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文化
北京,一座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的城市,有着她浑厚、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这可能是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游客来此“探寻”的最重要的原因,对我个人而言,在这次的北京之行中我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敬仰之情。
藉此作业,我正好在喧嚣的大学生活之余静静地品味一下北京城散发出来的那种耐人寻味的
文化气息和现代气息。
“北京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座城市的老百姓的数百年来养成的很多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都是她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而且一座城市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也不相同,关键要看你究竟想要了解她的哪个时期的哪一种文化。
譬如北京的美食小吃,传统的四合院与胡同文化,北京人的方言俗语,民俗民风以及传说典故,满人入关所带来的新的服饰文化等等,另外,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其历史渊源,古建遗迹也是她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还有,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也是她的重要的文化元素。
我觉得,一座城市没办法确切地说她究竟包含哪些文化,应该具体的问题具体研究,那么我们就从以下几点谈下我的感受。
一、建筑方面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北京城,在建筑上有着其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折射出当地人民的诸多的生活习性和社会文化。
在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有逐渐彰显出现代气息是目前北京建筑的最富特点的风格。
北京的建筑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浑厚和端庄大方,外加一些古韵。
故宫、天安门广场和越来越
少的胡同都是最具代表性的
例子。
她不像纽约、香港那
样用平地直起的高楼处处彰
显其现代特色,而是用中国
古代那种园林式的建筑风格
为基调的。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又成为一个活的标本,一个令人读之不尽的“文化的容器”。
它不仅在体制文化的塑造下,而且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张力中,形成了今天的文化交融的局面。
在五十年代,北京建设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的建设和一批标志性公共建筑上。
十里长街,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十大建筑”,构成了以雄伟、庄严、壮丽、堂皇、开阔等为特征的新国都的视觉形象,以寄托解放、新生、自豪感之类的情感。
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等历史建筑文化意蕴的转换,突出体现了新体制文化对传统权威的借助和重构。
在很长的时间内,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已不再是一个历史建筑,而成为党中央、毛主席的象征符号,如“天安门上太阳升”、“中南海的灯光”之类话语所寄寓的意义。
“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一文化公式在建筑学上的体现,是“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追求美观”的原则。
一批民族
风格的公共建筑,体现了当时主流的建筑理念,其典型为三里河一带“四部一会”琉璃瓦大屋顶的建筑。
它很快就遭到制止和批判━首先是由于“反浪费”,然后上升为政治问题━但这一早期尝试毕竟为新中国建筑的文脉写下重要一笔。
这一时期的建筑实践与南京民国时期的新建筑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看来,当年新北京的形象塑造,首都建筑的“宏大叙事”大体上是成功的,透露出那一个时代、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气度和有明确理念的审美追求,以及城市控制(规划)的能力。
二、从胡同文化看北京民
间文化
就北京的市民文化来
说,胡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
也许可以代表很多东西—
—风土人情、生活习性、衣
食住行等等各方面的特点。
虽然在现代气息日益浓厚的今天,北京的“京味”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由胡同文化提炼出来。
胡同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
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胡同一般都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买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
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
老
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
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北京人做事大方,说
话流利,这或多或少是从
多少年胡同文化中积淀出
来的。
这其中标志性的一
点就是这里的人民对对方
的称呼中喜欢用“您”字。
我们从小学的语文课堂上
被告知对平辈和小辈用“你”、对长辈用“您”,基于各个地方方言的特色,即便对长辈,其他很多地方使用“你”的,而“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中,但对北京人不是如此,他们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也经常用“您”,在这里,这种说话时都带“心”的特点随处可见,显然,这种心,是一种热心,也许是一种从胡同文化中就彰显出来的小市民的亲密、热情的风格。
北京庙会、民间手工艺
等是北京文化的另一个特
色。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
场”。
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
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
史“轨迹”。
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
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北京的庙会与其他地方的庙会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又富含北京当地的独特特色。
千百年来形成的这种民间活动如今也形成自身完整的体系,并且由于是多代都城的原因,这里的庙会活动往往规模和效应都更大。
每逢佳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式各样的民间表演将会穿插其中,精彩绝伦。
三、北京饮食文化
北京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先后有辽、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于此,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中心,汉、满、蒙、回等各族人民大量在此定居。
世界和全国各地文化在此融会交流,在饮食文化方面,形成了蔡萃百家、兼收并蓄、格调高雅、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北京菜”。
北京除了烤鸭、涮羊肉等当地特色名吃外,更多的兼容了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
“北京菜”是由北京地方风味菜,以牛羊肉为主的清真菜,以明清皇家传出的宫廷菜,及做工精细、善烹海味的谭家菜,还有其它省市的菜肴组成。
山东菜对北京菜系的形成影响深远,北京菜的基穿山东风味的菜馆在北京四处林立。
山东的胶东派和济南派在京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了以爆、炒、炸、火靠、熘、蒸、烧等为主要技法,口味浓厚之中又见清鲜脆嫩的北京风味,广而影响齐鲁、松辽、三晋、秦陇等北方风味的形成,在烹饪园地中一枝独秀。
清真菜在北京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以牛羊为主要原料。
如
著名的"全羊席"用羊身上的各个部位,可烹制出百余种菜肴,是北京菜的重要代表。
另外"烤肉"、"涮羊肉"、"煨羊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深受北京群众喜爱。
宫廷菜在京菜中地位显著,它选料珍贵,调味细腻,菜名曲雅,富于诗情画意。
现在的宫廷菜多是明清宫廷中传出来的菜肴。
著名菜品如:抓炒鱼片、红娘自配、脯雪黄鱼等。
谭家菜是官府菜中的代表,讲究原汁原味,咸甜适中,不惜用料,火候足到,如选料精细的"黄焖鱼翅"是谭家一等代表菜,居各鱼翅菜之首。
综上所述,京菜由地方菜、清真菜、宫廷菜、官府菜等融合而成,口味浓厚清鳟,质感多样,菜品繁多,四季分明,有完善、独特的烹调技法,以爆、炒、熘、烤、涮、焖、蒸、氽、煮见长。
形成京菜特色的主要原因是北京为全国首府,特化天宝,人杰地灵。
全国各风味菜技师多汇于此,菜肴原料天南地北,山珍海味、时令蔬菜应有尽有。
而以北京"填鸭"制成的烤鸭,更是驰名中外,还有以此为原料而制成的"全鸭席"更是名传遐迩,名品如"火燎鸭心"、"烩鸭四宝"、"北京鸭卷",常单菜应席。
北京菜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烹饪技术的飞跃,京菜正以其古朴的文化,淳厚的风味,精淇湛的技艺,醇正的调味,绚丽多彩的特色为人们服务。
四、小结
北京的文化,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她所展现给人们的内涵是非
常深厚的,这与华夏五千年悠久文明也是分不开的,短短的几千字是根本不可能说清楚的,这里只是我个人最想说的几个北京文化的代表话题,其它诸如北京艺术文化、旅游文化等等诸多方面,由于经历和认识有限此处就不多加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