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拼音1、介绍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重要手段。
在没有掌握汉字之前,汉语拼音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掌握了汉语拼音之后,就能用拼音来记录所听到的声音。
这对学习汉语的口语表达,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汉语会有很大的帮助;也为以后学习汉字提供了方便。
2、学习目标通过拼音文字的学习、发声练习,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注意力、感知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为儿童在以后的更复杂、高级的学习奠定思维能力基础。
3、能力培养(1)培养、提高儿童的正确发音及口头表达能力(2)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很高的学习效率(3)培养和增强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4)有效培养少儿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信心、毅力、意志等优良品质,促进少儿智商与情商的全面发展(5)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优化少儿综合素质。
4、效果经过幼儿拼音学习,儿童不仅掌握准确的发音知识,养成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拼音这一工具,认识更多的汉字。
同时,经过拼音字母的学习,使大脑得到全面开发,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学习能力得到大大增强,从而使得儿童在其他课程知识的学习也变得轻松、容易。
教学方法1、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介绍:教师中心教学法又叫直接教学法(direct instruction)属于高度组织化的教师中心教学法,其特点表现为教师指导和控制、对学生进步期盼值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有效时间最大化、以及教师竭尽全力最小化负面影响(Joyce and Weil 1996)等方面。
重点突出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不采用非学术性资料,此外,非学术性师生互动同样得不到重视。
教师在替学生选择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将非学术性互动最小化的同时,实施强而有力的教师指导和控制,并制定很高的绩效标准,要求学生达到境界。
如我国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依然将教学目标锁定在等级考试上,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为核心。
直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时间最大化(Santrok 2004)。
课堂上学生花在学术任务上的时间叫做学术学习时间(academic learning time)。
学生投入学术学习时间越长,他们掌握教材和达到高标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直接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将学术时间最大化,最好的方法是创造高度有序的、以学术为导向的学习环境。
直接教学法的另一个重点是使负面情感最小化。
研究人员发现负面情感干扰学习(Rosenshine,1971)。
提倡使用直接教学的人士强调指出,保持学术焦点和避免负面情感十分重要。
熟悉新内容、授课、提问和讨论、以及掌握学习等授课策略都充分体现了教师中心直接教学法的特点。
内容:①、熟悉新内容熟悉包括复习旧课与预习新课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老师介绍和讲解新内容之前,学生需要确认下一次堂课的内容框架,并熟悉新内容,其中包括:①复习前一次课所学的内容;②讨论教学目的;③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做什么;④课程小结。
熟悉环节的关键成分体现为前导组织(advanceorganizers)。
前导组织既属于教学活动也属于技巧,构成新内容讲解的框架基础,有利于学生熟悉教材内容(Ausubel,1960)。
类似于“正片”上映之前的记录片,教师可以使用前导组织帮助学生明白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建立有意义的信息联系。
前导组织分两种形式:说明性前导组织(expository advance organizers)与比较性前导组织(comparative advance organizers)。
说明性前导组织给学生提供的新知识帮助他们熟悉即将学习的内容。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各单元开篇的Pre-readingActivities,针对该部分听力材料提出的几个问题就属于说明性前导组织。
提出说明性前导组织的另一个方法是描述一堂课的主题及其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Learning a ForeignLanguage时,教师可以首先阐述外语学习的重大现实意义,列举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等,以此帮助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兴趣,想要弄明白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力。
比较性前导组织(comparative advance organizers)通过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方式引入新内容。
例如,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The Battle Against AIDS时,教师可以从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AIDS 进行解释,让学生思考AIDS的传播途径,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
这样,通过课文学习,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有利于他们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并提高表达能力。
②、讲课、解释和演示讲课、解释和演示属于直接教学法中常见的教师活动。
如上所述,教师中心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教师尽力最大化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故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会尽可能地压缩甚至回避其它环节以实现课堂有效时间的最大化。
讲课过程中,学习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不知道教师要讲些什么内容,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因为教师是具有绝对支配地位的控制者。
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词汇用法与语法规则的讲解上不遗余力,一次次重复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初中与高中学习阶段)已经熟悉的内容。
讲解式的词汇学习完全脱离了语言环境,学习者要求使用死记硬背(rote learning)的方法掌握大量孤立的、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语言材料,然而,这种去语境化的(de-contextualized)词汇学习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过分强调语法规则的讲解不但不能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应用中的规范性,反过来会严重制约语法规则的准确应用。
正因为如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让学习者如坐针毡。
2、互动式教学法(Interactive Learning)介绍: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内容:①、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
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②、归纳问题式互动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
教学开始,教员一一向学员抛出,学员广泛思辨、争论,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思路。
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备课。
③、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
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
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容量较小。
④、多维思辨式互动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
一般方法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
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
3、情境式教学法(Situated Language Teaching)介绍: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内容:①、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
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
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
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
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
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②、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
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
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
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
”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
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
”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
”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
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
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
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③、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
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
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