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
(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
(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14.?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
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15.?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6.?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17.?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等,其中医院垃圾和建筑垃圾应予单独处理? 18.?渗沥水:是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渗沥水的特性决定于它的组成和浓度。
特点:?1)?成分的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垃圾组成。
2)?浓度的可变性:主要取决于填埋时间。
?3)?组成的特殊性:垃圾中存在的物质在渗沥水中不一定存在;一般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在渗沥水中不一定有。
?4)?渗沥水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渗沥水中几乎不含油类;在渗沥水中很少测到氰化物的存在;渗沥水中几乎不含汞。
?19.?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0.?原生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1.?次生矿物质:是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22.?土壤质地分类: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土壤,都由粒径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按照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分类,称为土壤质地分类。
? 23.?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的,通常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
?24.?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
它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25.?土壤环境污染: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质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能承受的容量和净化速度时,就破坏了土壤环境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逐渐占据优势,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性状改变、功能失调、质量下降,导致土壤环境污染。
?26.?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声音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到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的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27.?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现象。
?28.?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的大小。
?29.?噪声的频谱分析:将噪声的强度(声压级)按频率顺序展开,使噪声的强度成为频率的函数,并考查其波形,叫做噪声的频率分析(或频谱分析)。
?30.?环境容量:在一定的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人和生物不受危害的情况下)。
?31.?准确度:是指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分析结果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
?32.?精密度: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
?33.?灵敏度: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
?34.?测定下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
?35.?测定上限:是指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
?36.?环境计量:是定量描述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物理量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及浓度(或强度)的一种计量系统。
?37.?基体:在环境样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一般在1×10-6或1×10-9甚至1×10-12级水平,而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则称为基体。
?38.?基体效应: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给实际测定中带来的误差,叫做基体效应。
二.填空或选择?1?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2?优先监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降解;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③出现频率高,有的可靠检测方法。
?3?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类。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
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标准等只有国家标准。
?**?环境监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周报和日报的主要内容有: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级别???首要的污染物? 4?水质污染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三种主要类型。
?5?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6?选择水质监测的分析方法的原则:①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②方法成熟;③抗干扰能力好;④操作简便。
?7?对污染形态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测定法、分离测定法、干法和理论计算法。
? 8?河流检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 9?水样预处理的原则:①最大限度去除干扰物;②回收率高;③操作简便省时;④成本低,对人和环境无影响。
?10?吸附法按照吸附机理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活性炭可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或有机物;多孔性高分子聚合物主要用于吸附有机物。
?11?离子交换法根据官能团不同可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特殊离子交换树脂。
?12?共沉淀法分为:利用吸附作用的共沉淀分离、利用生成混晶的共沉淀分离、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
?13?水温测量应在现场进行。
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水温计,颠倒温度计和热敏电阻温度计。
? 14?浊度是反映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测定浊度的方法有目视比浊度法,分光光度法,浊度仪法。
?15?金属测定中常用仪器分析方法:①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sp)②极谱分析法(阳极溶出伏安法)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16?镉属剧毒金属,可在人体的肝、肾等组织中蓄积,造成脏器组织损伤,尤以对肾脏损害最为明显。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镉的浓度不能超过0.005mg/L。
??测定镉的主要方法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17??18?极谱分析法常用的定量方法有:直接比较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19?测定水中碱度的方法有:酸碱指示剂滴定法、电位滴定法。
?20?测定水的PH值的方法有:玻璃电极法、比色法。
?21?玻璃电极法(电位法)测定pH值是以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
?22?使用PH计的条件:①玻璃电极在使用之前必须在水中浸泡足够的时间,使之形成一层很薄的膨胀的硅酸层;②标液对体系进行标定。
?23?对热导检测器应选氢气或氩气为载气;对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一般选氮气为载气。
24?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检测器有: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25?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浓度:①与污染物排放源的分布、排放量及地形、地貌、气象等条件密切相关;②污染源类型;③时空分布特点有关。
?26?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可归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两类。
?直接采样法: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直接采集少量气样即可满足检测分析要求。
?富集(浓缩)采样法: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一般都比较低,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测限的要求,故需要用富集采样法对空气中污染物进行浓缩。
?27?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
欲提高吸收速度,必须根据被吸收污染物的性质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
?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等。
?填充柱阻留法:吸附型、分配型、反应型。
? 28?富集采样法分为: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低温冷凝法、扩散(或渗透)法或自然沉降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