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速读记忆法有待在学生中普及.pdf

速读记忆法有待在学生中普及.pdf

速读记忆法有待在学生中普及
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英国学者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可见读书在对人的形象、品格的形成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然而一项最新调查显
示,书籍已日渐丧失了读者,我国国民
识字者的阅读率正在下降,2003年国民
识字者对图书的总体阅读率为51.7%,
比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杂志阅
读率为46.4%,而在1998年,国民对杂
志的阅读率达到57%。

读书无趣自有缘由是什么原因导致
国民对读书的兴趣逐年下降?中国出版
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余敏在近期“首届中
国出版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说:“生
活节奏紧张,生存压力逐渐加大,没有
时间阅读是阅读率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余敏的分析一语中的。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人们的阅读障碍,弱化了人们的读书能力。

阅读障碍令人担忧读书使人成才,大凡有成就者多是博览群书,一代伟人毛泽东最为典
范。

毛泽东自幼好读书。

八岁时便读了《三字经》、《千家诗》等启蒙读物。

在读私塾期间就
阅读了“四书”、“五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

1912年考入省立第一中学,又读了《御批历代通览辑览》共116卷,读了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等大量
的中外名著。

学生时代的大量阅读,培养了他“极有价值”的自学能力,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和他“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有着必然的联系。

毛泽
东日理万机不忘读书,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更没有理由不读书。

然而现实状况不令人乐观,以学生为例,有调查表明,我国有七成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
没有读过一本文学名作,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

阅读的匮乏、视野的狭小、想象力的干涸,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

一写“最难忘的事”,几乎都是师长对自己的教诲;一写“逆境中成长”,半数以上的家庭就会遭受了离异和死亡。

阅读能力低下,不仅仅
影响了语言素质,还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成绩。

在中考和高考中,许多学生就是由于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而影响了他们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无法将正常水平发挥出来。

速读记忆应运而生阅读能力的下降,其实并不仅限于中国,也不仅限于学生,据统计,
11岁的英国学童只有60%能达到应有的读写能力。

55%的日本中学生视读书为畏途。

学生
阅读能力出现障碍,是各国教育工作面对的一项共同挑战。

为了增强国民素质,许多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阅读教育,特别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研究。

于是速读记忆法应运而生。

速读记忆法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随后在许多国家得到普及。

在德国,速读培训网络覆盖全国。

在日本,新闻界人士、科学家、医师等都进行速读学习,全社会工作效率倍增。

目前,我国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在民间倾力推广快速阅读技术。

北京美好前程教育科学研究院引进美国最新的速读教育理念和技术,结合中文特点和中国国情,开发出乔治速读记忆课程。

记者不久前在北京的一所中学几次感受了乔治速读记忆课程,它的原理是充分
利用人类左右脑对不同信息的识别优势,调动学习者视觉、大脑的潜能,实现轻松、高效
阅读与理解记忆。

总的感觉是:掌握这种方法需要经过一个学习培训过程,但是并不难掌握,付出些许的努力就可受益终身。

教授这门课程的北京美好前程教育科学研究院董丽燕和许
立壮老师告诉记者,“此法在我国很有必要普及,国人若能掌握这种方法,学到大量的知识,与个人、与建设小康社会都大有裨益。

一定意义上说,这里蕴涵着一个事业、一个市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