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察记录:幼儿发展评价的一种途径

观察记录:幼儿发展评价的一种途径

观察记录:幼儿发展评价的一种途径专题名称: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
观察记录是研究、评价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科学的观察记录能较好地发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问题,并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但遗憾的是,虽然很多幼儿教师也知道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但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记录还缺乏必要的关注。

一、幼儿观察记录方法存在的问题
观察记录不仅是简单地观看儿童游戏,然后记录下看到的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取决于观察记录的方法。

从实际情况来看,过去幼儿观察记录的方法还存在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指向模糊化
观察记录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除了一些非正式的观察记录以外,正式的观察记录一般不是随机或偶然的。

如果观察记录事先没有明确的指向,往往会造成“为了观察记录而进行观察记录”。

下图就是某位幼儿教师所做的一份观察记录。

这样的观察记录更像是记流水账,观察记录目标并没有聚焦。

(二)结构不完整
观察记录方法结构化也就意味着,观察者要明确观察记录所应具备的必要因素,如观察记录什么、到哪里观察记录、怎样观察记录等,把这些因素整合为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并转化为观察记录表格。

但是,目前大多数幼儿教师误以为有了目标就可以进行观察记录,并没有准备相关的观察记录表格。

即便是做了观察表格,它也基本只包含一些次要内容,如幼儿的姓名或性别,观察记录的时间或日期等。

其结果只能是,观察记录只关注了部分幼儿的表现信息。

另外,表格的“观察实录”部分也给观察记录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容易使新任教师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三)形式单一化
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的是,部分幼儿教师往往只会粗略运用叙述性描述方法,形式过于单一。

而且,对于叙述性描述方法的局限——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无法高效、快速地收集典型的行为样本,而且要记录非常多的细节等,大多数幼儿教师均不清楚。

这种单一化、复杂的观察记录方法导致幼儿教师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更糟糕的是,形式的单一容易造成观察记录的片面性,不能为评价、帮助幼儿服务。

二、开展幼儿观察记录的基本设想及框架
(一)基本设想
1.明确的目标
因此,目标必须事先明确,否则将会是无目的的观察。

在进入观察记录现场前,教师应该明确被观察幼儿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学习特征,并依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观察的内容。

如2~7 岁儿童的发展时期可概括为前概念运算阶段,在该发展阶段,儿童以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同时,教师还需以《纲要》为依据,明确观察内容隶属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下的哪一项具体内容,如一般情况下,对大班幼儿的观察记录往往强调思维的过程,兼顾材料过程、结果的记录。

2.合适的方法
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各有优缺点。

对于常见的观察记录方法,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表一常见观察记录方法的优缺点
(参见《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行为观察记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为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提供适切的观察记录方法。

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提供三种方法,即叙述性描述、时间抽样与事件抽样。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

第一,这三种方法基本符合观察记录的要求——指向五大领域,符合幼儿的发展心理与学习水平,而且三种方法之间可以相互弥补。

第二,为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选择。

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刚入职的教师,也有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

专业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方法选择的差异。

从教1~3 年的教师适合选择叙述性描述方法,而从教10-20年的教师更趋向于选择时间抽样或事件抽样方法。

第三,从试验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还混合运用了三种方法,而且观察记录效果为幼儿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数据。

5.环境的描述
观察记录反映的是,幼儿在“此时此刻”与环境、同伴的互动。

因此,环境的描述是观察记录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般说来,环境的描述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物理环境描述和社会环境描述。

物理环境描述指的是幼儿活动的空间及特点,社会环境描述指的是幼儿所在群体
的氛围,如观察群体或个体当时的神情面貌等。

这两项描述是观察记录发生的大背景,它有助于观察记录后的全面解释。

4.及时、合理的解释
虽然很多文献都把解释和观察记录分为两个独立的环节,但我们认为,观察记录和解释是一个整体。

不妨做这样的假设: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记录,而不做及时的分析或解释,那么用上录音或摄像工具就够了,根本就不需要教师进入现场。

需要观察者现场介入的一个原因在于,幼儿的活动地点不会固定于某个空间,他们也不一定只发生某种特定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即使借助一些观察记录工具,很多事后性的解释往往忘记了观察者在当时情境下直接的所思所想。

从实际情况来看,间隔一段时间后的解释,也非常容易丢失很多信息。

因此,观察记录要及时捕捉幼儿当下的行为,并在当时的情境下作出及时、合理的解释。

5.时间和人物
确定时间和人物是观察记录的必要内容。

特别是对于一些持续性观察,累计性的资料更需要作好标志说明,以免经过一段时间后遗忘相关内容。

这些信息同时也可为其他教师或研究者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

对于上述三种方法,研究者要记录被观察者的基本资料、观察者每次开始观察的时刻和持续观察的时间。

时间抽样则更需要明确观察日期和时间。

这些资料可以在事前在观察表格上呈现出来,以减少观察记录的负担。

人物则包括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基本信息。

被观察者可能是一个或多个。

无论被观察者是一个还是多个,观察记录都必须包含基本的信息,即观察者的年龄、性别等。

从统计意义上来讲,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观察者具备其相应的学习和心理特征,这些信息有助于为观察者作解释时提供一些必要的视角。

(二)框架呈现
为了便于操作,我们把观察记录的五个要素统整为一张表格(详见表2)。

对于观察记录方法,教师可以依据自身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或组合使用。

表2 改进后的观察记录表
三名幼儿互动的观察记录案例
我园自2008 年开始实施观察记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们选择幼儿互动中的一个案例对上述框架作具体阐述。

笔者采用时间抽样法对三名幼儿进行具体观察。

表3 三名幼儿互动的观察记录
两年多的观察记录对我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幼儿观察记录”已成为我园园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教师也能熟练地运用改进后的观察记录表进行操作。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如,如何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如何为教师提供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如何让教师明确幼儿指导纲要的精神、内涵及一般的心理和学习规律,如何把幼儿观察记录整合为教师年度考核内容,等等。

这些问
题也提醒我们,幼儿观察记录要真正有效地开展,必须要从以前的经验性做法走向科学研究,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也要从行政取向走向专业取向。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112.
〔2〕〔美〕沃伦·本特森著,于开莲等译.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2~143. 责任编辑/林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