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摘要: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是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鼎盛发展时期、参与二战是衰落和消亡时期。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孤立主义破产的标志。
关键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发展过程
一、孤立主义的来源
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根源于“使命”意识,而美国人的使命观来源于北美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其理论基础就是新教教义中的“上帝的选民”,承担按
上帝规定的信条改变世界、复兴人类的责任和任务。
美国人对外部世界天生哟
一种恐惧和防备,这是孤立主义的心理基础。
美国人认为,美国承担着拯救世
界的使命,代表着人类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是“新世界”。
美国之外的世界,在美国人看来则是落后的、专制、极端保守和道德沦丧的同义语,是“旧世界”。
在“新世界”改没得到完善以前,美国必须远离“旧世界”,以使自己
的先进性、纯洁性免受玷污。
由于美国主要是欧洲的移民,所以美国对世界的
看法,很大程度是对欧洲看法的放大。
而欧洲大陆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动
荡不宁、殖民地时期英国对美国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与法国的短暂联盟带来
的麻烦,都向美国人证实了与外界联系的危险。
美国人认为孤立于世界之外,
不仅是保全其先进性,更是实现拯救“使命”的必要手段。
二、美国孤立主义的发展
孤立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自建国直到二战爆发对欧洲国家奉行的政策就是孤立主义的具体表现。
(一)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
建国初期,美国国力弱小,羽翼未丰,为从欧洲列强的争端中求得自身在美洲大陆的生存和发展,美国开国元勋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奉行一种孤立主
义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独立成果,为美国集中精力于国内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同时美国从欧洲列强
的冲突中坐收渔利,扩充了领土,发展了经济,因此孤立主义使建国之初的美
国获得迅速发展。
1783年9月3日美国与英国签署了《巴黎和会》,标志着美国取得了独立
战争的最终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虽然美国获得独立,但是仍
然面临着国内国际形势,,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成为新生美国最好的选择。
1796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著名的《告别词》中具体阐述了外交政策
的原则:”我们对待外国应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应
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欧洲的一系列的根本利益或与我们无关或与我们关
系非常微小,欧洲必然经常陷入纠纷,而这些纠纷在实质上与我们无关。
因此
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那都是不明智的,我们超然入世外,这
可使我们遵循一条不同的路线,即在发展我们的商业关系时,尽可能避免与外
国发生政治联系,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
建国初期的美国在孤立主义政策的保护下,既避免了卷入欧洲战争漩涡的危险,为美国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又利用战争时机充当“坐山观虎斗”的旁观者,发展了自己的海外贸易,推动了领土的扩张,从而促进了早期美国
的发展和实力的壮大。
(二)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孤立主义
此时期的孤立主义政策的中心思想就是门罗总统在1823年12月2日在国会的致辞中提出《门罗宣言》,该宣言对孤立主义政策进行重新阐述:“美洲
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
“其中美洲体系原则强调不允许非美洲国家在西半
球进行领土扩张,同时又要排除在非美洲的势力影响,把美洲变成一个以美国
为首的孤立于欧洲之外的封闭体系。
互不干涉原则的中心思想则是不准欧洲国
家干涉美洲事务。
所以当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特征时,其核
心思想是美国不倦入欧洲的政治纷争,欧洲不要干涉美洲的事务。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并不是闭关锁国,是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国际社会发展
的主流之外。
著名的历史学家施莱辛格曾经说过:“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一个模
棱两可的概念,美国人在商业方面从来不是孤立主义者“美国实际上是用孤立
主义来弥补与欧洲大国竞争时的力量不足,也可以借用这个屏障把欧洲大国阻挡在大洋之外,而自己在西半球为所欲为。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羽翼丰满,开始把目光从美洲转向大洋之外。
许多政治家发出了摆脱孤立主义的呼声,主张进行海外扩张,孤立主义受到重创。
威尔逊是是向孤立主义政策发出挑战的第一人。
他甚至对华盛顿的《告别词》做出新的解释,他认为先辈的意思是待羽翼丰满之后,准备参与国际事务。
此后,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天赐良机,是美国充当世界领导的梦想转化为现实的最好机会,但是随着战争对人类的灾害,孤立主义外交传统再次在美国政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1919年6月威尔逊带着包括国际联盟盟约在内的《凡尔赛和约》返回美国,美国随即展开一场批准和约的大辩论,而结果无论是威尔逊如何努力,和约仍然遭到参议院的否决。
威尔逊为美国设计好的战后世界,最终在强大的孤立主义面前成为泡影,自己也带着遗憾离开美国政坛。
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全盛时期,一方面20年代末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心理的极大恐慌,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哈丁才能平庸,而之后的罗斯福急于改革破损的经济状况,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国内问题。
1935年8月,在孤立派的提议下,美国国会提出了对主战国实行武器禁运的中立法。
这一时期的孤立传统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主要地位。
随着美国卷入国际事务程度的加深,孤立主义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逐渐动摇。
(三)衰落与消亡的孤立主义
二战爆发后,世界各国人民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之中,美国在罗斯福带领下一步步走向战争,孤立主义也一步步破产。
但是国内的孤立派仍然竭尽全力想把美国置身于二战之外。
如果说此时他们还拥有与“国际派”抗衡的实力和民众的话,那么那么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则是将孤立主义彻底打碎。
美国人万万没想到战火竟然烧到自己家门口,孤立主义再也无法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辩解。
范登堡在12月7日那天宣称:“对任何现实主义者来说,这一天结束孤立主义。
”美国告别孤立主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孤立主义按照《美国历史辞典》的解释,孤立主义包括三层涵义:第一,
孤立主义只侧重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并不限制与外部的密切联系,美国一
开始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闭关锁国对他当然不利。
第二,孤立主义从空间
上讲只运用于对欧洲的政策,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政策不包括这个原则,第三,孤立主义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并不是首尾一贯的,而是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成
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参考文献:
[1]刘翠萍.孤立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过程[M].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5
[2]祝旭东.浅析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M].绍兴师专学报.1995
[3]张宗华.试析美国传统外交政策[M].西北师大学报.1997
[4]汪涛.使命观与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M]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