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物质组成的;(2)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分辨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1)处步学会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能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空气中大约有1/5体积的氧气的结论;(2)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探究实验中,能够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2)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学习重点]空气的组成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学习难点]设计并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仪器、药品]集气瓶、酒精灯、烧杯、燃烧匙、弹簧夹、橡胶塞、导气管、火柴、红磷、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这是空气。
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板书]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1、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用定量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份。
通过实验他得出了空气是由(化学符号为)和(化学符号为)组成的,其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2、依照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我们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用到的药品是,反应原理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3、空气的成份按体积计算,大约是:78%、21%、0.94%、0.03%、0.03%.4、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氧气;氮气;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5、叫混合物。
6、纯净物。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探究点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方法: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法)1、装置如右图所示。
2、实验目的:利用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瓶内空气中,使瓶内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4、实验步骤:(1)如图,连接装置,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并做上记号,水面以上分五等分。
(2)检查气密性:(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并迅速把塞子塞紧。
(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5、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的,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点集气瓶内水面以上容积的。
6、问题: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与什么物质的体积有关?7、分析原因:红磷燃烧时消耗了集气瓶中,瓶内气压,水流入集气瓶。
8、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9、思考:实验中注意应注意经下几点(1)装置的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2)红磷量要;(3)等到时打开弹簧夹。
10、分组讨论:(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11、小组交流,形成共识。
讨论(1)原因A、;B、;C、。
(2)有,是因为随着燃烧的进行,氧气含量不断降低,当氧气含量低到一定值时,红磷不能燃烧了,因此瓶中还有少量残余的氧气。
(或没有,因红磷不燃烧)[归纳与板书]1、空气的成份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跟踪训练]1、以拉瓦锡为代表的早期科学家对空气研究后确认,空气中约有1/5的气体比较活泼,能与某些金属发生反应,这种气体可能是()A、氮气B、氧气C、水蒸气D、稀有气体2、空气是的成份:○1氧气;○2二氧化碳○3氮气○4稀有气体。
按其所占空气体积体积分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的是()A、○1○2○3○4B、○3○1○2○4C、○1○3○4○2D、○3○1○4○23、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探究点二:混合物与纯净物讨论与交流:(1)什么样的物质叫混合物,并举2例(2)什么样的物质叫纯净物,并举3例[归纳与板书]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3、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解释与说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份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用表示,氧气用表示,红磷用表示,二氧化碳用表示,五氧化二磷用表示。
[跟踪训练]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煤B.加碘食盐C.水D.酱油5.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物质R应该选用()A.铁片B.硫粉C.木炭D.红磷(四)梳理知识、归纳整合1、学生归纳本课学到的知识,并在组内交流。
2、板书设计:(五)达标测评、巩固提升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石油B.液态氧C.食醋D.水泥沙浆2、右图是空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其中甲表示的气体是()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3、臭氧(O3)主要分布在离地面10-50Km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臭氧属于()A、纯净物B、混合物C、氧气D、稀有气体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5、现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
下列气体在瓶子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A.木炭B.硫磺C.铁丝D.红磷6、某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液面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1/5。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C.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二、填空题7、空气的成份以和为主,其中按体积计算,约占空气体积的78%,约占空气体积的21%,它们的体积大约是。
8、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氧气;氮气;红磷;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
9、有关空气成份的填空:(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2)石灰水长期露置空气中会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10、下列物质:○1石灰水○2糖水○3二氧化碳○4盐水○5空气○6氧气○7水○8五氧化二磷,其中是纯净物的是;是混合物的是(填序号)。
11、将一只小白鼠放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并密封,发现小白鼠仍可存活一段时间,且瓶壁逐渐变模糊。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白鼠能存活一段时间的原因是。
(2)瓶壁变模糊的原因是。
(3)最后瓶内剩余气体的主要成份是。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