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学伤寒》PPT课件

《传染病学伤寒》PPT课件


临床类型
1. 轻型 体温38.0度左右,全身症状轻,病 程短。 2. 爆发型 起病急剧,临床症状重,可并发 肠麻痹,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机炎,中毒 性肝炎,DIC等等。病死率高。 3.迁延型,病程大于一月,常合并有消化系 统基础疾病。 4. 逍遥型 病情轻,临床症状不明显,可并 发肠出血或穿孔。

并发症
1. 肠出血 病程2-3周 诱因:随意起床活动、饮 食纤维及固体较多、过量饮食、用力排便、治 疗性灌肠。 2.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腹痛及休克症状, 腹膜炎症状。 3. 中毒性肝炎 肝肿大,ALT升高,可出现黄疸。 4. 中毒性心机炎。心率加快,心音减弱,血压 偏低等,心电图:Q-T延长,T波改变。

进入肠壁的伤寒杆菌可再次进入淋巴结使 致敏的淋巴结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 溃疡形成。 伤寒的病理特点为:全身单核-吞嗜系统的 增生反应。以肠道淋巴结为主。第一周, 肠道淋巴组织肿胀;第二周,肿大的淋巴 结发生坏死;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 溃疡;第四周,溃疡愈合,但无疤痕。 肠道病变不与临床严重程度成正比。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病程〈2周 细菌性痢疾 疟疾 外周及骨髓涂片找到疟原虫 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原发感染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 结核中毒症状
一般治疗
1、消毒与隔离 2、休息 退热1周后活动量逐步过渡 3、护理 4、饮食 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食物。 忌过早进食多渣、坚硬、容易产气食物。 退热后2周恢复正常饮食。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玫瑰疹,病程第二周出现于全身的淡红色 小斑丘疹。直径 2-4mm , 10 个以下,持续 2-4天。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右下腹可 有轻压痛。便秘多见。 肝脾肿大。

3.缓解期 病程第四周,体温开始出现波动下降,食 欲好转,腹胀症状消失。肝脾肿大好转。 存在并发肠出血、肠穿孔风险。 4.恢复期 第五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正常。

实验检查

外周血象: 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可作 为判断病情的指标。血小板稍下降或正 常。
细菌培养
1. 血培养第 1-2 周阳性率为 80-90% ,第三 周末 50% ,第四周常阴性,且受抗生素 影响。 2.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不受药物影响。 3.大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75%。 4.尿培养:第3-4周阳性率25%。 5.其他 十二指肠引流液培养、玫瑰疹刮 取液培养

免疫学检查
肥达试验 采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0)、 鞭毛抗原(H)、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鞭毛抗原五种,采用凝集法分别测定患 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从第二 周开始阳性率逐步增加,第四周可达 80%。结果需动态观察,O抗体一般半年 左右阴转,H抗体出现迟,消失迟。伤寒 与副伤寒的区别为H抗原不同。临床可出 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当 O 抗体效价在 1 : 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或O抗 体效价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辅助诊断 意义。

1. 小儿伤寒,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并 发支气管炎或肺炎。 2. 老年伤寒 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长, 易出现虚脱,神经系统并发症,气管炎, 心功能不全等。 3. 复发与再燃 区别为: 1.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2.临床症状轻重; 3. 机理前者为病灶内未清除的细菌而后 者为菌血症尚未完全控制。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分潜伏期、暂时、 慢性带菌者(大于 3 月)。胆道系统疾病患者 容易成为慢性带菌者。 2.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染源排出带菌的 粪、尿,污染水,食物及日常接触等等。 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 免疫。 4. 流行特征:温带和热带多见,夏秋季节多 见。儿童及青年多见。
分子生物学检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DNA探针
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

2、PCR方法
诊断
1、 流行病学特点:当地的伤寒疫情,疫 苗接触史,伤寒病史,伤寒病人接触史, 流行季节。 2、临床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依据 血和骨髓培养有确诊意 义。外周血象变化。肥达氏试验。

鉴别诊断
1. 2. 3. 4. 灶 5.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与感染量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 有关 7-14天 典型临床表现分四期 初期 第一周起病缓慢,临床症状无特异 性,全身不适,食欲下降。发热,热度呈 阶梯形上升。39-40度。腹部有压痛,部分 患者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极期 第二至三周 出现典型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性,多为稽留高热,少数可 出现不规则发热。 神经系统表现:中毒性脑病 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听力下降,重者可出现昏迷, 谵妄等等。

并发症
5.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多发生第1周 表现为溶 血性贫血及肾功能衰竭,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 物增加,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现象。与伤 寒杆菌内毒素诱发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有关, 与伤寒病情轻重,红细胞 G-6PD 缺陷以及氯霉 素应用无关。 6. 其他如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骨髓炎、 肾盂肾炎、脑膜炎等等。

王树民

丽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 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 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及白细 胞减少。 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 症。
病原体
伤寒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普通培 养基可培养,含胆汁的培养基更佳。 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强,但对一般消毒 剂及热抵抗力不强。 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临床意义较大,脂 多糖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 多糖毒力(Vi)抗原。 内毒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发病机制
取决摄入细菌的数量、致病性及宿主的 防御能力。 伤寒杆菌进入消化道 - 小肠黏膜中被巨嗜 细胞吞噬并在其胞浆内繁殖 -淋巴结(回 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结及肠系膜淋 巴结)-入血(第一次菌血症)-肝、脾、 胆囊、肾、骨髓大量繁殖- 入血(第二次 菌血症)出现临床症状 -进入肠道和随尿 液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