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

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

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安全健康环保意识空前加强,传统贸易壁垒日益受到严格约束,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逐步催生出新型非关税壁垒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新型非关税壁垒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非关税壁垒。

它更多地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着眼于商品数量和价格等商业利益之外的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采取的措施不局限于边境措施,和涉及国内政策和法规。

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目前,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是显著的。

由于我国的绿色壁垒措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处于较低水平,对我国进口贸易基本无影响。

因此,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贸易中。

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经济发展,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环境标准亦较低。

因此,席卷全球的环保浪潮、贸易和环境领域的激烈争论,以及新型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兴起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出口产品因环保水平的不足而在绿色贸易壁垒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据统计,从2000年起,中国出口产品中每年因绿色壁垒受阻的金额达450亿到500亿美元,每年被退运或销毁的货物价值数百亿美元,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并且涉及的产品正逐步从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纺织品向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并对我国出口市场、出口增长速度和出口成本与效益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绿色壁垒又促进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产品的出口,逐步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和价值构成;开辟广阔的绿色市场、进一步调整外贸商品结构、改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分布。

绿色壁垒成为继反倾销之后,21世纪初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

1.市场准入限制使我国出口市场份额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多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他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优势,通过立法或其他非强制性手段制定种种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限制国外商品进口。

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任何一种产品在任何一个环节若不能符合壁垒中的严格标准,就会遭到他国市场的抵制。

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达到这些苛刻的标准,所以大批产品丧失了原有的出口份额,致使我国出口市场大大缩小。

如1998年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对中国木材包装材料实施的禁令。

其次,农副产品出口严重受阻。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受发达国家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动植物的病虫害等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的规定,由于质量安全方面原因在国际市场屡屡受挫。

受绿色壁垒影响,2002年我国20多种农产品出口减少5亿多美元,特别是由于欧盟对我国出口的100多种动物源性食品实施禁令,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减少4亿多美元。

多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欧盟也完全禁止我国的牛肉、冻鸡进入。

此外,2001年3月,欧盟对茶叶的检测标准由原来的26种农药检测提高到了62种,美国、加拿大等国纷纷效仿,使我国茶叶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再者,纺织品出口受到严格的环保标准的影响。

纺织品一直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有很高比重,尽管中国的纺织业在加入WTO后能够享受乌拉圭回合达成的纺织品服装协议的待遇,但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中国的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大大提高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环保要求。

如1994年7月,德国颁布法令正式禁止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为此,中国使用偶氮染料的104种纺织品出口中断。

第四,机电产品出口遭遇环保法规的限制。

自1996年1月1日欧盟对工业产品实行CE标志认证制度之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等也相继对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和电器产品实行认证制度。

因此,我国仅家电产品出口一项,每年受到国外有关绿色标志制度影响的产品达80亿美元。

据中国机电出口商会估计,仅2005年8月正式生效的欧盟《关于限制在电气、电子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2002/95/EC)》和《关于废弃电气、电子设备的指令(2002/96/EC)》,就影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价值达317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欧盟机电产品总额的78%。

2.降低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以低价赢得国际市场,而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和标准。

绿色壁垒的实施要求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的、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

也就是说“绿色”要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

发达国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及采取所谓的反补贴措施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

而对于我国来说,环保问题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企业实施的仍是相对较低的环境标准。

为了要达到发达国家的较高的环境标准,我国产品制造商也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等相关费用,结果大大增加了产品成本,价格上涨,这使中国在欧洲、亚洲等市场受到沉重的打击。

如2002年以来,日本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水产品检验检疫范围已涉及所有对日出口农产品、水产品品种;批批检验导致进口通关速度放慢,加大滞港费用,增加了检验成本。

再加上产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做大幅调整。

从而,我国出口产品的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大大增加,出口产品丧失了原有的价格优势,进而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3.容易产生连锁反应
当我国某种商品因达不到某一进口国的标准而被拒绝进口时,其他国家便会提高警惕,或者增加检验项目,或提高技术标准以致我国产品难以转向这些国家出口。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连连碰壁,并给其他国家和消费者留下一个我国产品不清洁、不环保的印象,最终影响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逐渐丧失国际市场。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1.部分有疾病、虫害、公害或不合格食品进口,危害了人民、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影响了国家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和谐
发展中国家环保标准低、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保门槛较低。

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壁垒并日益提高其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将其重污染产业,以及废旧物、废弃物、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由于资金相对不足和技术落后、环境标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等原因,我国成为某些国家转移“洋垃圾”的对象国,洋垃圾进口事件的屡屡发生便是很好的例证。

这些进口的“洋垃圾”将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更会影响国家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和谐。

数据显示,1991年至1995年是我国进口废物的高峰期,共进口废物3030万吨,进口废物额为68.8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1.3%。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超过200种,全世界最具危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生物中,入侵我国的就有53种;11种危害性最大的外来生物侵害植物面积达2747万公顷,导致经济损失570多亿元。

同时,外来生物入侵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使农作物严重减产,也给国内生物包括人类带来各种疾病。

还有一些外国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
污染密集型行业如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转移到中国境内生产,这不仅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还严重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2001年,中国利用外资的11515家企业中,污染密集型企业达3353家,占总数的29.13%;协议总投资为87.71亿美元,其中污染密集型企业投资为33.27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36.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