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冒

感冒


二、沿革
《内经》 《伤寒论》 《诸病源候论》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仁斋直指方》 《丹溪心法》 《万病回春》 《证治汇补》

《内经》


《内经》指出感冒主要由外感风邪引起。 “风者,百病之始也,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 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 骨空论》) “卑下之地,春气常在,故东南卑湿之区,风气 柔弱,易伤风寒。”这是关于“伤风”二字的最 早记载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



处方四:主要功能:清热解表,疏风透邪。药物 组成:芦根15、银花10、连翘10、薄荷6、生草5。 用法:同上。 处方五:主要功能:健脾益气,化湿解毒。药物 组成:生黄芪10、白术6、防风10、苍术6、藿香 10、沙参10、银花10、贯众6。用法:同上。 处方六:主要功能:益气宣邪,解毒化湿。药物 组成:太子参15克、贯众6克、银花10克、连翘10 克、大青叶10克、苏叶6克、葛根10克、藿香10克、 苍术6克、佩兰10克。用法:同上。
“发热伤风,鼻塞声重……感冒风邪,发热头 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丹溪心法》
元《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感冒始作为病症名,强 调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元· 程充辑《丹溪心法· 中寒附录》:“伤风属肺者 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万病回春》《证治汇补》
明清医家对虚人感冒提出了扶正达邪的治则。
一、病因
风为主因
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 常以风为先导 ;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 邪有兼夹 风与寒合 夏秋之交 暑湿当令 风寒证 风 暑 夹湿证 风与热合 秋 季 气候干燥 风热证 风燥 相合
一、病因
非时之气致病

四时六气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伤人致 病者,一般较感受当令之气为重。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叙伤风论》以六经 分治: 足太阳膀胱经伤风——桂枝汤 足阳明胃经伤风——杏子汤 足少阳胆经伤风——柴胡加桂枝汤 足太阴脾经伤风——桂枝加芍药汤 少阴伤风——桂附汤 厥阴伤风——八珍汤
《仁斋直指方》
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首载感冒病名。
病机示意图
卫阳被遏 营卫失和 正邪相争 恶寒 乏力 身痛 发热
卫表不和 肺失宣肃
感冒
咳嗽、鼻塞、流涕
心、肾——心悸、水肿 转 归 脑—————— 风温
发病
外邪侵袭人体途径: 口鼻——肺开窍于鼻(“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皮毛——肺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人体感
受外邪,则肺首当其冲。 卫表不和——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继则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咳嗽咽痛。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 方案》
与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有接触的健康人群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的中药处方: 生黄芪15、银花15、柴胡10、黄芩10、板蓝根15、 贯众15、苍术10、生苡仁15、藿香10、防风10、 生甘草5。 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十至十四天。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
《类证治裁》“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深浅, 故见症有轻重” 《万病回春》提出风寒感冒之说,治疗宜解表。 《证治汇补》感冒与体虚和身体不同素质有关。 “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 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 腠理益疏,邪乘虚 入,痛反增剧也。” 《医学心悟》“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 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发病
外邪侵袭人体条件: 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六淫时邪猖獗;→肺卫调 节疏懈 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过度疲劳→腠理不密, 营卫失和 体质虚弱,卫外不固→虚体感邪 外邪入侵,发病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卫气的防御功能;邪气的强弱。
病位
病位——主要在肺卫。病邪传变,由表入里,
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
手足口病
今年1月~4月20 日,报告病例数 较07年同期上升 218.99%。累计 报告病例数较多 的省份分别为山 东、上海、四川、 北京和浙江 。
一、概念

是感受触冒风邪(广义),邪犯卫表而导 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 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处方一:主要功能:益气化湿,清热解毒。药物 组成:生黄芪10、败酱草15、薏苡仁15、桔梗6、 生草3。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剂。 处方二:主要功能: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药物 组成:鱼腥草15、野菊花6、茵陈15、佩兰10、草 果3。用法:同上 处方三:主要功能:清热解毒,散风透邪。药物 组成:蒲公英15、金莲花6、大青叶10、葛根10、 苏叶6。用法:同上。
《伤寒论》



《伤寒论》认识到感冒有中风、伤寒之别。奠定治 疗风寒感冒的理论基础。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 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寒感冒——轻证:桂枝汤 重证:麻黄汤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倡“时行之邪”致病之说。对外 感风热的成因和临床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后世所 说的“时行感冒”即其“时气病”之范畴,具有 传染性、症状相似等特征。 《诸病源候论· 时气病诸候》“夫时气病者,此皆 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lì 之气二生, ] 病者多相染易。”
三、讨论范围
普通感冒(伤风)、 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
其他病毒、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感冒的诱因:除外感六淫侵袭外,还有许多与现 代气候环境有关的因素。 如常用空调的人,室内室外温度反差太大,身体 不能适应,稍受风邪,极易感冒(空调病); 有些人爱吃麻辣火锅,吃饭时热辣相加,发热汗 出,致腠理疏松,汗出当风,也易感冒; 现代人好酒贪杯者多,酒能助湿生热,湿热重之 人表卫亦虚(湿热者,汗自出),表虚邪乘,也 易患感冒;
一、病因
时行疫毒伤人 时行病毒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在致病因素, 明吴又可指出这种邪气的特点是致病性强、从口 鼻而入,有传染性,易于流行。多由四时六气失 常,非其时而有其气伤人致病。在这种情况下, 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相对减弱,造成在同一时间、 同一地区大面积的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时行 病毒也可兼夹寒、热、暑、湿、燥邪,但以风寒、 风热居多。
感冒
【目的要求】
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 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病因及 预后。
概述部分
资料
20世纪有五次流感大流行的记载:分别发生于1900、 1918、1957、1968、1977。其中1918年的一次流 行最为严重,死亡人数达二千万人。 我国自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 的流行。 进入80年代以后流感的疫情以散发或小暴发为主, 没有明显的流行发生。 2000年以后SARS、甲型H1N1流感爆发。
可涉及内在脏腑。 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外合皮毛。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卫表不和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肺失宣肃则鼻塞、流涕、咳嗽、咽痛。
病机转化
初起——多以风寒或风热之邪为主 风热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热——肺热证 病邪传里化热,表寒未解——表寒里热证 反复感邪,正气耗散——由实转虚; 体虚感邪——正气愈亏,均可形成正虚标实之证 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 老年、婴幼儿、体弱者、时行感冒重症——防止
三、相关检查
血象: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
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 移现象。 胸部X线检查:X线胸片显示血管阴影增多,但无肺浸润阴 影(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或双肺弥漫性、结节性阴影 (流感病毒肺炎)。 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支原体衣原体检测。

二、病证鉴别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感 冒 临床 特征 多无发热或发热不高,服 解表药后,汗出身凉脉静 而渐愈,病程多不超过一 周,多不传变。 正气不足,邪犯肺卫 温 病 必有发热甚或高热,得汗后热虽暂 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 且见传变入里之候:神昏、谵妄、 惊厥、出血等。 正气不足,疫毒内犯 季节性传染性强,发病急骤, 病情重笃,症状相似。 进行必要理化检查,以资鉴别 风温包括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胸 膜炎等;暑温包括乙肝、钩端螺旋 体等疾病早期
一、病因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人与人之
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容易产生心情抑郁,导致肝气不舒, 气机不畅,致抵抗力下降,外邪也易入侵而致感冒(情志 致病); 社会环境气候多变,正气虚弱者最易感受外邪侵袭而致感 冒,许多内伤疾病(如哮喘、肾炎、肺原性心脏病等), 也是由感冒初起,治不得法,深潜而成痼疾重症(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
发生传变,或夹杂其他疾病。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恶风或恶寒、 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 等,或有发热。 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 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 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 冒为重。 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 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非典型性肺炎(SARS)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
一般健康人群服用的中药 处方一:鲜芦根20、银花15、连翘15、蝉衣10、 僵蚕10、薄荷6、生甘草5。 处方二:苍术12、白术15、黄芪15、防风10、藿 香12、沙参15、银花20、贯众12。 处方三:贯众10、银花10、连翘10、大青叶10、 苏叶10、葛根10、藿香10、苍术10、太子参15、佩 兰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