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简答论述题02第二章

近代史简答论述题02第二章

1.【简答题】《资政新篇》中关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

以及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1)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2)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

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2.【简答题】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颁布的两个重要纲领及其特点。

(16年4月)1853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

3.【简答题】《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10年4月)《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田地分九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下减半。

(3分)《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3分)4.【简答题】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1)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此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外国商品的输入和鸦片贩卖年年激增,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萎缩,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3)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前十年,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5.【简答题】简述天京事变的原因及其后果。

(1)原因:一是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与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二是太平天国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导致其领导集团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2)后果: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严重搓伤了革命的士气,造成了严重的危机,清军重新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成为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6.【简答题】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失败的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②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把西方国家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认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7.【简答题】简述洋务派的形成。

(1)19世纪60年代,为挽救清王朝的危机,封建統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恭亲王奕诉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冯桂芬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

8.【简答题】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16年10月)(1)指导思想: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事业:①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多数为官督商办形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一直由李鸿章管辖;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9.【简答题】简述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企业,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与纺织工业四个部门。

(2)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军事工业对煤铁等原料的需求、交通运输的需要以及企图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3)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几种形式。

其中,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4)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0.【简答题】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内忧外患一起袭来,面对统治危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自救”活动,他们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注重西法练兵和办企业,而不去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派所兴办的“洋务”企业大都依赖于外国而存在,而作为侵略国,西方列强正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来维护自身在中国的种种特权和利益,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起来,更不会为中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而洋务派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有的质量低下(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衡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企业内部官僚化、贪污、挥霍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

④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谋求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行不通的。

11.【简答题】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生机和活力。

第四、顽固派的阻挠。

12.【简答题】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8年4月)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

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13.【简答题】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批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现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钢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④戊戌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鸭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2)戊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不敢否定对建主义。

政治上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仍要借古代圣贤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在戊成政变前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③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由于缺乏群众的支持,当维新派得知守旧势力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能求助于拥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被其出卖。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14.【简答题】简述维新派直传维新主张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

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则成为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2)著书立说。

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等著作,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制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篇,汉译名为《天演论》。

(3)介绍外国的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献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中国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重要的学堂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15.【简答题】简述维新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1)维新运动作为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兴起,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清政府吸收西方国家进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