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红色字体为最近几年的真题1、植被保护2、石质侵蚀沟道特点和防护要求及其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3、草地退化的原因及更新复壮方法4、沙地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5、小老树林带特点及改造技术6、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的原则和目标7、土地复垦需要考虑的因素8、林业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任务9、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环境容量的两层含义分析该地区植被建设所要遵循的原则1、盐碱地主要特点是______、含氧量高、ph值高2、影响林带防风效应主要因子是_____、林带特征、地面特征3、风沙防治措施有_____、化学固沙、风力固沙和生物固沙4、林业生态工程设计包括总体布局和______2、可持续发展3、流域改良4、水土保持林体系5、植物篱6、林带透风系数1、生态工程理论上包括的三个方面的技术2、天然林保护的的战略措施3、我国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4、干瘠石质山地造林技术5、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的总原则6、放牧饲料林树种选择要点8、煤矿废弃物的特点9、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措施1、流线2、保护及管理工程1、径流林业的主要特点和核心技术2,如何确定不同结构护田林带的混交类型和混交方法3、盐质海岸的特点及防护林带的配置4、风力治沙的基本原理5、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合理性体现6、植被恢复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措施第一章绪论1.林业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3.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①生物群落建造工程②环境改良工程③食物链工程5.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荒漠化扩大、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噪声污染等。
第二章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理论基础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
生物系统包括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原者)。
环境系统包括有太阳辐射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的成分。
2.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这三者是生态系统整体的基本功能。
3.干扰体系:是所有干扰类型、干扰频率和干扰强度在某一段时间过程中的总和。
4.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5.生态学胁迫:生态系统在结构未受到直接损害时,其功能受到影响的情形。
6.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事物或工程)组成的。
7.系统论的基本原则:①系统的整体性原则②系统的相关性原则③系统的自组织性原则与动态性原则④系统的目的性原则⑤系统的优化原则8.决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5个基本要素:①资源的承载能力②区域的生产能力③环境的缓冲能力④进程的稳定能力⑤管理的调节能力9.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原则:①区域系统的整体性原则②要素贡献的最小限制原则③系统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过渡原则④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互补原则⑤区域系统演进趋势的趋稳性原则⑥区域过程的振荡节律原则⑦要素功能的双向递减原则10.环境的基本特性①整体性和区域性②变动性和稳定性③资源性和价值性11.环境结构:指的是环境整体(系统)中各独立组成部分(要素)间数量的比例关系、空间位置的配制关系以及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12.环境状态:是环境结构的运动和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13.环境容量:在人来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
14.环境系统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
15.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16.环境质量的价值:多维性、动态性。
17.水土保持林的配置:是指在一定的水土流失区域内,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规律,以及针对防护对象而营造的防护林。
18.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带则带、宜网则网。
19.林带结构的3种基本类型: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
20.营造防风固沙林的原则: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21.防护林体系:是指在一个自然地理单元(或一个行政单元)或一个流域、水系、山脉范围内,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和山、水、田、林、路、渠以及牧场等基本建设固定设施,根据影响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灾害特点,所规划营造的以防护林为主体的和与其他林钟相结合的总体。
第三章全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规划1.中国大陆划分的9个生态环境类型区:5.三北地区:风沙综合防治区域,主攻方向及建设:在边缘地区控制沙漠化扩大。
6.南方丘陵红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护滩护岸防护林,农田防护网,改造坡耕地,发展经济林果,人工草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第四章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1.规划: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选择和制订的一个最优的行动方针的自觉过程。
2.生态规划:在深入分析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类活动的安排,称之为生态规划。
3.林业生态工程规划: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根据当地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生产发展方向土地利用布局,生产奋斗目标及相应的措施和技术指标实施步骤所做出的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4.设计:对规划和设计对象的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性构思和安排。
5.林业生态工程设计:对近期林业工程建设的具体安排。
6.规划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规划是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设计是规划的深入和具体体现,规划是反映战略的长远设想和全局安排,是领导决策和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依据,设计是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的依据,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林业生态工程设计体系。
7.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作用:①是实现工程目标的重要途径②合理安排工程建设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③工程项目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④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⑤增强人们对林业生态工程重要性的认识8.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①全局性②长远性③实践性④群众性9.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任务:①制定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方案②提供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③指导林业生态工程的施工④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科学性⑤保证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⑥提高林业生态工程成效10.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协调性原则③灵活性原则④主体性原则⑤循环再生原则⑥可行性原则11.一般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内容:(1)基础调查:区域内的森林资源的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调查。
(2)规划设计方案的提出:①“三个表”的编制a立地类型表b林业生态工程典型设计c森林经营类型表②落实林业生态工程用地③进行各种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④分析评价,根据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在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基础上,对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用地进行分析评价。
⑤编制科学合理的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先进实用的工程技术措施及投资规模和方式。
(3)附属项目的设计(4)施工的设计12.规划设计的工作程序:①规划设计目标,并初步形成报告②编制方案③对规划设计的管理13.规划设计的系统诊断与环境辨识:①确定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对象及其边界②地理环境条件分析③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④综合分析14.林业生态工程典型设计的编制方法(如何编制林业生态工程典型设计?)(1)调查与收集资料①现有天然林树种和人工造林、零星植树的林种生长状况②现有林和散生林生长的立地条件(立地类型)及适应情况③当地引进树种的生长表现及其抗性等(2)整理分析调查资料(3)编制林业生态工程典型设计(4)编制造林类型表15.林分经营措施及其类型划分①幼林抚育型②间伐抚育型③林分改造型④封山育林型⑤采伐利用型⑥修、垦类型16.造林技术措施设计:(判断正误)(1)整地设计(2)造林方式、方法设计(3)造林密度设计(4)幼林管理设计第五章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1.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
2.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合形成。
3.水土保持林林种:按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形式配置在水土流失地区不同地形地貌部位上,具有特定防护作用和生产目的的水土保持林。
4.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是区域(或流域)人工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其有机组成部分。
5.建设坡面水土保持(或水源涵养)用材林的目的:(1)由于过度放牧、樵采等而使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覆盖度很低,而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山地坡面,需人工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止坡面进一步侵蚀,在增加坡面稳定性的同时,争取获得一些小径用材。
(2)在小流域的高山远山的水源地区,山地坡面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植被状况恶化而引起坡面水土流失和水文状况恶化。
(3)由于山地道路、水利工程或山区矿山开发而出现的大面积坡面裸露的地方,往往是水土流失严重,容易引发山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策源地,配合必要的工程护坡措施和人工营造水土保持护坡林可收到良好的护坡效果。
7.发展护坡薪炭林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的同时,控制坡面的水土流失。
8.营造薪炭林选择树种的原则:热值高、萌芽力强、生物量高、适应力强。
9.护坡薪炭林的配置特点:(1)土地利用规划中,可选择距村庄(居民点)较近、交通便利而又不适于高经济利用(如农业、经济林、用材林、草场),或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作为人工营造护坡薪炭林的土地。
(2)树种选择,一般应选择适应于干旱、瘠薄立地,再生能力较强,耐平茬,生物产量高,并且有较高热值的乔、灌木树种。
(3)造林密度,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适当密植,尽量营造混交林。
11.发展复合林牧护坡林的目的:为恢复植被并提高牧草产量及载畜量或为人工培育牧草创造必要的条件,利用林业本身的特点为牲畜直接提供饲料,并保障牧坡或草场免于水土流失和牲畜免受大风、寒冻之害。
12.复合林牧护坡林的配置:(1)树种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含有较高蛋白质和其他营养元素;生长迅速;萌蘖力强;除主要作为饲料树种外,应同时具有其他的经济效益。
(2)配置:a根据地形条件采用短带状沿等高线布设,每带长10—20m,每带由2—3行灌木组成,带间距4—6m,水平相邻的带与带间留出缺口,以便牲畜通过。
b沿等高线均匀灌丛配置c短带状与均匀灌丛相配合d灌木带与牧草混交e在牧场的周围建护牧林,带状沿等高线配置,每条带种2—3行,带间距5—6m,带与带之间宽度是林带宽度的8—10倍,留有缺口,供牲畜通过。
13.土质沟道水土保持林的配置特点:(1)侵蚀发展基本停止,沟道农业利用较好,沟道采用了打坝淤地等措施并已达到稳定沟道纵坡、抬高侵蚀基点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