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 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 常见表现手法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 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①托物言志(象征);②以凤凰自喻(或“象
抒情与描写
二、抒情手段(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A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景结情。 B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 移情于物(拟人/借物衬情) C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即事抒怀; D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 E 借人抒情:对写/移情(于人)(想象、虚写)
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墉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用拟人的方法,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泣,而说香 红泣,曲折淋漓地表达了沉痛的亡国之哀。
C借事抒情(细节刻画)
1、寓情于事: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 于叙事之中,多细节描写
①由远到近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请从观察角度的变化角度来赏析。
此诗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方式,头两句描绘了秋 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第二句描写 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 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 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表现了诗 人登山时的喜悦之情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史抒情):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 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清照的《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古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 今 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 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 味,颇显豪气。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寓情于事/细节描写,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 个生活细节—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 细节,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 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 节(借事抒情)组成全篇。如今,她们既不愤激, 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 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 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 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 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 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 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细节刻画(借事抒情/寓情于事)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四句细节刻画:摇曳的灯光下,形单影只的诗 人枯坐桌前,无聊地把玩棋子,寓含了诗人几多 的期盼与焦虑、几多的失望与遗憾。
1、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史抒情)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古讽今,怜贾生实亦自悯,讽汉文帝实刺唐帝。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 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 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 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 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 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 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 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 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 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途中见杏花 唐·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姻笼日暗神州。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所 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 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 伤怀惜别之情悠悠难尽,随水长流。可谓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乐景哀情
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以乐景衬哀情,借助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 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 优美宁静的图景,反衬出送行者和行人内 心的纷乱和离别的伤感。
乐景哀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三)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1、描写角度:高低(俯仰)、远 近、 动静、明暗(光影)、形声 色、感官、点面(整体与局部) 2.描写内容: 人:外、语、心、神、动、细节等 物:色、香、形、声、味、细节等
3.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动静结合 (3)虚实结合 (4)明暗相衬 (5)视听结合 (6)点面结合 (7)远近结合 (8)声色结合 (9)细节描写 (10)渲染 烘托 (11)白描 (12)……
答案
⑵诗的第二、三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请作简要赏析。 ⑵答:诗的第二联借景抒情。用“遥隔”两字, 表明作者离家很远,山川阻隔,不能归去,含蓄 地透露出思乡之情。 第三联上句直抒胸臆,用游子乡泪直接表达诗人 的思乡之情; 下句借助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帆”,思 念自己的情形,巧妙地表达出思乡之情。
由近到远、由上到下
碧瓦
[南宋]范成大
碧瓦前头绣幙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一二句:由近到远 三四句:由上到下
②A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首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试加以简析。
①借代。以“红艳”代“杏花”,突出了杏花的 娇艳与热烈。 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描绘了一枝红杏出墙, 春意涌动的绚丽盎然之景,反衬出诗人漂泊他乡 的孤独寂寞之愁
B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
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 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F 无理之妙 G 铺陈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
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
登幽州台歌 直 陈子昂 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抒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情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 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 渺小、功业未就,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 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移情于物
赠别二首(其二) (唐· 杜牧) 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用拟人的方法,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流泪,而说 烛心流泪,曲折淋漓地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痛。
移情于物(借物衬情)
3、描写方式:
①描写的角度、顺序:
层次感(视角、角度)——高低远近的搭配(上下、远近、
高低;俯视、仰视); 时、空顺序;色彩的对比和和谐; 点面结合(大处着墨小处落笔) ②描写技法: A、结合:动静、声色、正侧、虚(想象、联想)实、点 面、视觉、听觉、嗅觉 、明暗、渲染等 B、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C、对比:明暗对比;今昔对比 D、细节刻画 E、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典型意象)
F无理之妙 G铺陈
……
பைடு நூலகம்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 国。
(2)诗的第二、三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 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如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下垂的帽带,此指蝉低头。)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 含的真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 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二、抒情手段(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 移情于物(拟人) C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即事抒怀; 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 E借人抒情:对写法(移情于人/想象、虚写)
2、用典抒情
姜夔 《扬州慢》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E借人抒情:对写/移情于人/想象(虚写)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写法/想象或虚写,使得诗人刻骨铭心的 忆妻之情,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更突出彼此间的无限思念。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以景结情。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 移情于物(拟人/借物衬情) C.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即事抒怀; 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 E.借人抒情:对写/移情、想象、虚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