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技术交底记录84787

混凝土技术交底记录84787

技术交底记录
苏TJ2.1.3
混凝土板上堆料要堆放在有支座点的混凝土梁部位。

7.现场混凝土墙面、柱面不得随意涂画,做好成品的清洁。

五、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混凝土表面麻面
现象: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

治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砼外观,对于表面不再装饰的部位应加以补修。

即将麻面部位应清水冲刷,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素浆或1:2的水泥砂浆找平。

2、混凝土实体缺棱掉角
现象:梁、柱、板、墙和洞口直角处,砼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

预防措施:木模板在浇注砼前应充分湿润,砼浇注后应注意浇水养护。

拆除钢筋砼结构侧面非承重模板时,砼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拆模时不得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

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砼阳角,拆模后要用角钢等阳角保护好,以免撞击。

3、露筋
现象:钢筋砼内的主筋、副筋、箍筋没有被砼包裹而外露。

预防措施:浇注砼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的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为保证砼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按间距要求固定好垫块。

为了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

砼倾落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流槽等进行下料。

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

操作时不得踩塌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和绑好。

4、混凝土外加剂使用不当
现象:砼浇注后,局部或大部范围内长时间不能凝结。

已浇注完的砼结构物表面鼓包,俗称表面“开花”。

预防措施:应熟悉外加剂的品种和特性,合理利用,并应制定使用管理管理规定。

不同品种、用途的外加剂应分别堆放。

粉状外加剂应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受潮结块。

外加剂的使用量按配合比要求严格按计量添加,并正确使用。

治理方法:因缓凝型减水剂使用量不当造成砼凝固硬化时间推迟,可延长其养护时间,推迟拆模,后期砼强度一般不受影响。

已经“开花”的砼结构物表面应剔除因外加剂颗粒造成的鼓包后,再进行修补。

5、混凝土塑性裂缝
现象:裂缝结构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类似干燥的泥浆面,大多砼在浇
注初期(一般在浇注后4小时左右)。

当砼表面本身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或本身温度长时间过高(40℃以上),而气候很干燥的情况下出现。

塑性裂缝又称龟裂。

预防措施:配制砼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捣固密实,以减少收缩量。

浇注砼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砼浇注后对裸露表面应即使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养护。

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砼浇注后应及时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大面积砼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此时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砼养护时可采用覆盖湿草袋,塑料薄膜等方法,当表面出现裂缝时,应及时抹压一次,再覆盖养护。

6、双眼皮、云彩
现象:双眼皮:砼外表面附着一层水泥皮,轻触即脱落;云彩:砼表面出现暗黑色水印,状似云彩。

原因分析:双眼皮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模板跑模造成,如预制梁两次浇注是由于施工条件限制而采用先浇注底板砼然后浇注腹板、顶板砼的施工方法,两次浇注存在以下缺点:a.由于浇注腹板、顶板砼时底板砼已经初凝,因而砼外表面出现施工冷缝。

b.即使侧模轻微的跑模也会造成流浆而在底板与腹板接茬线以下出现一层水泥皮。

云彩出现的原因:a.砼从溜槽、串筒、料斗出来后,未经人工摊平即开始振捣,特别是在模板附近时,水容易沁到模板上,形成水纹。

b.新模板未经抛光,未试拼装即用来浇注砼,这也是形成云彩的原因之一。

7、砂溜
现象:砼表面缺少水泥浆而呈现出一道砂线。

原因分析:模板接缝处未用密封橡胶条或海绵条填塞,砼浇注时由于模板漏浆而使水泥浆流失。

8、模板施工缺陷
现象:炸模,倾斜变形。

拼装后的模板平整度差。

预防措施:采用对拉螺栓,水平支撑,斜支撑等措施,保证模板不能炸模。

对变形不能使用的模板进行更换,以保证拼装后的模板符合要求。

每层砼浇注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

提倡采用定型大面积模板或整体拼装式模板。

9、砼构筑物表面蜂窝
现象:砼局部疏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治理方法:砼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尽量剔成喇叭口,外边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标号的砾石砼捣实,加强养护。

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监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