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高老头》的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仅有点的神圣感情,欲火炎炎地投入罪恶的深渊。

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

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

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

他在埋葬了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

巴尔扎克曾指出:“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邪路,如何装成伪君子而达到目的,曲曲折折描写下来,说不定一样美,一样的动人心魄。

”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行径,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

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

这件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

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

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

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

·最后,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索尼雅的人性光辉指引下,皈依了宗教。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优秀青年,他善于思考,探索人生道理,对社会认识深刻;又感受细微,内心敏感脆弱,总是处于紧张、痛苦、孤独的精神疲惫之中,不断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

这个人物形象使《罪与罚》的主题走向深入,进人人类的灵魂深处。

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主要特点。

苔丝苔丝的形象: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

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无辜牺牲品,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苔丝自幼饱尝贫困和忧虑的滋味,到亚雷家后,受到亚雷的奸污和资产阶级卫道士、教会的迫害,这是她与社会发生的第一次冲突。

•苔丝在远离家乡的牛奶场结识了克莱,两人倾心相爱,这是苔丝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

新婚之夜,苔丝的坦诚没有得到克莱的原谅,反而遭到遗弃,她的理想完全破灭,与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冲突。

•苔丝的父亲死后,全家破产,苔丝不得已接受了亚雷的无耻请求,做了他的情妇,这是苔丝一生最黑暗的时期,是苔丝所处的环境与她内心的纯洁的第三次冲突。

•克莱的归来,使苔丝感到无比绝望,她杀死了亚雷,自己也随之毁灭。

这是苔丝与社会的第四次冲突。

哈代怀着巨大的同情,塑造了苔丝这个被侮辱、被损害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纯洁少女形象。

在苔丝身上,作者集中概括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

她一生饱受屈辱,遇到过无数困难,但她从不自暴自弃,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屈服,一旦她明确意识到她的一生是被亚雷所毁时,就不顾一切杀死了他。

这一行动突出表现出苔丝的反抗精神。

但是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命运安排的,她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对待种种不幸。

她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哈代在小说中更强调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因素。

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统治阶级提出了愤怒的抗议。

苔丝悲剧的内外根源:•个人的悲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生是由命运安排的。

•时代的悲剧:资本主义的“文明”侵入宗法制农村,农民破产,道德秩序被物质文明打破,苔丝内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

•哈代在小说中更强调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因素。

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统治阶级提出了愤怒的抗议。

聂赫留朵夫《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形象:聂赫留朵夫: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

其性格的发展分三个阶段:⑴从单纯善良到自私自利。

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堕落为自私自利者,诱奸了玛丝洛娃,又抛弃了她。

⑵道德自我完善,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

法庭相遇,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玛丝洛娃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

决定向她赎罪,并决心和她结婚。

在为玛丝洛娃上诉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认识了社会的弊病,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⑶精神上的"复活"。

上诉失败,他放弃财产和贵族生活,最后在《福音书》中找到了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为自私自利者。

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奇奇科夫《死魂灵》是果戈理的代表作,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小说描写主人公乞乞科夫为了发一笔横财,收购"死魂灵"(死丁)而进行的旅行作为情节的主线,通过旅行将各色人穿插起来,描绘出从城市到乡村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塑造出从官吏,地主到农夫,仆人等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是塑造了一系列各色各样的地主形象,以此揭露农奴制度的腐朽与没落.乞乞科夫所拜访的第一个地主是"最雅可爱的地方绅士"玛尼洛夫.他外表温文尔雅,颇具风采,但使人感到甜得过分,语言矫揉造作.他精神空虚,不学无术,书房里放的一本书,两年了书签还在第14页上.他生性懒惰,每天敢于幻想,可一切计划最终"总不过是一句话".科罗皤契加则是个愚蠢而又顽固的守财奴.她贪得无厌,愚昧无知而又顽固保守,构成了她精神的全部内容.罗士特莱夫则又是另一种地主的典型.他精力旺盛,吹牛撒谎,赌博成性,花天酒地.不受拘束,尽情享乐,成为他生活的唯一准则.梭巴开维支与玛尼洛夫相比,又是属于另外一种类型的人物:外表愚笨实际上却是个精明,讲求实际的农奴主.他外表长得像一头熊,另一特点就是贪吃.他又非常的现实,只重视实效,在与乞乞科夫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出他的精明与贪婪.乞乞科夫是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家的典型。

小说的中心人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一心追求金钱,投机买卖被同僚告发后,又想出了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

在收买死魂灵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特点。

从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属阶级的惟利是图的本留希金是一个猥琐贪婪、吝啬到几乎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

他残酷地压榨和剥削农奴。

对于剥削来的财产既积累又毁灭,他是一个异化的、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

是一个埋在灰堆中腐烂发臭的老废物,是一个财物的毁灭者。

由于贪婪,他完全变成了一个财富的奴隶,成了一个异化了的人,他拥有上千农奴,自己却吝啬地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

农奴忍受不了他的压榨,死的死,逃的逃。

用果戈理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居然会堕落到这样卑微、悭吝、丑恶的地步“。

吝啬鬼葛朗台与泼留希金比较:(2001年)葛朗台是19世纪中叶法国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

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欧也尼.葛朗台》中塑造的一个吝啬鬼形象。

泼留希金是俄国农奴制崩溃时期的一个地主。

是果戈理在《死灵魂》中塑造的吝啬鬼典型。

相同点:(1)他们都是剥削者,都以剥削他人而致富,都对劳动人民非常残酷。

•葛朗台作为资本家,从农业资本起家,通过低进高出,成为商业资本家,他的发迹建立在千百万人的贫困破产这上。

•泼留希金是俄国的农奴主,不论年成好坏,男奴一律要劳役,女奴一律要交布匹,为此每年都要死掉不少农奴。

(2)都贪得无厌,吝啬惊人。

•葛朗台对亲人用金钱来衡量,生怕钱财落入他人之手。

•泼留希金表现为当女儿带着外甥来时,只给外甥一粒钮扣作为礼物。

对自己的生活也很苛刻,穿女佣人的大褂,用臭袜子做领带。

不同点:(1)剥削的方式不同。

•葛朗台采用资本剥削方式,从农业资本到工业资本再到金融资本,他采用资本增值的方式产生利润,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泼留希金用原始古老的农奴剥削方式,原始、野蛮、落后,完全阻碍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完全没有积极性,在泼留希金的残酷迫害下,农奴死的死、逃的逃,造成土地荒芜,自己住的房子也充满霉味。

(2)剥削程度不同。

•资本剥削相对农奴制剥削对生产力还能有所推动,工人还能得到一些温饱。

•农奴制剥削则更加原始、野蛮、反动、残酷。

(3)剥削的目的不同。

•资本剥削为了资本增值。

葛朗台的资本剥削方式,发达自己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农奴剥削的方式,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泼留希金将剥削来的财产束之高阁,自己也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

(4)最后结局不同。

•葛朗台的财产越来越多。

•泼留希金必然被淘汰。

结论:(1)农奴剥削方式在十九世纪中叶已严重阻碍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作者预示了农奴制的必然崩溃(1917年农奴制彻底被毁)。

(2)这两个吝啬鬼的典型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的审美价值。

已成为欧洲文学史上吝啬鬼形象的不朽典型奥涅金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天资聪颖,才智出众,且出身贵族,家资丰裕,风度翩翩,仪表不凡.成年后进入上流社会,把大好的青春年华虚掷于舞会,剧院,恋爱,宴饮之中.启蒙主义思想和拜伦的作品,使他从花花公子的浪荡生活中醒悟过来,打算从事写作来确立自己,但拿起来又觉索然.他来到乡下,试图进行租役改革,为农民做点实事,但因周围环境的压力,也因自己有始无终,结果半途而废.面对达吉雅娜的求爱,也不能激发他对生活的热情. 奥涅金后来对已成为贵夫人的达吉雅娜的追求虽不乏真情,但其中更多的已是贵族子弟的虚荣。

作品留给奥涅金的依然是迷惘的前程和一事无成的悲哀奥涅金是一个颇为矛盾,复杂的19世纪优秀的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既想有所作为,又由于缺乏决心和毅力,既有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又保留着颇为自私,贪图安逸的个人主义特性;既有较为善良,高尚的情怀,又有虚荣,利已,无所作为的精神特征.于是他们怀疑,不满,苦闷,彷徨,孤独,悲观,患了时代的"忧郁病",他们永远不会站到政府方面,由于脱离生活和个人主义,也不会站到人民方面,只能是悲剧性的"多余人".奥涅金的生活道路体现了他们普遍的命运,因而他成了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的鼻祖.高老头高老头被金钱毁灭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