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福建省统计公报

2012年福建省统计公报

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3年2月19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0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6.4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88.59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636.72亿元,增长8.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763元,比上年增长10.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6%。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3%。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7%。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

福州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与上年比持平,厦门市、泉州市分别下跌0.4%、0.5%。

表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00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3%。

粮食种植面积1801.70万亩,比上年减少38.48万亩,其中稻谷面积1241.40万亩,减少26.61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05.12万亩,增加3.3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70.35万亩,增加1.5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38.25万亩,增加19.23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659.30万吨,比上年减产13.50万吨,下降2.0%。

其中,稻谷产量503.78万吨,减产10.37万吨,下降2.0%。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6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6.02万亩。

农业产业化持续推进,29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619.67亿元,增长7.5%,带动农户365.87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6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56.29亿元,增长15.2%。

工业产品销售率97.77%,比上年回落0.30个百分点。

表3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4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99.93亿元,增长19.2%;实现利润150.53亿元,增长19.2%;税金总额158.18亿元,增长19.2%。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0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452.24亿元,增长25.9%;农户投资257.42亿元,增长10.1%。

表6 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家具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7.8%,金银珠宝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9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外国人167.01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6家,募集资金26.44亿元。

年末境内上市公司A股人,毕业生39.13万人。

特殊教育在校生2.73万人。

幼儿园在园幼儿139.98万人。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25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3%。

全省围绕11个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21个专题项目,新增70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

全省4项科研成果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完成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参与完成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全省推荐申报201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项目519项,评审产生省科技奖18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7项、技术发明奖12项、科技进步奖170项,包括一等奖15项(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各1项,科技进步奖13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113项。

全省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3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将超过1500家。

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共331家;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共28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共35家;新认定国家“2012年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

新增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49家,共有国家、省、市三级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1234家。

全省11项专利获得第十四届中国专利奖,其中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5项。

全省专利申请受理42773件,专利授权3046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2.3%和39.4%。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492件,发明专利授权2977件,分别增长23.1%和53.1%。

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764件,比上年增长54.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9件,比上年增加0.73件。

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539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3.58亿元,比上年增长37.7%。

年末全省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827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7个。

全省现有独立的认证机构1个、分支机构10个,累计获得28659张产品及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获证数量比上年增长21.2%。

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60项,累计建立230项。

全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9个,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1个,全年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96.8万台(件)。

全年制修订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57项、地方标准109项,累计全省共制订国家标准812项、行业标准722项、地方标准1313项;全年新获批4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累计41个。

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个,累计58个。

新增福建省政府质量奖4家、福建省标准贡献奖28项、福建名牌产品591项,累计分别为11家、114项和1674项。

年末全省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0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4个、国家一般气象站42个;高空气象探测站4个,其中移动高空探测站1个;天气雷达观测站6个,其中移动天气雷达站1个。

共有地震前兆台站44个,前兆测项371个;测震台站157个,强震动观测台站39个;GPS观测基准站41个,基本站19个。

共有1211个海洋环境监测站位、14个重点监测区域、17个生物质量站位、5个海漂垃圾监测区域。

全年基础测绘共完成1∶1万数字线划图(DLG)更新1387幅。

至年底,我省1∶1万基础测绘行政区陆域图幅总数累计4689幅,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累计各达4689幅、4689幅;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DLG累计达4689幅。

当年向社会提供大地控制成果2411点,3D数字地图26242幅(数据量为211GB);公开出版地图76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0个,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86个,文化馆95个,博物馆96个。

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18万场,观众980.28万人次;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2050次,书刊文献外借1415.6万册,总流通人数1370.07万人次;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732个,组织文艺活动、培训班和公益性讲座5292次,共有683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315个基本陈列和454个展览,共有1747.79万人次参观。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967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5元,比上年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6.0%,城镇为39.4%。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56.46万人,比上年增加61.43万人。

其中参保职工630.98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25.48万人。

全省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为103.34万人,全部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62.9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666.3万人,参保的城镇居民596.62万人。

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59.12万人,增加28.22万人。

年末全省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全省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6.89万人,减少1.2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3.68万人,增加0.73万人;“五保”供养对象9.14万人。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9.37万张。

全省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01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1679个。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7.19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0.91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1185.4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0%。

其中,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7%。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331.22万亩,占任务的110.4%,其中,完成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182.35万亩,比上年减少42.8%。

其中,人工荒山造林148.29万亩(含非规划林地造林53.70万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34.06万亩。

全省森林覆盖率63.1%。

商品材产量574.16万立方米,增长2.0%。

全省城市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2556.25公顷,绿地率37.4%;新增公园绿地面积621.5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

全省共有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100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县(市、区)27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807个,省级生态村1963个。

有风景名胜区51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省级33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面积22.64万公顷。

3558公里评价河长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925公里,占评价河长的82.2%。

“五江一溪”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的占81.4%。

12条主要水系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的占95.2%。

9个设区城市的31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监测的2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

23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有13个,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属于“好”水平的有10个,属于“较好”水平的有12个。

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8%,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85.8%;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市县污水处理率83.9%。

全省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0万元。

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92起,其中一般火灾6起,较大火灾86起;受害面积0.07万公顷;森林火灾发生率、受害率分别为1.03次/十万公顷和0.08‰。

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2.75亿元,增长321.3%。

全年发生海洋赤潮17次,增加12次;累计赤潮面积396.8平方公里,增加170.8平方公里。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13519起,比上年下降12.9%;死亡2755人,下降8.0%;受伤11457人,下降16.8%;经济损失14187万元,下降1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