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校简介
5、算学(数学院),学生30人,招生范围同上,学习《九章》、《周髀》、 《缀术》等。 6、律学(法学院),学生50人,以律令为专业课。 这些学校的学习年限:律学6年,算学11年,其他9年。 入学年龄:律学18~25岁,其他为14~19岁。 诸生通三经或五经者,经考试及格,送尚书省录用;愿意继续学习的,四门 生可补太学,太学可补国子学。各学毕业生皆可参加相应的科举考试,如进 士、明经、明法、明算等。 (二)部门所属学校 1、门下省:弘文馆 2、东宫:崇文馆 教师称学士,由著名学者担任,收三品以上及贵戚子弟各30人,学习经史书 法。两馆皆兼研究和教学双重任务。 3、广文馆:考进士的补习之所。 4、京师学:专研《五经》之地。 5、崇玄学:是专门的道教学院,研习《老子》、《庄子》、《列子》等书。
6、太医署:其所属的学校有医学,其中分医科、按摩科、针科、 药科,学生结业后,可分别考取医师、医正、医工等职。
7、司天台(天文台):其所属有天文学、历数学、漏刻学。 8、太仆寺所属有兽医学。 9、军队系统的屯营、飞骑也有学校。 以上各学,皆收日本、高丽、高昌、吐蕃子弟留学。 (三)各学的考试制度。 1、假期:旬假(每十天),田假(五月)、授衣假(九月)。 2、考试制度:分旬试、月试、岁试、升补试(毕业试)。 (1)旬假前一日即旬试日。一考背诵记忆,以帖经方式出题, 如今天的填空题;二考理解,每题经文2000字问大义一道。 (2)岁试考全年所学专业,问大义10道,对8题为上等,6题为 中等,3题以下不及格。 3次岁试不及格或不能按期结业者,令其退学。 3、各学教学方法: 以分经讲授为主,有的教师很有学问,并且唐代学校风气不பைடு நூலகம்于 汉儒之死守章句和家法,是颇富于创新精神的。
3、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弟子随所从师博士专攻一经。 《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 4、教学方式:一是大班上课,二是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 由于教师少学生多,故主要靠自学。 5、考试 (1)开始规定每年一考,叫岁试,其办法一是口试,一是射 策——即抽签择题而后笔答,并以成绩高低分为甲乙两科。能通 过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之类小官,高材生可任郎中。 (2)东汉改为两年一试,分上、中、下三等,不及格者开除, 后改为可以补考。太学学习年限不固定。 太学生除所学专经外,可兼习他经。东汉时鼓励通材,通经愈多 将来职位愈高,所以不少人能博通“五经”。有的学生还研究自 然科学,如张衡、崔瑗。 6、太学教育方法特点: 太学讲究家法、学派。当时各家讲经,分成许多学派。弟子必须 严守师教,不得兼师他家。家法分出于师法。西汉重师法,东汉 重家法。经师讲经繁琐,于是常常培养出些“章句之儒”。 太学生之间也常议论政治问题,两汉哀帝时,发生了我国第一次 大学生运动,反对外戚专权。东汉后期,太学生反对宦官,“党 锢之祸”即因此。
三、教师
周代负责教育的官员兼任教师,有师氏、保氏,其中又分大师、小师。又有大司 成、大乐正、小乐正、大胥、小胥等。乡学教师由年老而有德者担任。 四、学生 国学学生主要为贵族子弟;入学年龄有所差异,反映了西周宗法登记制 五、修学年限:小学7年,大学9年。 六、教育内容 1、大学:诗书礼乐。2、乡学:六德、六行、六艺等。*注:男女学生所学的内 容各不相同。 3、大学课程安排大致是 春夏学干戈(武舞),秋冬学羽爚(文舞)。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 七、考核与奖惩 1、大学有隔年考查的制度。 第一年:离经辨志。看其析句分段能力和学习志向。 第三年:敬业乐群。看其对学业是否专心,与同学是否和睦。 第五年:博学录师。考察之时是否广博,对老师是否亲近。 第七年:论学取友。考察研究问题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称为“小 成”。 第九年:之类通达,强力而不友。要求做到认识事物触类旁通,政治上成熟,立 场坚定。——合格称为大成 2、惩处
一、汉代太学 汉代太学创始于汉武帝时,是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的的最高学府, 类属于太常。 1、教师,太学教官为“五经”博士,博士长官叫仆射,即太学教长,东汉改 称祭洒。各经博士始为7人,宣帝以后增至14人。今文经学派包括《鲁诗》、 《齐诗》《韩诗》、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记》、孟氏《易》、严 氏《春秋》等。古文经学派,始终未得正式立于官学。西汉时用征聘和荐举 的办法,选择名流学者担任博士。东汉须进行考试,年龄在50岁以上,没有 严重疾病,品行端正,合于四科(淳厚、质朴、谦逊、节俭)的标准才能任 博士。东汉还有都讲,是博士的助手。 2、学生,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正式 生有太常选择的18岁以上仪状端正的贵族子弟,有直接因“父任”而入学的 青年。地方保送的称“受业弟子”,属于特别生,不规定名额。也就是说有 太常选择与地方选送两种。前者有官费,后者自费。太学创立后不久,规模 迅速扩大,西汉始设时名额只有50人,昭帝时学生增至100人,宣帝时200, 元帝时1000人,成帝时3000,王莽时扩建校舍能容1万人。东汉迁都洛阳, 不断修建学校,学生越来越多。顺帝时校舍已有1800间,质帝时令六百石以 上官员皆得遣子入学,太学生人数多达3万。还附设童子科,收12至16岁能 通一经的少年入学,相当于大学预科性质。
隋初,文帝置国子寺,相当于后代教育部,这时中国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 行政机构之始。下辖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另有律学, 属大理寺(最高法院)。但不久各学均皆罢废。 唐代教育的特点是:分科办学,专业比较广泛广泛。充分显出盛唐文化之普 遍繁荣的局面。 二、唐代中央所办各类大学情况如下: (一)国子监(教育部)所属学校: 1、国子学,学生300人,收三品以上子孙。2、太学,学生500人,收五品 以上子孙。 3、四门学,学生1300人,其中500为七品以上子孙,800为庶人中俊异者。 以上三学,以学习《周礼》、《仪礼》、《礼记》、《左传》等为专业课, 兼习《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而以《孝经》、《论 语》为公共课,《国语》、《尔雅》、《说文》等为选修课。 4、书学(书法学院),学生30人,收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当中通书者。以 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兼习其他字书。
二、鸿都门学
东汉灵帝时设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文学艺术专科大学。 在其中只习辞赋、小说、绘画、书法、尺牍等技艺。学生多为没 有名望的庶族子弟,出来以后很快委以重任。由于鸿都门学政治 上受保守势力支持并与太学生运动对抗,历来对它褒贬不一。其 实,它在艺术教育史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为唐代的各种专门学校 开辟了先路。并且,打破了儒家垄断的局面,丰富了大学教育。 三、郡国官学 汉代郡国官学不受重视。第一个创办者是蜀郡太守文翁,对开发 四川培养了不少人才,引起汉武帝注意,而后下令在全国推广。 平帝时规定:郡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地方学校以识 字为主。但《论语》、《孝经》仍然是必读教科书。 四、汉代民间私学 1、产生原因: (1)独尊儒术政策的刺激; (2)有一大批精通儒经典的学者。
中国古代学校简介
第一节 周代国学与乡学
在殷墟甲骨文中,有关教学活动的记述相当多,证明殷商时期学校肯定已经 产生,但其学制已不可知。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更加 发达,正式形成了中央王朝和诸侯办的学校以及地方办的乡学三种不同的教 育机构。 一、乡学 据古书记载,古代25家为闾,闾有塾;500家为党,党有庠;2500家为州, 州有序;12500家为乡,乡有校。这些都属于乡学。 二、国学 (1)大学:周王朝京城有辟雍(设在城外西郊),诸侯国都有泮官,二者属 于国学中的大学。 (2)小学:设在宫廷的南边。辟雍四周以水环绕,中间岛形陆地上的建筑就 是辟雍的学宫。天子有时来这里射箭或泛舟,所以又叫“射庐”或“大池”。 它的东面有东序,西面有瞽宗,背面有上庠,南面有成均,因在辟雍之四门, 又叫四门学,都属于大学,是辟雍的组成部分。大学同时是养老、祭祀和举 行各种典礼的场所。泮宫形制大致与此相同而略小。 个场所作用简述: 库:(1)奉养,将德高、知广的国老、庶老供养与此;(2)库校;(3) 粮仓。 序:进行射箭练习,也是养老院。瞽宗:教祭祀、礼仪和祭。成均:教乐舞 的。辟雍:又叫“射庐”或“大池”。是学习射箭和性天射礼的地方。四周 水为教化流行之义。泮官:西南为水,东北为墙。
2、更新教材 宋初教国子以《五经》,用孔颖达之解释,义多驳杂。王安石为培养变法人才,改用他所主编的《诗》、 《书》、《周官》三经新义,反对繁琐章句之学,注重义理之学,为变法寻找理论根据。
二、书院 书院是宋代最盛行的新型学校。它是在汉代“精舍”、唐代“书馆”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 1、北宋著名书院: (1)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原为南唐李善长创立的学馆。 (2)湖南岳麓书院,北宋初年潭州太守朱洞始建。 (3)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原为唐人李宽读书之处,北宋至道年间李士真于其 旧址建立书院。 (4)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后周始建,北宋初曾赐名太室书院。 (5)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北宋真宗时郡民曹诚所建,后来捐献给政府。 (6)江苏南京茅山书院,北宋仁宗时侯遗所建。 南宋时书院越来越多,全国有五十多所,主持人有朱熹、陆九渊、吕祖谦、 真德秀等著名学者。 书院最初都是民办,后来演变为民办公助或者官办。一般皆有固定的学田作 为经费来源,有一批私人捐赠或国家颁赠的图书作为教材,有聘任的教学和 行政管理人员。主持人称山长、洞主、主洞、堂长、院长或堂正,还有副山 长、助教、书讲等。教师多是名流学者,招收学生不问家庭出身,因而吸引 了大批中小地主子弟。
毕业时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小胥和大胥、小乐正把那些不听教导的学生报 告大乐正,大乐正还要报告给天子,然后给以不同处罚。先进行教育感化, 不悔过,天子亲临学校;仍不改,天子为己废去食乐三日,遣去远方,终身 不用。 3、奖励 乡学择其优秀者升之司徒叫做选士;司徒择选士之优秀者升之大学叫做俊士, 这些人可以不服徭役,又叫造士;大乐正择造士之优秀者呈报于王,而升之 司马,叫做进士;司马择进士之贤者,量才而授官。 八、开学典礼 古代大学学习生活是严肃认真的。大学开学时,主管官员带领全体师生向先 师敬礼,以表示尊师敬道。学生吟诵《诗》中《鹿鸣》、《四牡》、《皇皇 者华》三篇,为的是首先学习如何从政。学生听到鼓声打开书箱,以示重视 课业。学校里有体罚用的棍棒,以维持校纪。 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观察学生,并不立即回答问题,为的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还要求:按时进行正课教学,下课后要完成课外作业。大学教育方法强 调: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注意预防,抓住适当机会及时因势利导,循序 渐进而不能赶进度,同学之间要提倡互相帮助观摩。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国学逐渐衰落,于是民间开始出现私人办的学校, 孔子为其首创者。其后末自、庄子、孟子、荀子都广招门徒,形成不同学派, 也是流动性学校。这时诸侯办的国学仍然存在。乡校也有其他社会活动,比 如聚集在其中议论执政之善否等。可见学校的社会作用已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