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美学

康德美学


2)从量(quantity)的方面来说 “量”的范畴涉及普遍性(即全体性)。知识是客观的 ,因而是普遍有效的。审美判断不依赖概念,不是知识。 玫瑰花一般地是美的,是逻辑判断,这是由一般的知识所 得出的结论。这个判断的结论是普遍有效的,但它不是一 个审美判断。 有些判断不依赖概念,但不是普遍有效的。“玫瑰花 在香味上是快适的”,是一种感官判断,虽然不依赖概念 ,但不能普遍有效。关于快适的争论是愚蠢的。从逻辑的 量的范畴方面来看,一切审美(鉴赏)判断都是单称的判 断。同时,审美判断不依赖于概念,也是主观的。但是, 它的结果是普遍有效的。“这朵玫瑰花很美”,每个人都 会赞同的。如果不赞同,说明他没有鉴赏力。
康德对美的分析
《判断力批判》
一、《判断力批判》主要 意图
在现象界,自然的概念可以在我们的认识 对象上直观地表象出来,但这个对象不是物 自身;物自身从知性认识方面达不到,但在 道德实践方面却得到证实。自由的概念可以 在物自身中表象出来,但却不是直观的。这 两个概念之间出现一个鸿沟。《判断力批判》 就是试图调节和消除这几个对立。
结 康德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康德的前两大批判论证了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判断力批判 》的目的是对自然和道德秩序进行协调,在康德体系中的地位非常 重要。 康德论证了审美活动具有无利害关系的根本特性,从理论上把 美感与生理和道德的快感在原则上清楚地区别开来了。康德还确立 了美感经验的先验原则。美的问题在康德这里与其它的哲学问题有 了真正的界限。因此,严格地说,从康德开始,美学才获得自身的 合法性和科学性,真正成为哲学的一的思维和 先验能力本身。经验心理学的对象是个别的、偶然的,难以达到普 遍的结论。因此,康德美学是最彻底的。 西方美学史上一些基本问题:美、美感、崇高、艺术、天才, 等,在康德美学中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解释和规定。他虽然吸取了前
在康德这里什么是判 断力?
在物欲横流的浮华世界,有一个充满梦想的小小角落。
人的心灵
知——纯粹的理性 情——判断力 意——时间的理性
美的分析 1)从质(quality)的方面来说
首先区分审美的判断力与规定的判断力,认为审美判断不是从概念出发, 因而不是知识判断。审美判断主要与情感相关,属于主观的,审美判断的根 据只是主观的愉快的情感。 审美判断与认识判断的根本区别在于,一片草地的绿色对于我们是客观的 感觉,而对于这块草地的愉悦的感觉则是主观的。 美感与快适。很多主观的快感是与欲望的满足相关的,即有利害关系。这 种利害关系系于感官对象的实存,能在感觉里使感官满意,也叫快适。这种 快适不是美感,是一种生理上满足的感觉,动物也具备。审美愉悦不是一种 感官的快感,它与欲望的满足没有关系,不涉及利害关系。美感只关注对象 的形式,而对对象的内容不关注。 美感与善。善也是与利害关系相联系的。善在根本上与道德活动相关。善 也会产生一种快感。但是,这都不是美感。快适与善都与一个对于它们的对 象的利害相关。审美判断的特点是无利害感,这是审美判断的质的规定。 从第一个契机总结出来的对美的说明:“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从第二个契机总结出来对美的说 明:“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 令人愉快的。”
3)从关系(relation)方面来说 “关系”的范畴涉及因果性。审美判断的根据是一种合目的性的 形式,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并非所有合目的性的判断都 是审美判断。 概念的合目的性——认识 伦理行为合目的性——目的、意图 审美的合目的性——愉快 审美鉴赏没有一个客观目的的表象,不涉及对象的关于性质的 概念和内在的或外在的可能性。审美快感也有因果性,因而有根据 。主观的合目的性就是鉴赏判断的先验根据。 审美判断的第三个契机说明:“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 这种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因果关系不是一种感官的刺激。康德把鉴 赏判断也分为二类,一类是不纯粹的,有刺激的,一类是纯粹的。
4)从样式(模态modality)方面来说 “样式”(模态)的范畴涉及必然性与偶然性。 审美判断具有一种必然性,每个人必须同意我的判断。这种必 然性不是知识的(客观)必然性,也不是一个实践的(绝对命令) 必然性,更不是一个从经验的普遍性里推出来的必然性。这种必然 性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私人的,是建立在一种“共通感”(common sense)的基础之上。 一种不通过概念而普遍令人必然愉快的情感的普遍传达是以共 通感为前提的。 人的这种共通感是否存在?康德认为,认识的过程和知识的建 立,表明知识是能够普遍传达的。这就证明共通感是存在的。知识 能够传达,心意状态必须能够普遍传达,情感也必须能够普遍传达 。如果一定的对象凭借感官把想象力推动去结合多样的东西,然后 经过情感的调谐,这调谐本身必须能够普遍传达。这种判断通过共 通感传达出来,就会是普遍的,人人必然赞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