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作者:————————————————————————————————日期:2005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田静2005年学界发表有关秦文化的史学专著及论文集7部,一般著作十余部,考古学著作4部,论文近百篇。
本年度与秦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会议依次是7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秦直道学术讨论会”、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在西安召开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在天水召开的“早期秦文化学术研讨会”。
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二是凤翔秦都雍城作坊遗址取得重要收获,三是里耶秦简清洗完毕,四是长安区发现大型战国秦的陵园遗址。
一、论著出版史学类著作有安作璋、孟祥才先生的《秦始皇帝大传》。
有关秦始皇的书已经出版数十种,这本书视角独特,是近年来同类著作中的比较好的一部。
张文立、张敏的《秦始皇》作为古都西安丛书的一本全面梳理了有关秦始皇帝的资料,如秦始皇帝的妻妾子女、秦始皇帝未立后等问题,同时注意挖掘新的文献资料,并充分利用出土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展示了秦始皇帝这个人物形象。
秦汉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张荣芳先生的《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
该书收录秦汉史研究文章18篇,秦汉史书评文章10篇,岭南史研究文章11篇,岭南史书评5篇。
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一书对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等方面内容做了深入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全貌。
韩星先生的《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分化以及整合的史实,主要抓住儒法两家思想体系构成似的若干重要概念、范畴来宏观地、纲目式地研究先秦儒法在秦汉之际参与政治文化整合、初步为其后二千年中国社会确立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情况。
张涛先生的《秦汉易学思想研究》系统论述了秦汉时期易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学界对易学思想的研究概况。
相关著作还有王世荣先生的《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和胡克森先生的《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
考古类著作有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任家嘴秦墓》。
该书报道了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咸阳市文物工作者在秦都咸阳遗址丙侧任家咀发掘的242座秦墓资料,这批墓葬从春秋中期一直延续到统一秦,它对研究关中地区特别是秦中心区域墓葬的分期建立了可靠的分期标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这一墓地也是秦咸阳本地居民一直使用的墓地,同相距较近的塔儿坡墓地系外来人口形成的墓地性质不同。
它的出版又必将引起一股秦文化研究的热潮。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考古工作队、襄阳地区文物管理所的《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
该书是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的考古发掘报告,其中有东周秦墓2座。
白云翔先生的《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涉及到中国冶铁的起源及初期发展、战国时代和秦汉时代铁器的发现及类型学研究和铁器的应用与发展、先秦两汉铁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等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古代铁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学术焦点或热点问题,有的还是多年来存在的学术研究薄弱方面。
先秦两汉铁器考古学研究是中国古代铁器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书中本书对先秦两汉铁器所涉及的铁器生产管理、铁器流通、铁器与历史发展等诸多问题,均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意义的学术观点。
王雪农、刘建民的《半两钱研究与发现》属于钱币学及历史货币研究领域的专著。
全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把半两钱置于历史长河中作综合考察,阐述各个时期半两钱的历史定位;以范铸工艺为基础,以不同时期半两钱铸造工艺所承载的技术特征为依据,对半两钱进行分期断代。
下编共分有“战国时期的半两钱”、“秦王朝铸造的半两钱”、“西汉初年铸造的半两钱”、“高后八铢半两钱”、“高后五分钱”、“荚钱”、“文景时期四铢半两钱”、“武帝时期的四铢半两钱”、“铁铅四铢半两钱和磨边剪凿的半两钱”、“非正用品半两钱”十个章节对不同时期半两钱进行个别剖析。
本书收录1700余枚半两钱,多数是从未发表过的新出钱品,时代齐全,类型多样,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为丰富完整的一份秦汉半两钱资料。
陈公柔先生的《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是陈公柔先生的自选个人文集。
全书按论文内容的年代和文体类别排定,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先秦时期铜器铭文的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的论证,其二是对秦汉时期简文的考释与研究,其三是有关书评和序。
刘士毅主编的《秦始皇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
该书分两篇,第一篇介绍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的、采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探测秦始皇陵地宫及其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存的成果;第二篇详细介绍了这次投入实验的22种具体方法技术。
本书反映了我国投入方法最多、取得成果最丰富的一次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考古活动。
不但提供了地宫在封土堆之下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科学依据,还推断了地宫具体位置、大小、深度、框架结构和完好性,其中大部分推断得到了初步验证证实,新发现了以往考古中未曾遇到的隐蔽于封土中的细夯土墙。
论文集方面有秦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的《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
本书是有关秦文化的学术性文集,收录秦俑学第六届会议的论文70篇,内容涉及秦文化的研究历史述评、秦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秦器物考释与研究、秦墓葬研究、秦史人物评论、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研究等。
熊铁基、赵国华主编的《秦汉思想文化研究》,收录“中国秦汉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30篇。
这些论文从思想、文化、学术、制度、著作和出土简帛、文物等方面,对秦汉思想文化的成就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内容涉及到汉代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秦朝的速亡问题、《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比较、司马迁与《史记》、秦汉时期的边疆问题、秦汉制度史和出土文献等。
礼县秦秦西垂文化研究会和礼县博物馆编辑的《秦西垂文化论集》。
秦早期文化的研究是秦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献和文物资料的不足,使秦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空白。
20世纪90年代,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现,为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系统可靠的资料。
为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秦文化发祥地礼县的学者编辑了《秦西垂文化论集》。
该书比较全面地编选了西垂陵园大型墓葬的发现、发掘情况的文章和关于早期秦文化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论文。
该书比较全面地选编了有关西垂陵园大型墓葬发现、发掘情况的文章和关于早期秦文化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论文,是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反映秦早期历史文化研究情况的综汇性的工具书。
徐卫民先生的《秦汉历史地理研究》,该书由40余篇论文组成,其主要内容集中在秦汉都城、苑囿、园林、宫殿、建筑、关中地理环境的研究方面;另有关于秦人物和文化方面的论文10余篇。
陈泽先生的《西垂文化研究》,收录西垂文化研究文章10篇。
通史类著作有《中国通史教程》编写组的《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先秦两汉时期》;读史有故事系列中朱鹰编著的《秦汉故事》;《中国史话》编写组的《气吞山河的雄奇帝国》。
有关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的著作有张涛先生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张占民先生的《秦皇骊山园——神秘的地下王宫》和孟剑明先生编著的《梦幻的军团》。
这三部书文字优美,装祯精良,图文并茂。
二、学术会议本年度有关秦文化的学术会议有7月28日至30日在鄂尔多斯召开的“中国·秦直道研讨会”。
会议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联合主办。
国内30多位秦汉史研究学者与会。
秦直道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南起今陕西淳化县,北抵今内蒙古包头市,全长700多公里。
这条古道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的见证、联系的纽带。
历史上,秦直道贯通中原和北方,加强中原与北疆边陲之间的联系,巩固了国家边境。
同时,作为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直道加强了南北商贾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专家认为,秦直道是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堪称世界公路的鼻祖。
虽然历经千载更替,但秦直道的痕迹在鄂尔多斯市境内至今依稀可辨。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与长城、秦俑齐名,堪称世界奇迹,却鲜为人知。
作为秦王朝兴衰变迁的重要见证,对其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开发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①。
8月1至5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市、区和港、台地区及韩、日等国的180位学者参加了本届年会。
会议共收到论文(含提要)92篇,内容集中在四个方面:1.秦汉民族史研究。
2.秦汉简牍与考古。
3.秦汉政治与制度。
4.秦汉经济与文化②。
8月9日至11日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省文史馆、秦俑博物馆、陕师大学文学院、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海内外学者百余人与会,提交学术论文67篇③。
10月12日至15日,由天水师范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秦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早期秦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天水师范学院召开。
四十余位学者与会,提交学术论文20余篇。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首先报告了礼县西山早期秦文化考古、礼县秦早期都邑、陕西华县东阳秦墓葬文化面貌等新近的考古发掘情况。
会议论文涉及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线路、礼县圆顶山秦墓铜器、东周时期殉人秦墓、汧邑非秦都问题、秦上郡置县问题、秦定都雍城的原因等问题。
与会者还就秦文化的来源、秦族的发展线路、秦早期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秦人农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会议期间,代表考察了西山、鸾亭山、大堡子山、礼县博物馆等地,使代表们对于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代表们在考古发掘的现场领略到先民的生活环境④。
三、考古调查与发现1.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阿房宫考古队自2002年以来,对阿房宫的前殿遗址进行了细致发掘,以充足的证据证明了阿房宫前殿并没有建成,也没有被烧过。
在进一步确定阿房宫范围的过程中,考古队对前殿遗址以西战国秦上林苑一号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流水景观遗迹。
本书曾在2003年、2004年对此有过介绍。
2004年11月和2005年3~4月,在阿旁宫前殿遗址的西面和西南面发掘了两处大型建筑遗址。
一号建筑遗址的南部宫殿区发现了夯土台基、廊道、散水等遗迹,北部的园林区则发现一处曲尺形石渠构成的流水景观遗存。
二号建筑遗址的下部为两层夯土台基,台基之上有建筑物残迹,推测原为高台多层建筑。
这两处建筑遗址所出各类建筑材料的年代均属战国时期,由其位置判断应是在战国时秦上林苑中的建筑,而与阿旁宫的修建没有关系⑤。
2005年,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西侧,在前殿遗址西面至沣河东岸42.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勘探、试掘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