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孝道与“空巢老人”现象

浅谈孝道与“空巢老人”现象

浅谈孝道与“空巢老人”现象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家庭成为市场中竞争的基本单位,西方的理念不断涌入并冲击。

一些人没能很好地领会西方的文化精髓,反倒丢失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遗弃自己的父母或者不尽赡养义务,在向老人索取完后不知回报,由此产生了“空巢老人”现象。

关键词孝道文化空巢现象弘扬孝道文化正文这是一种医生开不了处方的病症: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其中还伴随着思念、自恋和无助,从20 世纪开始就在空巢老人中大面积爆发,却迟迟没有合适的处方。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目光中多了一些呆滞并习惯性地向远方眺望,有专家说这是情感空虚,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很多人的合力治疗。

看看自己,看看周围,看看书中的那些病人,你的周围都有多少病人?1.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宣扬发挥和历代帝王的提倡,已经深入人心,世代相传,不可动摇。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因此,孝道文化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根深蒂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

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文化的精髓,闪烁了人性的光辉。

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被视为传统美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

自古以来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视为做人的道德基础,提出“百善孝为先”,“孝德之始也”。

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深入研究孝道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对于葆扬孝道美德,弘扬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 曾涌现过许许多多子女为父母尽孝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如董永买身葬父、安安送米、一门三孝……等故事代代相传。

在民间,很多子女为了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而各尽所能,甚至还有买母行孝的传说。

这充分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道德观。

当今社会也涌现了大批孝星,他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自己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

这些传统的孝道美德为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日益淡薄的孝道文化观念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

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但是,孝道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它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消极作用极为突出,集中表现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方面。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核未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

加之“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禁锢了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在“十年浩劫”“批林批孔”期间,对传统的孝道文化作为封建残余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致使人们难以正确把握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涵。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时期根本不重视对青少年孝道思想的教育培养,致使一些人不懂得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懂得报效祖国的培育之恩。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不能和谐相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视老人为家庭负担。

年老体弱的人就不能自食其力,这是自然规律,应当由其子女供养,这正是报答养育之恩尽孝的时机。

然而,有的子女则把老人视为家庭负担,不愿与老人在一起生活,甚至不愿供养老人,这些老人尽管有儿有女,晚年还过着孤单或游离的生活。

有些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把供养老人的责任推来推去,谁都不想供养老人。

有的是通过兄弟姐妹协商,把自己的父母平均分配,你家供养一个,我家供养一个,致使老年夫妇不能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还有的则把老人当作包袱一样甩来甩去,子女间按月份平均供养,都生怕多供养几天,甚至在接收或移交老人时还要称一下体重。

上述这些尽孝的方式,实质上是仅仅把尽孝当作任务来完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敬老人,反而是在不同程度地折磨老人,致使那些老人在社会上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在家庭失去了长辈应有的地位。

二是顾自己而不顾老人。

人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肝、脾、肺、肠、胃和血管等器官就逐渐痿缩,耳不聪目不明,生活不能自理,心烦意乱,遇事爱唠叨,故有“年老体弱”“老还小”之说。

所以侍候老人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在生活起居方面照顾周到。

然而有些人只顾自己生活得潇洒愉快,不顾老人的身心健康,把老人视为家庭保姆。

有的人借口以事业为重,以“忠孝不能两全”为由,关心领导和上级比关心自己的父母还重要。

这种人在领导面前是一张笑脸,回到家在父母面前就是一张“马脸”。

他们经常在外面吃喝玩乐或游山玩水,从来不过问老人在家吃什么、穿什么、想要什么?老人生病了也不及时送医院诊治,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也形同路人。

有的人心里的“代沟”不可逾越,不愿意听老人的倾诉,不愿与老人交流思想感情,认为老人唠叨起来很烦人。

老人的心里话不能在儿女面前倾诉,就会感到孤单寂寞和压抑。

他们只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就会感到舒畅痛快和轻松,这样无形之中就伤害了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婆媳不能和谐相处。

常言道“媳妇就是养老女”,“儿子孝顺不为孝,媳妇孝顺才为孝”。

一般来说,娶了儿媳的家庭生活上就多了一个帮手,其父母就该享清闲了。

然而,有的儿媳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好,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甚至水火不相容,待公婆牛马不如,既不帮助做家务活,还对公婆没好言语,态度生硬。

这样的家庭,往往当儿子的是听之任之,不时也跟着自己的女人起哄,所以一些老人只有叹道:“儿子结了婚就是媳妇的人了”。

四是嫌弃自己父母无能。

世世代代家庭之间的贫富之差本是正常存在的,这种差距是不可完全消除的。

有的家庭确因父母能力弱小而贫困,有的家庭则因居住地自然条件差,或因天灾人祸而导致贫困。

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子女,总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没有创造出良好的家庭生活条件。

他们要么以烂为烂,懒惰成性,无力或不愿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要么恨自己的父母无能,经常在父母面前发牢骚,不尊重父母,不孝敬老人。

有的家庭尽管贫困,为了子女成材,不惜一切代价千辛万苦地送子女读书,目的是改变家庭贫困面貌,老了就可以享清福。

可是,当子女完成学业后进入了机关单位或企业就忘了本,摆阔气,讲排场,过上了灯红酒绿的都市人生活,视父母为无知,嫌弃自己的父母,不愿把父母接到一起生活,甚至在别人面前还假装不认识。

3.“空巢老人”的孤单和无奈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

空巢老人即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

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论语中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现在人们把赡养父母就当做是孝。

然而,人们也能养狗养马。

如果赡养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么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不在父母身边的成年人,认为给父母买点营养品,让他们吃的好好的就够了,完全漠视父母空虚思念的心,我们需要温柔耐心的听他们唠叨,即使真的很枯燥烦人,而不是一句话不中听就立马走人,撇下老人孤独内疚......谁都会老,我们要尊重和爱戴我们的长辈。

看多了那一张张枯老沧桑的脸庞,心里总是隐隐痛着,他们该在耄耋之年享受天伦之乐,而非下田劳作、默忍病痛、独守寂寞……一个孤苦老人在敬老院砖墙上“留言”道:“孩子,当你还很小时候,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教你慢慢地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向前走,就像……”“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是一种扯心裂肺的思念啊父母想摸到的并不是你寄出的汇款单,而是你那张他们哺育了多年的脸啊。

他们希望能和你们在一起,听你们聊聊社会上的事也讲讲他们辉煌的故去,颐养天年。

当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外来工”群体时,在他们的家乡,是另一群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们。

留守,让他们成了巢中飞不走的“老鸟”,守着生死相依的土地,盼着城里归来的儿孙。

没有低保,没有退休工资,在最讲究家庭养老的农村,他们成了最孤寂的群体,以最悲壮的姿态面对衰竭的生命躯体和艰难的老年时光。

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我们不该忘记,无论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还是海滨花园,他们的背后都是一群群农村老人凄苦而荒凉的晚年。

在农村,有喃喃低语的老人,对着没有人的家。

原来他们在和鸡猪牲口“说话”,虽然它们听不懂也不会回答;在城市,有和狗相依为命的老人,亲切地称爱狗为“老伴”,是它陪着自己走在风里走在阳光下。

“动物老伴”成了他们心里的寄托和慰藉,“动物儿女”身上也倾注了他们对远方的深深思念。

当人对沟通与交流的需求降为只是寻找一个眼珠会动的物体时,是否会从心底冒出莫大的荒凉?当这些动物带来老人会心的微笑时,是否由荒凉转为了喜悦?4.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途径孝道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弘扬孝道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讲孝道,才能促和谐;只有讲孝道,才能知恩图报。

弘扬孝道文化的途径,一方面应当从宣传、教育着手,教育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如何才能更好地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帮助老人;另一方面应当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尊老敬老爱老的小事做起,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建议从宣传、教育方面开展弘扬孝道文化工作。

首先保护和宣传地方孝道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个礼仪之邦,各民族之间和不同地域之间都有不同的孝道礼仪,地方孝道礼仪是地方孝道文化的重要特色。

保护和宣传地方孝道文化,应当在破除封建迷信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深入挖掘、保护、宣传和利用,充分发挥地方孝道文化在创社会和谐促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其次继承和发展传统孝道文化。

传统孝道文化经过历史发展的检验,有些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只要活着,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尽孝道就是报答养育之恩,人人都应当有报恩之心,乃至报效国家,报效人民。

只有继承和发展孝道文化,全社会都注重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才能形成尊重老人、孝敬老人、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风尚。

第三规范孝道文化的教育体系。

俗话说:“养儿不教父之过”,虽然,这只是说明对儿童从小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在中、小学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同样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