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毒性肝损害肝衰竭诊断与治疗

中毒性肝损害肝衰竭诊断与治疗


法国Sgro等19972000调查81301例居民
每年14
/100,000位居民发生DILI
其中12%需要住院,6%死亡
发病率是每年上报DILI的16倍,但仍低于实际数量
Hepatology 2002;36:451-455.
几种药物引起肝病发生率
药 物
异烟肼、氯丙嗪、丹曲林 雌激素 酮康唑 双氯芬酸、舒林酸、苯妥英钠、氯氟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特比萘 酚、双氯西林
免疫“毒性”作用
依据:
1.使用过某种药物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 “肝外表现”;
2.血液学检查嗜酸性细胞增多、循环免疫复合物阳
性、非器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阳性,可能有药物
相关自身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
3.肝组织学检查表现为嗜酸性细胞浸润、肉芽肿形 成等。
典型药物性肝炎—氟烷肝炎 :
1.可轻度肝损,也可暴发性肝炎;
肝损伤的致病因素
肝内胆管病变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硬化性胆管炎 移植物排异 结节病
肝炎
病毒性 自身免疫性
肝硬化
病毒性 自身免疫性 酒精性
酒精性
药物 毒性
缺血再灌 注损伤
肝脏损伤
全身性感 染、休克 全胃肠外 营养
抗肿瘤放 化疗
胆道梗阻
排斥反应
陈贻胜 中华消化杂志 2000;20(5):335-336
药物/中毒性肝损害定义
肝细胞 诱导脂质过氧化 大分子蛋白或脂肪、 核酸等共价结合
释出 酶类
损害肝细胞结 构和功能 Ca++自稳机制
膜泵系统
线粒体
细 胞 死 亡
释出溶酶体酶
细胞骨架破坏
直接毒性作用特点
可预测性
剂量依赖性
首次应用肝毒性物质和发生肝损伤间隔常固定和短暂的 暴露人群中肝损伤发病率高
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药物/中毒性肝病损害病理学
目前引起损害的药物/毒物数千种,其表现与 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 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 炎、肝硬化等。 发病率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2%,占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10%~20%。

炎症是肝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治疗各种肝病必须解决炎症问题
流行病学
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
据报道1100多种药物、化学物、毒素以及越来越 多中草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
药物和毒素所致暴发性肝衰竭占20%-40%
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总发生率 3%-9%
Lewis JH.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Best Practice of Medicine. January 2000.
“增毒”CYP450
药物毒性更强
药物毒性减弱
P450诱导剂(药)
P450抑制剂(药)
“减毒”CYP450
药物毒性减弱
药物毒性更强
免疫“毒性”作用
特点:
不可预测性; 仅发生在某些人或人群(特异体质),或有 家族集聚现象; 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常无法复制;
具有免疫异常的指征; 可有肝外组织器官损害的表现。
和病情发展的速度分类
类型
急性肝功能衰竭
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慢加急性功能衰竭
定义
急性起病, 2周以内出现Ⅱ度以上 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功能衰竭 起病较急,15日~26周出现肝功 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在慢性肝病基础出现急性肝功能 失代偿 在硬化基础上, 出现慢性肝功能 失代偿
慢性肝功能衰竭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24:422
2.肝损出现在多次用药之后,首次接触极少发生肝炎。一般 在用药后28天内出现肝损,
3.女性和过度肥胖者易发;
4.患者体内器官非特异性抗体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 肝脏嗜酸性细胞浸润、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抗体可与多种 肝脏蛋白抗原结合,包括细胞色素P450 2E1、GRP94等 5.在动物模型,氟烷肝炎家兔血清中存在一种特异性抗体,与 氟烷修饰肝细胞决定基结合,而对照组家兔没有。
王晓辉 .cPLA2α :炎性反应中信号转导的“重量级”分子. Chin Crit Care Med,June 2004,Vo1.16,No. Diethard R. etc. Increased Serum Phospholipase A2 Activity After Non-Heart-Beat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Association With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151, 125–131
药物都在肝脏代谢解毒;
药物可损害肝脏,但并不严重; 药物毒性作用是可以预测的; 药物性肝损害一定出现在用药后不久; 药物引起毒副作用(ADR)是医疗事故。
AHF定义
多种病因引起大量肝细胞坏死及严重肝功 能损害 既往无肝病史 病后2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综合征
根据肝衰竭病理组织学的特征
炎症的级联瀑布效应
–前列腺素引起炎症反应、发热和疼痛; –血栓素A可促进TNFα和IL-1β的合成; –白三烯B4能够增加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生成IL-1、
IL-2、IFNγ能力;
–溶血磷脂LPC可以诱导产生TNFα等多种促炎性细
胞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lα(MIP-1α)和单核细 胞趋化蛋白1(MCP-1);
磷脂酶A2对细胞的破坏作用
1、胞膜溶解 2、炎症反应 3、细胞毒素
AHF的发病机制
肝损伤
清除能力↓
AHF
感染危险性↑
内毒素血症↑
激活巨噬C
胃肠功能紊乱
组织缺氧 循环改变 释放细胞因子
肝性脑病的分类(WCOG,1998,维也纳)
类型
A型 B型 C型
定义
急性肝衰竭相关性HE 门-体分流相关HE,无肝脏疾病,组织学正常 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衰是主要因素
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四氯化碳、氯仿, 2-硝基丙烷、三氯乙烷
间接毒性作用
药物经过1相药酶催化后变为有毒或毒性增加 具有解毒作用的1相酶先天或后天缺乏 1相酶被诱导或抑制,低毒或无毒药物变得有毒, 或者相反
2相酶减少或缺乏,毒性代谢产物堆积
P450诱导剂(药)
P450抑制剂(药)
病 毒
酒 精
药 物
手术、 化
31
炎症级联瀑布效应
炎症发生时,磷脂酶活性升高,产生大量廿碳烷酸类物质, 如前列腺素、血栓素A2、白三烯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促 炎细胞因子。 这些活性物质通过各自作用途径,继续诱导生成更多炎性 因子,形成级联瀑布效应,促进炎症发展。
Takashi O N O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inhibitor of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a. Biochem J.2002,363:727-735.
AHF的病因
毒 药 物:四氯化碳、毒覃、磷 物:能治病,也能致病 对乙酰氨基酚、氟烷、磺胺 苯妥英、抗结核药、中草药 血管病变:Budd Chiari 病毒性肝炎 代谢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妊娠急性脂肪肝 其他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或转移肿瘤
AHF的病因
Bernal W,et al. Lancet 2010; 376: 190–201
非对乙酰氨基酚药物
Bernal W,et al. Lancet 2010; 376: 190–201
发生机制
直接毒性作用
不再用的“毒药”,如锑剂
必须使用的“毒药”,如各种肿瘤化疗药
被挖掘的新“毒药”,如三氧化二砷(砒霜)、斑蝥
无论是FDA还是SFDA,都慎重地批准“毒药”上市
P450 亲电子基团 药物 自由基 氧自由基(O2) 膜破坏
发生率(1/10万例病人)
200-2000 10-25 5-50 1-10 0.5-3
米诺环素
0.1-1
姚光弼, 主编. 临床肝脏病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 P514
国外报导药源性肝损害发生率占所有药物反 应10%~15%,仅次于皮肤粘膜损害和药物热
15% 药源性肝损 85%
一般人群中10%肝炎为药物性肝损害
发生率↑
肝损伤↑ 肝纤维化↑ 过敏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
海恩酮、培美林、抗结核药、布洛芬 甲氨喋呤 磺胺药
肾功能减退
合并用药 肝移植
肝毒性、纤维化↑
异烟肼、磺胺 血管毒性↑
四环素、甲氨喋呤
对乙酰氨基酚 硫唑嘌呤、硫鸟嘌呤、白消安
Michael F.Sorrell 主编Schiff‘s Diseases of the Liver第九版2003
门-体分流是次要因素
亚型: 发作性HE 诱发型 自发型(无明显诱因) 复发型 1年内有2次或以上HE发作 持续型 HE 轻型 重型 治疗依赖型 轻微HE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3:449
其他反应
Michael F.Sorrell 主编Schiff‘s Diseases of the Liver第九版2003
药物性肝病易患因素
因素
酗酒 肥胖
影响
肝毒性阈值降低,发 生率↑ ,预后差 发生率↑
举例
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甲氨喋呤 氟烷、曲格列酮、他莫昔芬、甲氨喋呤
饥饿
肝脏病 糖尿病 HIV/艾滋 病

Takashi O N O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inhibitor of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a. Biochem J.2002,363:727-7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