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极地地区》PPT精品
人教版地理《极地地区》PPT精品
A. 轮船出发时正值北极地区的暖季 B. 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C. 北极地区至今无人定居 D. 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如图10-4所示,在某科考营地的当地时间12月25日
17:30左右,科考队员正进行露天足球赛时,有两位
“不速之客”毫不畏惧地冲入了比赛场地。据此完
成3—4题。
3. 据图示信息可知,该科考营地应位于( C ) A. 格陵兰岛
11. 2018年2月7日,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 新站在难言岛选址奠基。读图10-5,下列有关南极科考 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科考站所在地区淡水资源匮乏 B. 昆仑站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向,罗斯海新站位于昆 仑站的东北方向 C. 我国南极地区的科考站均位于东半球 D. 泰山站的房屋设计,主要目的是防紫外线辐射
3. 极地地区周围地理事物的判定。 (1)北极地区。 ①利用经线。0°经线东侧是欧洲和亚洲,西侧主要是 北美洲。②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格陵 兰岛属于北美洲,因此,格陵兰岛以西是北美洲,以东 是欧洲和亚洲。 (2)南极地区。 ①根据海陆轮廓形状判读。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 洲,与南极半岛相对。南极半岛的东面是大西洋,西面 是太平洋。南极大陆最宽的部分所对的是印度洋,印度 洋东面是大洋洲,西面是非洲。②根据经度判读。若图 上出现经度,0°经线穿过非洲和大西洋,180°经线穿 过大洋洲和太平洋。
能近距离欣赏沿途风景;费用较低;多游客到达南极洲。 请列举旅游开发可能会给南极洲环境带来的影响。(至 少两项)
破坏当地动物的生活环境;垃圾增多,污染环境。
思维导图
•
1.单元介绍,重点是本单元主题“女 性的声 音”的发 展历史 介绍。 让学生 了解女 性小说 发展的 历史及 特点。 2.
(3)依据材料中画线部分,可以归纳出南极地区的自然 环境特征是___酷__寒__和__烈__风___。 (4)现在,中国正在罗斯海附近筹建第5个科考站。读图 10-6,中国新科考站___能___(填“能”或“不能”)看见 极昼、极夜现象,它位于南极点的__正__北__方向。
17. 北京时间2017年12月16日晚,一架中国飞机在南非 开普敦补给后,经过5 5小时飞行,搭乘22名乘客平安 着陆在南极的冰雪跑道上,开创了由中国航空飞机运载 乘客平安飞抵南极的新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位于“地球尽头”的南极洲已经成为不少中国 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数据 显示,2017—2018年南极旅游季,全球共计有51 707名 游客到访南极,中国游客人数达到8 273人,占比达16%, 仅次于美国。 材料二 中国游客去南极旅游不需要签证,大部分人是 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出发,乘坐游轮前往南极半岛及 周边游览,需10—20天时间。
材料三
位于地球的最 (1)南极洲被称为“地球尽头”的原因是_南__端_________。 (2)南极旅游“旺季”的时间应该是__1_1_月__至__次__年__3_月___。
(3)上述时间段,南极长城站月平均气温大多在0 ℃以 上,每年至少要接待数千名中外游客,而建在南极大 陆最高点的昆仑站此时气温却低于-40 ℃。图中 __①__(填序号)是长城站,理由是__纬__度__相__对__较__低__。 (4)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成为南极游出发地的原因是 __距__离__南__极__大__陆__最__近__,从这里一直向__南___(方向)就可 以到达南极半岛。 (5)分析与飞机相比,乘邮轮前往南极的优势。
增加 D. 人类过度开采南极地区的矿产和生物资源 15. 为保护与和平利用D 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B. 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应大力开采 C. 可以大规模捕鲸,丰富食物资源 D. 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
能力提升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类到本世纪发现地球上还存在着两个陌生的 地方……南极和北极……地球似乎在尽力保护这两个区 域不被人类玷污。首先,她筑起了坚冰壁垒阻挡人类的 目光,超乎想象的严寒避开了很多贪婪的人群,最终让 他们望而却步;其次,巨大的暴风雪吓退了很多勇士和 冒险者,让他们不敢越过雷池。 ——节选自《人类群星闪耀时——第七章争夺南极的斗 争》 材料二 阿蒙森探险队、斯科特探险队,分别于1911年 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8日先后到达南极点。这是人类 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学习目标
1. 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自然资源等。 2. 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归纳极地地区的 环境特点。 3.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课前预习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 填图。 ◆在图10-1中填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中山站、 长城站、昆仑站、泰山站。 ◆在图10-2中填注北冰洋、亚洲、欧洲、北美洲。
同步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①:独特的自然环境 2018年8月4日,央视记者行走“冰上丝绸之路”,轮船 从江苏连云港出发,历时30多天到达荷兰鹿特丹。据此 读图10-3,完成1—2题。
1. 轮船从连云港出发,经白令海峡进入( D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2. “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经过北极地区的海上航线, 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 )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5.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__大__仓__库__”。地下埋藏着 丰富的__矿__产__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_固__体__淡__水__资源, 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__海__洋__生__物__。 6. 我国在北极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__黄__河__站。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7. 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 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 《_南__极__条__约__》。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该条约。国际 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 了《_北__极__环__境__保__护__战__略___》。
•
8.唯有经历劳动的洗礼,挥汗如雨, 奋斗筑 梦,才 能悟得 真谛, 享受劳 动所带 来的快 乐。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8. 科学考察发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竟然埋藏
着丰富的煤炭,下列对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
的D 是( )
A. 气候变暖
B. 植被迁移
C. 人类活动
D. 大陆漂移
“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
利方面的持续发展”是北极理事会的宗旨,中国于
2013年5月15日正式成为其观察员国。据此完成9—
14. 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目前南极冰 层融化速度是600年前的10倍,这是1 000年来的冰 层最快消融速度。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 ()
A. 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地震,致使南极地区冰雪融化 B. 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致使南极地区冰雪融化 C.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
精巧点拨
1. 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比较。
2. 我国北极科考站的建站时间选择在7月,而南极科考站的 建站时间选择在2月,主要原因有:(1)每年6至8月是北半 球的夏季,此时北极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且为极昼时期, 是到北极科考的最佳季节;(2)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南 极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暖季,又是极昼时期,是到南 极科考的最佳季节。
12. 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科学探险考察站,主要目的是 B( )
A.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B. 考察极地的气候、环境和资源等 C. 为打击国际恐怖组织提供情报 D. 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需要 知识点③: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3.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地区,
1959年12月1日,相关国家签订的条约是D( ) A.《和平利用南极条约》 B.《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C.《南极共同体条约》 D.《南极条约》
B. 青藏高原
C. 南极大陆
D. 冰岛
4. 12月下旬,该地有可能出现的
自然现象为( B )
A. 狂风暴雨
B. 太阳终日不落
C. 阴雨连绵
D. 泥石流时有发生
5. 关于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的原因,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D( )
A. 南极地区冰层厚,白色反光强 B. 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C. 南极地区海拔高 D. 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 6. “我住在寒冷的北极圈,我的体长有3米多,体重达
▲
(1)美国为了纪念这两位探险家,把位于南极点的科考站 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请你在图10-6中用“▲” 标注科考站的位置。 (2)阿蒙森和斯科特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正值北半球的 ___冬___季。两位探险家选择此时登陆南极的原因是 __气__温__相__对__较__高___和_白__昼__时__间__相__对__较__长__。
300千克。我的毛皮防水,皮下脂肪又厚,所以特别 不怕冷。我喜欢吃海豹、海鱼啦。”这里的“我” 是B 指 ()
知识点②:科学考察的宝地 7. 阅读下列材料,下列关于我国极地四个考察站的叙
述,正确的是A( )
A. 新的一天开始最早的是昆仑站 B. 四个考察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C. 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北方向 D. 距离极点最近的是中山站
•
2.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 课内外 阅读情 况说一 说自己 对于女 性小说 的了解 ,谈一 谈他们 印象中 女性小 说有怎 样的特 色。
•
3.重点是介绍它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 格。根 据学生 对作家 萧红的 作品以 及那个 时代的 历史环 境的了 解程度 ,来安 排教学 方式。
•
4.鲁迅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可以从 鲁迅与 萧红的 忘年交 来引出 对萧红 及其作 品的介 绍。
•
5.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 今世界 要求的 格物致 知放在 一起加 以比较 ,从而 突出强 调了本 文的论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