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体会暑期社会实践心得学号:110505148班级:10级骨伤B 班姓名:李煜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会宁一日红色游2012年7月14日我们全体成员在皇甫谧广场参加了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启动仪式。

为了积极响应团中央,我校关于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号召,我们一行四十多人在书记白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15日早从学校出发,开始了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

天公作美,太阳绽放出了久违了笑颜,一如我们的心情。

大家从四面八方相聚会宁,怀揣着一丝兴奋,几许期待,踏上了我们社会实践的征程。

我们这一组的社会实践项目是“会宁一日红色游”,此行的目的是上桃花山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俊丽秀美,参观会宁堂、会师楼、会师塔深思会宁长征胜利历史。

刚到会宁,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在桃花山门口拍照留念。

看着大家一个个灿烂的笑脸,我觉得非常的开心,真心想和大家说一句:会宁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爬了桃花山,上山下山共历程2.5里,虽然较红军两万五千里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但这也让我们感到很艰辛。

而且我们上山步行云梯,下山走在盘山公路上,都叫苦叫累的,想想75年前我们的革命勇士穿着草鞋,踏着泥泞路翻山越岭,那分艰苦可想而知。

我们既瞻仰了革命遗迹,又享受了登山览胜之乐趣。

桃花山观后言:会宁县城周边有七座大山,如众星捧月般围绕在县城周围,其中桃花山突兀挺拔,苍翠秀丽。

是会宁难得的名山胜景。

桃花山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在桃花山附近有一个勤奋好学的好青年叫禾苗,禾苗娶了一个十分贤惠的妻子名叫桃花,禾苗为人忠厚老实,后经神人指点,学医济世,成为一代名医。

某年,会宁一带旱魃横行,赤地千里。

禾苗与桃花罄其所蓄,救济灾民。

一日,忽见院中果树结出甜美果实,桃花叹道:“可惜只此一株,若能漫山长出此树,便可周济灾民。

”夫妻言罢,忽见丢弃的果核长出两株小树,其上结满果实。

二人大喜,随叫饥民来吃果子,并将果核撒到山上,第二天,但见满山碧绿,果实累累,饥民欢欣鼓舞,争相摘食。

旱魃见百姓不再挨饿,便伺机报复。

一日早晨,突然一阵怪风,将桃花吹到山顶,睁眼看时,一个枯树般的怪物,对桃花说:“你可向天祷告,‘保全我命莫佑苍生’,山上树木即可枯死,如此你可无事,不然你将化为尘埃”。

桃花义正词严:“如果我一人性命可换回千万苍生,那我也死得其所。

”言毕,随变成一堆桃红色砂砾。

禾苗见妻子已死,失声痛哭,百姓们闻声赶来探问,禾苗告知桃花舍身救民之事,大家即跪拜桃花救命之恩。

从此以后,山上的树便称为桃树,山名也称为桃花山了。

这个美丽的传说告诉了我们桃花山的来历,其实关于桃花山的得名,《水经注》里也有记载:“桃华山,其色红润如桃,因以得名”,意思是桃花山上的石头大多呈红色,并且“红润如桃”于是便取名桃花山了。

桃花山为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峰峦叠翠,钟灵毓秀。

春天山花烂漫,细草如茵;秋来硕果飘香,榆杏泛红;冬季雪压松柏,霜华染黛。

四季景致优美。

前人曾经以“桃花艳岭”将其列为会宁八景之首。

明代邑人张供端曾写诗赞美桃花山“桃花高岭隔林埛,不逐群山送远青”。

桃花山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自宋代以来,历朝历代陆续在桃花山上修筑庙宇达二十余座,开凿石窟十四座。

传说汉武帝刘彻,“一代天骄”成吉思汉,都曾来过桃花山。

而且还留下了“汉武上马石”、“大汉拴马树”等名胜古迹和美丽传说。

清道光二十二年,湖广总督林则徐,贬谪新疆,途径会宁,曾上桃花山游览,并给山上戏楼题写了“镜花水月”的匾额,同年,闽浙总督邓迁桢亦因禁毒“犯事”,贬谪新疆,途径会宁时也曾上桃花山一游。

除此之外,山上还有“剑峰”、“月崖”、“石室”、“梵塔”。

“松院”、“灵泉”、“魁楼”、“杏林”以及“青牛亭”、“真武洞”、“纯阳阁”、“三官殿”、“财神楼”、“轩辕宫”、”药王洞”、“三清宫”、“法王阁”、“灵泉洞”、“三圣庙”、“牛郎桥”等人文景观错落其间。

山顶有保宁寺、观音禅院等佛教建筑,寺外一口巨钟,悬挂于钟亭之内。

桃花山为“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所在地:会宁是红军会师圣地,为了弘扬会师精神,有关部门在桃花山修建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景园巧妙的利用桃花山的山形地貌,自然风景,采用摹拟与微缩相结合的手法,修建了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22处景点,即由景园入口的剑形标志、毛泽东《长征》诗碑、景园大门、瑞金塔、红军长征门、遵义会址、强渡嘉陵江、赤水河、泸定桥、懋功会师桥、草地宿营、甘孜会师、岷山栈道、俄界会议会址、天险腊子口、哈达铺纪念馆、榜罗镇会议会址、六盘山长征纪念亭、延安宝塔、红军会师广场等景点组成。

这些微缩景点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雄奇壮观。

下午三点,白老师带领我们来到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纪念馆和会师楼以及会师塔。

走进馆内首先伫立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

馆内讲解员李老师向我们讲解道,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红军“会师楼”。

为了弘扬红军精神,会宁人民修缮了会师楼,扩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6年建造了这个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

接着馆内讲解员李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这是一座生动记录中国红军长征过程的纪念馆,是记录中国革命的重大转的纪念馆。

它的主体是两层的展厅,共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各路红军长征相继到达陕甘》、《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和《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红色热土》,各单元按红一、二、四方面军不同长征路线,均以丰富的图片、实物、仿真的故事场景为主体,辅以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完整地反映了红军光辉的战斗历程,生动地再现了会宁会师的壮阔场景。

在馆内我们看到了四渡赤水的壮举,夺取泸定桥的艰辛,翻越雪山的困苦,更看到了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谊。

馆内陈列物品的破烂不堪让我们知道当时条件是多么艰苦,听着李老师的讲解,我仿佛看见一个又一个革命先烈倒在在我的脚下,是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在会师纪念馆里,我们轻抚着红军将领们用过的简陋的桌椅板凳、蓑衣斗笠,聆听着年代久远的红军歌曲,思考着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为什么在艰苦卓绝、历经坎坷的岁月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信长征必定胜利、中国革命必定胜利?走着看着,我们的眼睛早已被激动的泪水浸湿了,心灵上的火花又重新燃起,我们坚定了人生信念,必须时刻用长征精神来鞭策自己。

会师塔观后言:198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修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是纪念塔。

塔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万里长征的亲历者、三军会宁会师的见证者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

十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最有权威的证明。

纪念塔由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吕元光工程师设计。

塔高33.33米,是无限循环的意思,象征着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以后的革命征程,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

纪念塔共十一层,呈三塔环抱雄姿,是全国唯一一座以三塔环抱为构型的纪念塔。

立意为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骨肉相连,团结一致,顶天立地,所向无敌。

纪念塔由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吕元光工程师设计。

塔高33.33米,是无限循环的意思,象征着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以后的革命征程,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

纪念塔共十一层,呈三塔环抱雄姿,是全国唯一一座以三塔环抱为构型的纪念塔。

立意为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骨肉相连,团结一致,顶天立地,所向无敌。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且无后方依靠的状况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乌江天堑、飞夺泸定桥、跨越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渺无人烟的草地、激战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历尽艰难险阻,顽强拼搏,前赴后继,英勇奋战,冲破了国民党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纵横十余省,胜利会师在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文化名城会宁。

悠悠祖厉河,巍巍会师塔,追忆万里长征,缅怀革命先烈,我们不禁心潮澎湃。

当我们抬头仰望雄伟挺拔的会师塔,分明感觉到了革命先烈们在风雨如磐、血雨腥风里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多少年来,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数以万计红军将士碧血不凉,英魂不散,他们从两万五千里的尺寸间走来,从国民党匪军的围追堵截、枪林弹雨中走来,汇聚在会宁,耸立起这座傲视苍穹的纪念塔,它的含义不再是砖石木瓦、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它分明是红军将士一个个不朽英名的化身。

会师纪念塔,已成为我们告慰先烈英魂的寄托,成为革命和力量的象征。

仰望会师塔,我们仿佛看见中央红军5万多将士鲜血染红的湘江,仿佛看见皑皑白雪覆盖的夹金山和茫茫水渍掩盖的大草地,仿佛看见饥肠辘辘的红军战士把马尿当水喝用野菜当干粮的情景,放佛看见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全军覆没陈尸千里的英勇悲壮,仿佛看见红5军军长董振堂被敌人残忍的割下头颅高悬在城墙上的残酷壮烈,仿佛看见罗南辉、柴洪宇等数千将士在会宁这方热土上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壮举。

仰望会师塔,我们真切地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需要我们后人用千倍万倍的真情去珍惜,去爱护。

2006年,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甘肃省军区、会宁会红煤矿、会宁县医院、华亭煤业集团、靖远煤业公司等有关单位及杨兴文先生捐资维修,并由甘肃兴全建筑公司承建。

会师楼观后言: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起,会宁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县址﹑州址几经变迁。

现在的会师楼原为始建于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县城“西津门”门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建筑年代上讲,她的建成比北京天安门还要早10年。

会师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她年代久远,还在于她令世人敬仰的革命价值。

1936年10月20凌晨,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带领下,打进“西津门”,攻克会师城,打响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的第一枪。

这支神速的队伍,奉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命令,从宁夏同心城出发,马蹄裹布,昼伏夜出,长途奔袭,抢在国民党军队王均部和马鸿逵部前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全歼守敌,占领会宁城。

伟大的会师门,真切的见证了70年前红军将士登上城楼,打开城门的情景,清楚的记得红军领导人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聂荣臻、陈赓、杨勇、杨得志等在“西津门”城楼上留下的战斗的身影。

现在保存下来的“西津门”城楼以及两侧城墙,虽几经维修,但不失原貌,仍为地道的明代建筑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