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电路教学设计

家庭电路教学设计

19.1 家庭电路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3.4.7了解家庭电路。

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一些浅显,不完整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电路”、“电流”等有关知识,对家庭电路知识即熟悉,又陌生,即好奇,又害怕,求知欲极高,学习热情一触即发。

学生的思维能力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初中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体的,对事物的认识仍要感性材料来辅助,因此,学生对家庭电路、火线零线、两种类型触电等的问题的形成原因的理解还是有一些困难。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的第一节,是将之前所学电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完美结合。

面对电气化普及的社会,安全用电知识的学习在以后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学生能了解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动,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育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家庭电路的组成,保险丝的选择,三线插头和插座的作用等内容都是有趣而有用的;虽然没有较艰深的知识点,但是内容琐碎、繁杂,有许多潜知识包含在其中。

并且本节课主要是介绍生活用电常识,大多数知识学生常识性了解即可。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通过试电笔的使用,掌握判断火线和零线的方法。

3.通过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的学习,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试电笔的使用。

难点: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1.目标1设计的评价任务:
通过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让学生知道火线与零线及大地之间的电压,学会安全用电。

评价实施:检测题检测。

2.目标2设计的评价任务:
通过试电笔的使用,学会判断火线和零线。

评价实施:表现性评价。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家庭电路的构成,测电笔的使用方法以及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要明确触电时,是人体直接或间接与火线相接触并构成通路,测电笔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来判断电路的故障,要掌握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电路元件的作用,理解家庭电路布线示意图,了解插座和插头和漏电保护器的结构原理,对家庭电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附:板书设计
19.1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
2.火线和零线
3.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四步细化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即:学段目标—学期目标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了解家庭电路。

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1)行为条件是“通过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行为动词为“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安全用电常识”,属于概念性知识。

(2)行为条件是“通过试电笔的使用”;行为动词为“掌握”;核心概念(关键词)为:“判断火线和零线的方法”,属于事实性知识。

(3)行为条件是“通过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的学习”
;行为动词为“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安全用电常识”,属于事实性知识。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

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

“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

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

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通过试电笔的使用,掌握判断火线和零线的方法。

3.通过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的学习,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试电笔的使用”的表现性任务设计
1.任务情景:九年级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9章第1节《家庭电路》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试电笔”的学习后,小组讨论、研究,知道试电笔的使用,并利用试电笔判断火线和零线。

2.任务撰写:小组合作、讨论,结合“试电笔的使用”研究,学会“判断火线和零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