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捕捞对国际渔业的影响内容提要:本文描述了当今世界渔业过度捕捞的现状,以及过度捕捞给国际渔业带来的各种影响,比如种群灭绝导致的产业链的崩溃,渔场的倒闭,渔民失业及对经济造成的创伤;渔获物质量的下降,性早熟及鱼类小型化;渔获物结构发生变化,由大型底层鱼变为小型上层鱼类,阻断了海洋食物链;渔业重点产业由捕捞转变为养殖;对未来渔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提出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控制捕捞量。
关键词:过度捕捞种群灭绝渔获产品质量渔业贸易养殖生态系统禁捕在人类历史上,渔业和畜牧业一样是先于农业出现的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因为人类有漫长的捕鱼历史,才认为海洋蕴含着无尽的资源,渔业资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对海洋鱼类毫无节制毫无规划地捕捞。
可是,随着机械、电子、化工、造船和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渔获量有了质的飞跃。
1850年,世界渔获量仅150万~200万t,90年代已达到1亿t。
不断有海洋生物因为过度捕捞而灭绝,甚至有联合国专家指出,全球鱼资源大幅减少,如果不能大幅减少捕渔船,同时设立多个鱼类保护区,人类很可能在2050年面临无鱼可捕的噩梦。
1.捕捞业的发展现状过度捕捞: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使整个系统退化。
捕鱼活动捕捞了太多的某种鱼类,让它们的数量不足以繁殖和补充种群数量。
2006年,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的调查报告给出了如下数据:全球范围内的鱼类资源中,52%被完全开发;20%被适度开发;17%被过度开发;7%被基本耗尽;1%正在从耗尽状态中恢复。
世界渔业资源主要约有600种,其中,金枪鱼、纽芬兰鳕鱼、银鳕鱼等四分之一的渔业资源处于枯竭状态或者过度捕捞状态,这一趋势在过去的15年间并没有得到改善。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过度捕捞”带来的压力。
大黄鱼、小黄鱼曾经是我国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它们曾经与带鱼、乌贼并称为我国近海的“四大海产”。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如今大小黄鱼双双登上了“红色名单”。
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它们均被列为“易危”物种。
曾经著名的大黄鱼和小黄鱼“鱼汛”已经难得一见。
在小黄鱼的产地之一、渤海的莱州湾,根据一项1959年的调查,带鱼和小黄鱼位列该区域优势鱼种的前两位;1982年-1983年的调查显示,带鱼已经从前14位中消失,小黄鱼则下降到第4位;1992年-1993年的调查中,小黄鱼再降2位;到1998年-1999年,小黄鱼跌出前15位。
与此相对应的是,莱州湾的总鱼类资源的下降更让人触目惊心。
根据金显仕、邓景耀的调查,1998年春、夏、秋三季莱州湾渔获量仅为1959年的3.3%、1982年的7.3%和1992年-1993年的11%。
2.过度捕捞给整个海洋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海洋生态一旦崩溃,渔业也无从谈起,现今可见的影响已经有以下几点:2.1种群灭绝,无鱼可捕。
过度捕捞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导致种群的灭绝,某一渔场面临无鱼可捕的尴尬,当地渔民集体失业,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加拿大纽芬兰岛的遭遇。
纽芬兰渔场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
但短短的十几年后,作为鳕鱼资源最丰富的该渔场恍然间已变成了历史。
1992年,该岛的渔业突然完全中断,因为在捕鱼季没有出现哪怕是一条鳕鱼。
这就是当地渔业部门纵容过度捕捞的后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渔场立刻遭遇灭顶之灾。
它们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鱼鳖虾蟹都难以逃脱罗网。
这一次他们不需要再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因为出海的宽大渔轮可以现场作业,船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就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
与此同时,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生息季节。
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轮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是16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的两倍。
加拿大政府未改贪婪本性,它只看到鳕鱼带来的财富,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国的渔业公司。
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业集团为获利更加不择手段。
他们采用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呐技术,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并且将这一海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殆尽。
到20世纪90年代,鳕鱼数量下降到20年前的2%,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
这使经营了近500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近4万渔民失业。
失去谋生手段的纽芬兰人被迫远走他乡,岛上的人口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流失了10%。
这还间接造成了岛上许多村镇的荒弃和不少家庭的破裂。
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每年4亿加元的补偿计划,来解决纽芬兰失业渔民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
还有一个例子是因为各国远洋渔船的捕捞,亚丁湾渔场资源枯竭。
这一情况对索马里渔民的渔业活动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该地区海盗泛滥的现状。
2.2.可捕鱼类质量下降因过度捕捞,近年来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年年下降,渔获品种低龄化、小型化日趋严重,总体质量也越来越差。
鱼类为了不在人类的围捕下灭绝,无奈启动了“强迫进化”。
比如,一些鱼本来到两三岁才进入性成熟期,现在不到一岁就“早婚早育”了。
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赶在被捕捞之前把自己的基因传给后代。
然而,并非所有的鱼都能成功“强迫进化”,如果鱼群的强迫进化速度难抵捕捞造成的鱼群锐减速度,那么这个种群将面临消亡。
然而即使鱼类强迫进化,低龄鱼的繁殖能力远小于高龄鱼,不止繁殖数量少,性早熟及近亲繁殖还使幼鱼质量变差,存活能力下降,体型变小,出现大量杂鱼,小鱼。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加以保护和控制而是继续大量捕捞的话会有一个恶性循环,渔获物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直到灭绝。
以东海为例,在60年代,东海渔获物中小黄鱼的平均年龄为4~5龄,其中以2~4龄为主, 10龄以上的占14.2%;而在90年代平均年龄仅为1龄左右,如在1998年为0.98龄。
作为东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的带鱼在90年代以来产量虽持续增长,但也以小型化和低龄化的渔获物为主。
90年代初期带鱼的平均肛长为195 mm左右,比80年代初偏小32 mm,而比70年代初则偏小43 mm;带鱼平均体重在60年代为240 g左右,到90年代仅为110 g左右。
正是由于近亲和低龄繁殖,鱼类质量变差,基因发生改变,即使政府开始禁止捕捞,资源受损的鱼类也不一定能恢复。
如加拿大鳕鱼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2003年,在禁渔令实施了十一年之后,纽芬兰水域仍然如同死水,难见鳕鱼的身影。
鳕鱼的数量在十一年的禁渔后不但没有恢复,反而在继续减少。
政府无论花多少钱,都不可能恢复到“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日子了。
在这种情况下,加渔业部长只得宣布彻底关闭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渔场。
2.3渔获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灾难简而言之就是渔获物由大型底层鱼类发展为中上层小型鱼类。
50—60年代,我国近海年捕捞产量在200万吨左右。
渔业资源主要由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低层和近底层种类组成,如大、小黄鱼、鳕鱼、乌贼等。
而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和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求利性,一些重要经济种类已逐渐衰落,幼鱼比例却大幅度的增加。
80年代以来,一些小型中上层鱼类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底层鱼类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
另据1982~1988年调查,鳀鱼、黄鲫等小型中上层鱼类的比重已占到黄、渤海渔业资源总生物量的60%以上。
所获鱼种的变化说明我们不但正在失去某些种类的鱼,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大型肉食性鱼类已经被过度捕捞,而这些鱼类的消失可能改变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让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压力。
过度捕捞使食物链缩短,当出现过度捕捞时,食物链网包含的梯级,或者说营养级将减少。
食肉类鱼通常生长缓慢,当渔民捕捞完它们中那些块头最大的成员(例如绿青鳕)之后,就会转而打捞相对较小、尚未完全长大的个体。
与绿青鳕成鱼不同的是,这些未长大的掠食性鱼类的个头不够大,还不足以捕食鳕鱼,而鳕鱼以石首鱼为食,石首鱼则通常捕食黑线鳕,而黑线鳕则捕食小虾。
相反,小型绿青鳕只得捕食更小的鱼类,例如直接以虾米为食的鲱鱼。
因此,消灭大型绿青鳕将使得食物链从6级缩短为4级,从而扰乱了生态系统。
东海区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已从1965年的3.5 下降到1990年的2.8,自1974年后海区的产量主要依靠捕捞低营养级品种如马面鲀等而获得。
东海区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1974年后捕捞主要在低营养级品种内进行。
在纽芬兰岛的西海岸,平均营养级从1957年的最大值3.65下降到2000年的2.6。
在此期间,这些地区捕捞深度平均下降了1米。
、食物链缩短给处在食物链高端的大型海洋动物造成了灾难。
当全世界的海豚、鲨鱼以及其它大型海洋动物将可能面临饥荒,它们的食物正日益减少。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过度捕捞使得大型海洋动物的食物来源渐渐枯竭。
据报道,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俄刻阿诺”的科学家日前发布了一项报告,称他们发现数个海洋物种的体型变得很瘦弱,繁殖趋缓,有些种群数量有所减少,这都是因为它们的食物正在被捕捞一空。
该报告的作者、“俄刻阿诺”的海洋生物学家玛戈特·斯泰勒斯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范围内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型海洋动物正面临饥饿,这绝对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研究人员考察了作为食物来源的物种的健康状态,诸如鲱鱼、鳕鱼、鲭鱼、鱿鱼以及秘鲁鳀鱼,以确定过度捕捞会对依赖这些食物的大型掠食动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分析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之后,研究者发现上述水产品绝大多数都被捕捞殆尽,只剩下20%左右。
在加拿大,科学家们称圣劳伦斯海湾的大西洋鳕鱼正变得极为瘦小,因为它们现在很难找到类似香鱼科的小海鱼那样的食物;在马里兰的切萨匹克湾,条纹鲈鱼也变瘦弱了,因为作为其食物的鲱鱼和凤尾鱼的数量正在减少;在地中海,海豚种群里广泛存在的问题是营养失调或者病态,因为它们缺乏营养,因而很容易被疾病困扰。
问题是,当大型动物的食物来源逐渐枯竭,渔民却把目标对准海洋食物链的更下方,捕捞更小的鱼类,世界上最大的十个渔场里面的七个都不是出产大型鱼类,而是那些小型的鯷鱼、鳕鱼和大西洋鲱鱼等。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以这样的捕捞强度继续作业的话,在不久的将来等中上层鱼类也造过度捕捞,海洋就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海藻等浮游植物了。
2.4.世界渔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捕捞转向养殖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恶化所造成的野生鱼类数量的减少,渔业养殖业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可靠的和充足的水类和海鲜,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每种利益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不善的水产养殖所造成的破坏包括生态破坏,以及鱼群中猖獗流行的疾病等,养殖健康鱼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在世界上某些地区仍是很高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已经发明出了一种遥控养殖网箱,用于深海鱼类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