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一、经络系统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1)、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
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 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
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 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梯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梯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1).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2).五官疾病:如咽炎等;(3).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1).中府①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2).列却①定位:棧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梯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胸部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3).少商①定位:拇指桂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太渊①定位:掌后腕横纹梯侧端,梯动脉梯侧凹陷中。
②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橈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梯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1).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2).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3).过敏性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等;(4).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3、保健要穴:(1).合谷①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蹊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功能:保健要穴。
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2).曲池①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驟连线的中点。
②功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
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3).手三里①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4).迎香①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1).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2).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3).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4).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1).足三里①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悄外一横指处。
②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
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2).梁丘①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韻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3).天枢①定位:脐旁2寸。
②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4).四白①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
又称〃养颜穴〃。
(5).地仓①定位:口角旁0.4寸,巨醪穴直下取之。
②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哺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中央、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
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1).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3).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湿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1).太白①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
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2).三阴交①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
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湿。
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3).阴陵泉①定位:胫骨内侧,驟骨下缘凹陷中。
②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①定位:離骨内上缘上2寸。
②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 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
同理取左边穴。
③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税侧末端(少冲)。
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1).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2).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3).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1).极泉①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2).少海①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驟连线之中点。
②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3).神门①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晓侧凹陷中。
②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4).通里①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梯侧。
②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1).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2).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1).后溪①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2).小海①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胧骨内上繰间凹陷中。
②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3).肩贞①定位:腋后皱嬖上1寸。
②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4).天宗①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②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5).听宫①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3).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5).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6).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1).肺俞①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肺的保健穴。
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2).心俞①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3).肝俞①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①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一一脾的保健穴。
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 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5).胃俞①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和胃理气、化湿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6).肾俞①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湿,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7).大肠俞①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8).委中①定位:胭横纹中央。
②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9).承山①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