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关系研究)作者董晓歌系(院)人文管理学院经管系专业会计学年级 08级指导老师王改霞日期 2012.3.20学生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董晓歌日期:2012.3.20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董晓歌导师签名:日期:2012.3.20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关系研究董晓歌(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摘要:现代审计不仅重视审计质量,同时也要讲求审计效率。
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是不可分割使用的几个概念,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研究。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都是影响人员判断证据充分性(证据数量)的因素,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为在审计实务确定各种测试性质和范围提供了依据。
因此,明确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关系一、审计重要性(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1.会计上的重要性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谈到重要性指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的经济决策。
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定义为“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就具有重要性”。
可见新会计准则对重要性的描述完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
2.审计上的重要性概念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1987年10月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重要性定义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出的经济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此定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会计中重要性的定义;我国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221号——审计重要性》第3条“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误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3.法律上的重要性概念重要性概念定义最早见于法律条文中,早在1933年的证券法405规则中说道其定义为“那些一个普通的谨慎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前应当被合理告知的事实”。
而后,根据美国的判例法(197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Tsc Industriesv,Northeway Inc.)对重要性的界定,认为其定义为“如果遗漏的事实对于一个理性的股东在决定如何投票是认为其很重要这一点存在实质性可能,则其就是重要”。
且给出了“实质性可能”的标准,即对某事实或信息来说,若当事人加以隐瞒或进行不当陈述,必须能够产生误导他人的效果,这样才可为重要情况。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概念界定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
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
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
(二)重要性水平的意义设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的一个创新。
审计实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
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
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二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定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
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三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
由于审计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
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三)重要性水平的确定1.从数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从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计划中重要环节,一般可以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表认定层次两个方面展开。
(1)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准则明确规定,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在计划阶段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执业人员应先选择一个适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在实务中,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2)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对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分配和不分配的方法。
分配的方法一般适用于资产负债类账户,即把资产负债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以及各账户占总资产的比重为权数分配至各账户。
不分配的方法就是根据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将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百分比范围之内。
三、审计风险(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高的鉴证业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应当足够低,以使审计人员能够合理保证所审计财务报表不含有重大错报。
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审计重要性是审计风险及其模型的一个关键概念,审计风险的界定必须联系重要性。
在国际审计准则及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中定义的“审计风险”为:当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或漏报时,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审计风险有三个构成部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这些定义的一个共同点是均认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可见,考虑审计风险,不能脱离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决定了审计风险。
就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有关准则和教科书都认为,它们两者成反向关系。
在国际审计准则及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中认为,“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就是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然”。
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先考察审计风险与实质性测试——检查风险的关系。
我们知道,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既: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一)可见,在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水平确定的情况下,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同向变化的关系检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越高;检查风险越低,审计风险越低。
在审计中,审计师无法控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环境评估它们水平的高低。
因此,审计师要控制审计风险,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来实现。
在实质上,我们所说的审计风险高是指检查风险高,审计风险低是指检查风险低,控制审计风险就是要控制检查风险。
这样,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审计重要性与检查风险的关系。
(二)我们再来考察一下重要性水平与检查风险的关系重要性水平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来确定的。
对使用者来说,超过该重要性水平的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他们的决策或判断,反之,则不然。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金额越大的错报或漏报越容易被实质性测试发现;金额越小的错报或漏报越不容易被实质性测试发现。
这样,我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重要性水平越高,检查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检查风险越高。
(三)根据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关系的结论,结合审计重要性与检查风险关系的结论,我们可推导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审计风险的高低不决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但影响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五、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前面我们已经推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变化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顺序推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变化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解释: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即较低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也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该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
为实现较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的审计目标,就需要审计师增加实施审计程序、扩大审查范围、从不同的途径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即审计重要性水平低,审计范围宽,审计证据多,相反,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即较高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才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较高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不需要刻意去发现较高金额以下的错报或漏报。
这样,审计师只要在较窄的范围进行审查,实施较少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较大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可以了。
相应地,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即审计重要性水平高,审计范围窄,审计证据少。
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审计证据的多少是相对的,任何时候都应当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以支持审计结论。
(一)审计重要性决定审计证据即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决定审计证据的多少。
但审计证据对重要性水平则没有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反向关系对审计实务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师可以缩小审查范围,减少审计程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越低,审计师就应扩大审查范围,增加审查程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