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大中修工程安全操作规程
1、施工前要制定安全施工方案,填报施工申请,经公路路政部门审批后,到交巡警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
2、施工作业应避开交通高峰时段,尽可能实行夜间施工。
3、采取半封闭形式,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 — 1999){详见附件“养护维修交通设施布置图”图1(a)、1(b);图2(a)、2(b);图3(a)、3(b)}设置安全作业区,严禁越出安全作业区范围。
4、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施工作业,并及时清场,保证道路畅通。
5、施工过程中应设专人负责落实封闭施工路段,应由专人维持道路交通。
6、特别注意施工退场时或者临时转场下一个施工路段,排设交通设施及将军帽时,要顺车辆行驶方向前逐个排放,收交通设施及将军帽时,要逆车辆行驶方向由原先最后摆放的,逐个收起,严密注意来往车辆,保证安全生产。
7、大中修工程的施工方案首先取决于交通组织方案,根据交通组织方案确定相对应的施工组织设计。
8、工程实施前,确定施工范围、工程内容、工程性质,再根据本工程的地理位置及周围公路、车道、行向等情况,会同交通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一起协商协调,研究制定符合交通组织要求、不影响交通的施工方案。
并且为了少影响交通,工程材料及旧料运输尽可能安排在夜间。
施工期间,进出工地的车辆和人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交通
部门的指挥。
9、大中修施工作业区以及受到大中修施工影响的路段称为大中修工程养护作业的交通控制区,根据“99国标”要求,其一般分为六个区,即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作业区,下游过渡区,终止区。
(1)警告区:其长度不小于1500m。
警告区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有关标志,第一个警告标志到下一个标志的间距不超过300m,最后一个标志离上游过渡区的第一个渠化装置的间距不小于150m,其余各标志的间距在100m至300m之间。
警告区内设置限制速度标志、前方施工标志、前方车道变窄标志、禁止通行标志等。
(2)过渡区:一般分上游过渡区和下游过渡区。
当车辆行驶至上游过渡区时,车速应小于40km/h,该区长度为65~100m。
在上游过渡区前设置禁止驶入标志。
下游过渡区的长度应大于30m。
在上游过渡区内应设置作业标志车,车尾朝着车流来向,车尾必须挂有导向性标志和限速牌;车身颜色为醒目的桔黄色,车本身必须安装黄色频闪灯和防冲撞装置。
(3)缓冲区:缓冲区的长度应为80m。
其与上游过渡区之间应设置路障。
(4)作业区:作业区是养护作业人员活动工作的地方。
其长度一般根据养护作业或施工的需要而定。
本道与作业区之间必须设置隔离装置。
作业区布置还因为工程车辆提供安全的进、出口。
(5)终止区:终止区的长度不小于30m。
在终止区的末端,应
有解除所设限制标志。
10、在交通控制区设置交通标志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作业区在右侧车道时,应将交通标志设在公路右侧路肩上和作业区边界的左侧;作业区在左侧车道时,应将交通标志设在中央分隔带上和作业区边界的右侧;作业区在中间车道时,应将交通标志设在同一方向公路的两侧和作业区边界的两侧。
11、在设置交通控制区时,应尽量安排在车流量较少的夜间进行,设置交通控制区的人员应穿明显的反光标志服,设置交通控制区的车辆车身颜色为醒目的桔黄色,施工车必须安装黄色频闪灯和防冲撞装置。
设置交通控制区时应以快速为原则,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12、翻施工场地时,尽量安排在车流量较小的夜间进行,应集中快速进行,施工车辆车身颜色为醒目的桔黄色,并安装黄色频闪灯和防冲撞装置。
在拆除临时交通标志及交通隔离时,施工车辆应从终止区向警告区方向进行,首先将拆除临时交通标志及交通隔离设施的车辆行驶到终止区内,然后沿车流相反方向慢慢倒车,遇到交通标志和交通隔离时,应迅速拆除,当拆除完交通控制区内的所有交通标志及交通隔离后,施工车辆迅速按车流方向离开现场。
13、接受交通管理部门和业主的监督检查,发现影响交通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