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案

广东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我是中国公民5.1 我们都是公民(共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2、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3、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所具有的法律关系,初步形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理念。

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课题)5.1我们都是公民(板书)1、什么叫公民?课本P5(粗的黑体字)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板书)2、我国公民身份的确认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

(板书)3、公民身份的内涵(即“作为公民意味着什么?”)①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②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即“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

”③享有平等的权利。

(板书)4、公民和人民有什么区别?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内涵上:公民是法律概念,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外国人;人民是政治概念,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敌人。

范围上:公民>人民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广,除包括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指全体社会成员;凡是人民都是公民,而公民不一定都是人民。

公民中人民占绝大多数,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属于公民但不属于人民。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板书)二、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阅读P7实践与评价:“个案研讨”,小组交流想法:1、你怎样评价这个中学生的行为?2、请谈谈你对“青少年如何关心国家大事,尽公民义务”的看法。

参考:1、这位中学生以行动关心当地存在的社会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作出反映,提出建议,就是我们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好榜样。

2、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要积极、主动,同时也要理性、有序,要掌握合理、文明、合法、有效的方法,不应仅凭感情和情绪行事。

小结:如何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1)要树立国家观念(2)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3)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课外作业:P8创意方案:“我做合格小公民”行动方案设计P9阅读与感悟:《公民责任就在眼前》教学后记:5.2 公民权利和义务教学目标:1、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含义,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2、理解革命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3、树立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增强“做国家未来主人翁”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难点: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教学方法:情境研讨与讲授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1、导入:某校女生徐某、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词拒绝。

工作人员将她们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

事后,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

运用法律知识回答:(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名誉权(2)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人民法院会不会受理,并简述理由?(1)你从这一案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启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

2、活动:情境认知——权利义务找一找(1)学生欣赏探究园中的图文内容,了解需要探究的问题;(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法律导航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照片和马克思语录理解正文内容;(3)学生回答问题:问题一:上述情景表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需要履行什么义务?问题二:你还能列举出我国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和需要履行的其他义务吗?问题三:上述情景中哪些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些情景说明了什么?(4)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5)教师归纳:3、教师总结分析:(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什么是公民的义务?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以什么形式规定的?其中,宪法规定的是公民的什么权利和义务?(3)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一、公民的平等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三、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1、宗教信仰自由四、公民的社会生活权利2、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3、妇女儿童权利五、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4)结合案例进一步深化:案件透视:1997年8月24日晚,河南省郑州市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肇事人为郑州市二七区公安分局局长张金柱,他在酒后逆行驾驶的情况下,不但把一个11岁的少年苏磊撞倒轧过腰部导致死亡,而且将苏磊的父亲苏东海撞倒后,与自行车一起卷到汽车底部,在路人一片“停车”的呼喊声中,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拖出1600米,造成苏东海重伤。

此案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1998年1月12日,张金柱因恶性交通肇事逃逸罪被判处死刑。

思考:(1)张金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2)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3)他要承担怎样的后果?结合案例加以说明,明确公民的权利手法律保护,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一、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3、依法服兵役4、依法纳税等1、遵守社会们公共秩序二、公民对社会履行的义务2、遵守社会公德3、爱护公共财物等1、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三、公民对家庭履行的义务2、父母抚养教育未常年子女3、赡养父母等(6)结合案例进一步深化:据《半月谈》报道,2002年7月24日,经北京人民检察院批准,刘晓庆因涉嫌偷税罪被依法逮捕。

刘晓庆及其所办公司涉税案最近调查终结,自1996年以来,共偷逃税款1458.3万元。

除追缴税款外,同时加收滞纳金573.4万元。

司法机关将依法审理此案。

结合案例加以说明,拒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小结:珍惜权利,履行义务。

4、课堂作业:(1)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是公民义务?(2)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3)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教学后记:5.3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第一课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教材分析:本框主要通过宪法规定的内容、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三个方面说明宪法的特征。

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从思想上认识到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2、知识目标:识记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教学手段: 利用课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媒体应用: 多媒体教学思路设计:【讲授新课】:板书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板书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兵役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环境保护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刑法》[归纳分析]:普通法律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教师引导]:显然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将居于首要地位,是其他法律的母法。

[展示材料]:我国法律体系金字塔板书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案例分析 法律导航:[展示案例]:2003年5月12日,沈阳市一名学生苏某在距离人行横道70米处横穿机动车道,到对面的公共电话亭去打电话,被驶来的汽车撞倒,受重伤。

这个交通事故责任在谁?未成年保护法根据沈阳市政府令颁布实施《行人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里“因行人违章发生交通事故,负事故的全部责任”的规定,也即,“行人违章,撞了白撞”,经有关部门调查取证,裁定责任在于苏某,故苏某要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学生思考]:苏某是否同意“白撞”这样的裁定? 苏某决定起诉,是否会胜诉呢?[引领活动] :你说我说――大家说法普通法律法规的内容不能和宪法相违背、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违宪而被宣布无效.课堂小结: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课后探究:辨析: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此观点正确吗?为什么?教学后记: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一、教材分析: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人格尊严的理解;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二、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人格尊严权的认知较差,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中学生甚至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他人或自己的人格尊严。

2、学生的需要:学会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三、综合设计思路:(一)课前准备:教师:1、根据教材的需要收集案例、新闻,并制成课件。

2、编制小品《为什么会这样》3、认真学习有关人格尊严的法律条文,收集法律依据。

学生:1、寻找发生在身边的有关侵犯人格尊严的事件。

2、查找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新闻前后导入新课设计目的:通过新闻对比,引发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振动,从而为下文在法律上认识人格尊严打下基础。

2、引题识题:维护人格尊严3、情境再现加深理解4、合作探究:你来当法官案件一: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案件二:某网站举办“评选歌坛十大丑星”的活动案件三:街头偶遇(小偷被打,中学生出面制止)案件四:未经许可使用刘翔跨栏镜头作广告封面5、新闻再评认识升华师: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能从法律的角度,再次评析“韩国公司女老板”新闻。

设计目的:在达到前后互应的同时,让学生对事件的认识从表面、感性的认识上升到深层、法律、理性的认识。

6、大家话收获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命、人的自由一样,都是至高无上的。

人格尊严权,是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侵犯公民的这些权利,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设计目的:以学生的收获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引言:虽然我们尚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

在家里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在学校里应该得到老师的同学的尊重;在社会上,应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小品表演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当以上的侵权事例发生的时候,甚至有更严重的侵权行为发生时,我们该如何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作为未成年人?第一小组:老师的肖像权第二小组:同学的姓名权第三小组:老师、父母侵人格尊严权第四小组:同学侵名誉权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团结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并加深学生的维权意识及维权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