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分明”正诂[摘要]:对于形容词“分明”最初例证,历来学者都认为出自《韩非子》。
《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辞书同样收入“分明”一词,释义为:明白、清楚,并以《韩非子·守道》为首例。
文章通过分析词汇意义与语法结构,并结合语言环境与同时代其他文献的考察,认为:《守道》篇的“分明”并不是一个复合词,而是“名+形”结构的主谓短语,“分”读去声,当视为“界限、本分”之意;“明”表示“明白、清楚”的意思。
[关键词]:《韩非子》;分明;考证关于古汉语中“分明”一词的出处,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来自《韩非子·守道》“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认同这是形容词“分明”的始见书例。
《韩非子》各注译本或校注本,大都着重于前半句“立法度量”的注释与校勘,对“分明”采取意译的方式,未明确说明该词的用法。
如邵增桦《韩非子今译今释》(1983:104)中认为:龍宇纯韩非子集解补正:“量字衍,下量字当作谅,声同而误,谅亦信也。
后人不知谅信当连读,改谅为量,又于上文度下增量字”尚有见地。
关于《守道篇》中“则贞士不失分”,邵增桦则认为:贞士,正直的人。
分,读第四声,指应有的职位权利等。
在《汉语大词典》《辞源》《古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也将《韩非子·守道》中的“分明”视为一个复合词。
如《汉语大词典》:“明确;清楚。
”《辞源》:“明确,明了。
”并且都以“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该句为首例。
当今学者对《韩非子》语言研究的论述中,也把《守道》篇中的“分明”定性为一个复合词。
如廖集玲在<论《韩非子》复音词>(1991),将该例中的“分明”归为动补式复音词,与“戮死、挠乱”并列。
车淑娅(2004)、张岱松(2008)都认同廖集玲的这一看法。
关于邵增桦《韩非子今译今释》(1983:104)的分析,笔者以为还值得考虑。
“度”与“量”原指用以计量长短和容积的标准,后意义泛化表示一切的标准。
《韩非子》极力推崇“法”的思想,讲究法的原则,文中有许多与“法”同义的词,其中“度量”就是代表。
用“度量”表示法度,又见于《荀子》与《管子》。
如:(1)循法則、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數,慎不敢損益也。
(《荀子·荣辱第四》)(2)志意定乎內,禮節脩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
(《荀子·儒效第八》)(3)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管子·权修第三》)(4)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
(《管子·权修第三》)表示法度的“度量”常常与法则、刑名等结构连用,正如例(1)(2)。
由此可知,《守道》中的“度量”应该是一个词,“量”不是衍文。
立足“分明”本身词义与内部结构,结合它存在的上下文语境和时代背景,将《守道》篇中的“分明”视为复合词,笔者认为不妥当,此处的“分明”应视为“名+形”短语结构,表示界限清楚。
一、同时代的语料考察通过文本调查,“分明”在《韩非子》只出现一次,判断它是词还是短语,不能仅仅根据这一单例就下结论,还需要联系同时代的语料。
通过对其他先秦文献的例证调查,发现该时期“分明”出现次数较少,《管子》出现2例,《商君书》出现3例。
如下:(5)刑罚不颇,则下无怨心。
名正分明..,则民不惑于道。
(《管子·君臣上第三十》)(6)明主者,使下尽力而守法分,故群臣务尊主而不敢顾其家,臣主之分明..,上下之位审,故大臣各处其位而不敢相贵。
(《管子·明法解第六十七》)(7)举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
(《商君书·错法第九》)(8)先王县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
(《商君书·修权第十四》)(9)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璝功。
(《商君书·修权第十四》)例(7)中的“功分”犹如职分,表示职位上应尽的本分。
在句中做小句的主语,形容词“明”充当谓语,整句话表示职务界限明确的意义。
例(8)旨在表现法度的重要性,其中“权衡”“尺寸”都是与法律制度同义的词。
“而至今法之”中的“之”指代权衡与尺寸,后面的“其”相当于“名词+之”表示“当权者的”,修饰后面的名词“分”,共同充当“明”的主语。
例(8)的“分明”,从表面上看,“之”放在主谓之间,“分明”作谓语,表示明白。
但要正确分析这句话的结构与含义,我们必须从上下文来看,《修权》这一段是为了说明公与私的区分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这一观点。
并且在段末再次用“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点明中心。
所以,该句应理解为公与私的界限清楚,那么小人就不会嫉妒贤能的人,无能的人才不会嫉妒有功的人。
在《汉语大词典》中,在“分fen4”第一个义项“分际、合适的界限”下,所举的第一例也是例(8),与《礼记·乐记》中的“是故先王之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夫,必有礼以乐之。
哀乐之分,皆以礼终。
”《淮南子·本经训》中的“古者天子一畿,诸侯一国,各守其分,不得相侵”同置于该义项之下。
例(9)与例(6)情况相同,“臣主之分”与“上下之位”形成对照,结构相同,“审”与“明”构成同义词,表示清楚的意思,在句中做谓语。
由上述例子分析可知,“分明”在《韩非子》同时代的文献中还未实现词汇化。
二、“分明”所在的句式特点从句式特点看,“分明”所在的前后两个分句形成排偶的格式,围绕“守道”这一中心明确法度的重要性。
“度量信”与“法分明”相对应,其中的“度量”表示法度的复音词,上文已论述。
根据骈文的句式特点,后一分句的“法分”应与“度量”结构相同,意义相近。
由此,“法分”也应表示法度、法律的界限。
《韩非子》是先秦政论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在句式的排偶和用韵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先秦政论散文“散文化”的倾向。
如:(10)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韩非子·孤愤》)(11)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姦邪之臣安利於無功。
(《韩非子·孤愤》)(12)矜而好能,下之所欺。
居上者矜好其能,則下各飾其能以欺之。
辯惠好生,下因其材。
居上好生辯惠,則下因其材以入其諛佞材則辯惠也。
(《韩非子·扬权》)(13)托天下于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徼幸。
寄千金于羿之矢,则伯夷不得亡,而盗跖不敢取。
(《韩非子·守道》)排偶的形式在《韩非子》文中广泛使用,一方面突出了中心论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文气旺盛,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例(10)将“君主”与“臣子”形成对比,属于句与句对;例(11)两个分句中“非”与“无”同义,为了避免重复,这与例(4)具有相似之处。
“度量”与“法分”在句子中都表示法律制度的意义,“信”与“明”都是做前后分句的谓语成分。
三、“分明”内部结构分析从“分明”语言本身角度看,《韩非子》中的“分”与“明”还可以组合成“明分”结构。
如:(14)故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
(《韩非子·扬榷》)(15)夫不明分..,不责诚,而以躬亲位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中例(14)前后两小句形成对偶,因此“审名”与“明分”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结构。
例(15)同理可知。
除了《韩非子》外,“明分”还出现在同时代的文献中。
如:(16)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亩,刺屮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荀子·富国篇第十》)(17)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荀子·富国篇第十》)(18)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
君臣释法任私必乱。
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
(《商君书·修权第十四》)(19)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
”(《管子·小问第十五》)并且,“明”还可以带“分职”构成动宾结构。
如:(20)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21)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
(《管子·七臣七主第五十二》)(22)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有功者赏,乱治者诛,诛赏之所加,各得其宜。
(《管子·明法解第六十七》)存在“分明”与“明分”这两种同素异序的结构,与“明”的语法功能有关。
“明”本义为明亮、光明,是一个形容词。
后引申为显明,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后面可以接宾语。
“明”本身存在的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丰富了与之搭配的语法结构。
综上所述,《韩非子》中“分明”应该分析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谓结构,而不是一个形容词。
其中,“分”读去声,意为权利、职位的界限,“明”意为“明白、清楚”。
【参考文献】[1]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8.[2]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廖集玲.论《韩非子》复音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4):74-80.[5]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5):55-64.[7]邵增桦.韩非子今注今译[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8]魏德胜. 韩非子语言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9]张觉.韩非子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0]张岱松.《韩非子》复音词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