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摘要: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千古盛誉不衰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对我国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它体大思深,俯仰古今,无所不包。

本文从司马迁的身世经历、创作《史记》的过程、及其作《史记》确定的内容和开创的体例等方面来说明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是我国汉代杰出的文献学家。

关键字:司马迁、游历、太史令、整理、纪传体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幼年居家,与家人“耕牧河山之阳”,在汉武帝建元时司马迁随其父到长安。

司马迁幼年时就学习勤奋刻苦,又利用京师学者名流云集、便于请教的条件,分别向学术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请教学问。

20岁以前的他就已经是博览群书的学者。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开始游历生涯。

目的是访求古代史书,征稽古代轶闻遗事。

其后,司马谈死后不久,司马迁袭父职任太史令。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之祸从天而将,司马迁被以“诬罔主上”罪施以宫刑。

这一事件给司马迁带来的痛苦和耻辱之深之大是无法名状的,但同时也使他的思想获得了净化和升华,促使司马迁完成了为后人珍重万分的宏篇巨制——《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共计130篇(卷),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宏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它所包括的时代之长、记载内容之广,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载了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延伸到了今日我国的版图之外: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

在广阔的时空间架上,《史记》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人类社会史的完整画卷。

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构成社会的各阶层,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在《史记》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反映。

司马迁还继承了《左传》、《国语》直接评述历史的方法。

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或加之以“太史公曰”,或不明提而紧扣史事的夹议,多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司马迁既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又有精心缝制的匠心和倾注的思想,使得《史记》成为一部具有不朽价值的思想深刻的千古杰作。

司马迁撰写《史记》得力于他的渊博学识和卓越才能,曾经受业于董仲舒的《春秋》和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奠定了他坚实的古文学基础。

在侍从武帝期间,司马迁就被看作是当朝众多的“辨知闳达,溢于文辞”(1)的人才之一。

同时名山大川的长途漫游,又使司马迁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考察了历史遗迹,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事逸闻以及当地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他出武关,经南阳,南越汉水,至南郡渡江,在湖南汨罗江,凭吊了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之处。

到长沙,又凭吊了西汉杰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生活遗迹。

随后前往九嶷闪瞻仰了“瞬葬九嶷”的故址,然后沿江东下至江西九江,考察了禹疏九江故地。

他还赴会稽(今浙江绍兴),参观禹穴,考察夏禹的事迹。

又在此采集了有关勾践报仇雪耻的遗闻故事,收集到范蠡、伍子胥和专诸刺僚等许多遗闻掌故。

这些考察访古活动,使他获得了历史文献记载以外的大量生动的资料,从而为后来撰写《史记·夏本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继而他渡江北上,到了淮阴,访查了汉初名将韩信早年故事,从而为撰写《史记·淮阴侯列传》提供了不少有益、新鲜的素材。

之后,司马迁又北上山东,在曲阜瞻仰了孔子的庙堂和保存着的车服礼器。

司马迁在薛(今山东滕州)地还访查了有关孟尝君当年豢养门客的故事旧闻,为后来撰写《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孟尝君列传》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接着,他又辗转来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彭城为历史名城,西楚霸王项羽曾都于此。

彭城的丰、沛又是汉高祖刘邦发迹的根据地。

他遍访当地长老耆旧,征询汉初君臣遗闻旧事,从而获得了大量秦汉之际的资料,为后来撰写《史记》的秦汉部分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

虽然司马迁不是专为整理和保存历史文献而撰著《史记》的,但经他的手载入《史记》的史料,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考察研究先秦典籍的有益借鉴。

司马迁撰著《史记》开始于武帝元封三年,此时汉兴已百年,国家收藏的图书、档案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不断发现的遗书数量也相当可观:“武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2)司马迁又位居太史令这一全国文化中心的官职,所以《史记》可资取材的文献范围很广,凡历代典籍及秦汉档案无所不有。

司马迁创造性的劳动就体现在对前代大量文献的整理工作中,他充分利用皇家藏书处的书籍、档案,
潜心研究,以一人之力,从大堆杂乱散漫的古代典籍、近代著作以及王朝档案里,整理断简残编,编次条目,辨别真伪,分析源流。

“天下遗文故事,靡不毕太史公”(3)的便利条件,为司马迁整理典籍提供了最现实的可能,正如东汉人桓谭说“太史公不典掌书记则不能条悉古今。

”(4)卓越的史学才能,使司马迁在成功撰写《史记》的同时,也为我国汉武帝以前的文献整理,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司马迁把不少的先秦典籍由“古文”变成通俗生动的语言,他以这种方式,把历史文献的很多内容保存在《史记》中,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历史典籍的真实记载。

我们把《史记》中所引的书名统计一下便可发现,司马迁时代以前的书籍,凡是《汉书·艺文志》所列出的典籍,司马迁几乎都引用过了,而且其中有些是《艺文志》里所没有的。

司马迁比其前代和后代史学家更具卓越的成就,还因为他善于把文献典籍里的知识结晶为深刻的思想。

一部《儒林列传》不仅是秦汉时代著名文士的合传,结合《孟子荀卿列传》和《仲尼弟子列传》来读,更堪称是一部孔子以后我国的古代教育史。

《史记》在整理、勘误先秦古籍方面,也对我国的历史文献做出了许多贡献,譬如,《史记》的有关记载,纠正了《战国策》及其它古籍如后来的《汉书·艺文志》许多谬误,保存了大量信史。

如《战国策·赵策四》记有“触zhé@(1)说赵太后”,而《史记》则作“触龙言”。

姓名虽一字之差,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桩千古疑案。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则与《史记》此句相同。

《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史记》则为十三篇。

后人研究证明,《汉书·艺文志》数目有误,而《史记》“十三篇”与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相合。

《史记》还最早为我们记录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型文物典籍,即孔宅古文《尚书》的发现,为古文经学派提供了许多论证根据。

《史记》是继孔子作《春秋》之后的又一部体大思深的巨著,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

司马迁把浩繁芜杂的古今文献作了一番通盘清理,将它们纳入精心构思的五种体例中,即“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

这种以人物为主体的编撰形式,开创了记传体史书的先河,并且规范了我国古代正史的撰述模式。

五体皆备的记传体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使历史典籍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从编撰学角度看,这是记传体最突出的特点。

唐代刘知几评论说“《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赅,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

”(6)清代赵翼审论之云“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其后沿为编年、记事两种。

记事者,以一篇记一事,而不能统贯一代之全;编年者又不能即一人而各见其本末。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7)《史记》史笔所及,堪称博大宏阔,卓立千古,遂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8)所以我们说,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历史巨著,它成为与诸子百家相映生辉的历史文献,为考察我国古代典籍流传存逸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记录和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2)刘歆《七略》
(3)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4)桓谭《全后汉文·新论上》
(5)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
(6)刘知几《史通·二体》
(7)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8)郑樵《通志·总序》
字库未存字注释:
@(1)原字为龙下加言
作者:颜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