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沙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点、线的基本知识。
2.采用聆听雨声、触摸雨水等形式,结合表演、欣赏、述说等做法,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下雨的感受(包括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点、线、色彩的表现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对秋天小雨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受秋雨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运用点、线及色彩表现下雨的情景。
教学难点:
学习雨中与雨前、雨后不同天气变化的表现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彩色水笔和画纸等常规用具;分成4至6人的小组,选好小组长
(教师)课件:录像《小雨沙沙》、范作、喷水壶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出示课件:录像《小雨沙沙》。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录像的感受。
(2)教师用水壶洒水,询问学生听到什么,并让学生表述听到的感受。
(3)教师小结听到的声音:沙沙、刷刷、滴滴答答……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
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点、线和色彩)。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3)揭示课题:《小雨沙沙》。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表现小雨点?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上台演画小雨,教师讲述并补充。
(3)提问:怎样画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雨点呢?
(4)在画中人物、动物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记忆中的秋天小雨。
(2)出示课件,提供创作的建议:画出自己对秋天小雨的感受,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可以互相讨论画法。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3)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
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和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学生课外的研究思路:
问题:雨前、雨中和雨后有什么不同(包括天气、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各方面)?
注:正逢下雨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如不下雨,可找一找图片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录音《雨中情》、范作、不同雨景(有暴雨、大雨、中雨和小雨的情景)的录像
教学过程:
1.运用情景,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下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情景。
(2)思考:怎样表演你在不同雨景中的感受?
2.结合课件,述说感受。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感受。
(2)小组评,教师评。
3.讲述故事,结合表演。
(1)让学生说说雨中的故事(可结合表演的形式)。
(2)小组评价,教师总结。
4.布置作业,表现雨境。
(1)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教师提供的照片或范作等。
(2)提供作业构思建议:①主题:在雨中。
②思路:可以表现自己或别人在不同雨景中的情景;也可以表现对雨中不同情景的感受;还可以表现动物、植物在雨中的情景;自由地想象对雨中情景的感受。
③注意:运用不同点、线和色彩,画出雨的不同变化,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在画面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画的反面写上说明,创作时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
5.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3)布置拓展性的作业:①了解天气为什么会有阴、
晴、雨的变化;②回家后可以与他人一起合作创作在雨中的作品。
《小雨沙沙》教案
一、创设情景。
1、欣赏《小雨沙沙》。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沙沙、刷刷、滴滴答答……)
3、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感受。
板书课题:《小雨沙沙》。
二、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出示课件:下雨天欣赏(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点、线和色彩)。
1、思考:怎样表现雨点?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提问:怎样画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雨点呢?
2、欣赏书本上的点、线作品或教师范画。
3、让学生回忆在雨中的感受。
提问:雨天与晴天有什么不同?在雨天你应该准备哪些东西?你做了哪些事情?
4、作品欣赏。
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5、提问:你看了作品后有怎么感受?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你知道的雨具还有哪些?你有与书中不同的表现手法吗?
四、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供作业主题:记忆中的秋天小雨。
(可以画自己或别人在雨中行走、做事,也可以画动物、植物等内容,还可以进行想象性的创作)。
2、提供创作建议:画出自己对秋天小雨的感受,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可以互相讨论画法。
五、师生评价,深入体会。
1、自己评。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3、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和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六、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1、教师小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美感来。
2、提供探索性的主题:观察小雨、中雨和大雨的不同变化,并思考表现的方法(可观察实景或相应的图片)。
3、学生课外的研究思路:
问题:雨前、雨中和雨后有什么不同(包括天气、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各方面)?
《小雨沙沙》教学反思
《小雨沙沙》为一年级美术教学中的一项教学内容,以训练孩子造型、表现能力、色彩感知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
下小雨是生活中常见的天气,能经常看到小朋友在雨中嬉戏,玩耍的情景。
学习了本课《小雨沙沙》后,更让小朋友知道了雨中的情趣,除了人以外还有动植物在说话在活动。
我认为将《小雨沙沙》放在一个合适的天气下完成教学,最能体现和表现《小雨沙沙》,即下雨的天气最适合此课的教学。
可是上课时,天空还是没下雨,所以就采用了同学跟着多媒体一起看雨、听雨、唱雨情境教学来导入,唤起学生对雨天的情感。
有了动感的导入是还不够的,雨点儿怎么画就成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要是平常我会直接采用老师示范的方法,可是这样的直接灌输太过死板,其实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画法,只是有些注意之处需要老师的提醒,所以我采用了请学生自己探究,上台示范,之后老师总结示范的教学方法。
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动脑子学美术的能力。
“有了雨点儿,小朋友们出门还需要什么工具?”雨具的绘画就成了接下来的任务,有人可能会说仍旧让学生自己探究。
雨具的画法那就太多了,对有那些绘画能力不好的学生来说,难度会比较大,而且雨具的画法并不是我这节课的重点,所以为了节约时间给重点环节,我没有采用学生探究的方法,而是老师直接示范。
“当小朋友们带上雨具来到外面他们会看到什么?”这才是这节课需要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的地方,是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如果老师引导的不好,学生的想象力会受到很大的局限,要是老师引导的好,最后陈现出来的作品将是非常有童趣有想象力的好作品。
我在这个环节用的是图片欣赏引导回忆的方法,但从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作品来看,效果并没有我所预期的那样,所以说是失败的。
我觉得在这个环节还少了“听”这个内容。
上课的时候必竟没有下雨,虽然学生前面唱、看、想都和雨有关,但这些只触碰到了学生心灵的表面,怎样能让学生真真容入到“雨”这个情境中去,可能还是要让学生听雨,从而把他们引入雨的回忆中去,才能让学生体会的更深,想的更多,最后作品才能表现的更丰富,学生学的也会更快乐。
这节课上完之后没有我所预想的那样,心情有些受打击,但是回头想想,从这节课我懂得了有时老师的示范能提高学生的技巧,但同时也会框住学生的想象思维,有时还是要适当的放一放;还有就是图片欣赏并不是万能的,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
“上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还需要我更耐心的去慢慢反复体会、咀嚼、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