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广告美学

影视广告美学

广告视觉元素的美的三个层面
电视广告的内容由三种元素构成:即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和运动元素。

电视广告的视觉元素是指图象(又称画面)、色彩和字幕,而构建图象的目的是使广告所表达或再现的内容最富于表现力,并赋予广告以重要意义。

而广告的视觉元素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美
可口可乐公司抓住其可乐瓶外形锻造出诸如以下广告:可乐瓶以足球外形为主题,表示其运动型饮料,如此的形象令人记忆更加深刻。

广告的形象层是广告审美的表层结构,这是以图像、文字、声音等要素直接表现的产品形象。

首先,广告具有传达产品信息的目的。

产品特点、功能、使用方式等作为广告表现的具体内容,要求广告形象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具体性,由此完成广告推介产品的认知功能。

因此,广告表现不同于纯艺术的自由表现。

广告图像主要以具体、现实的产品形象为基础,而不宜作过分的夸张、变形。

其次,广告形象并不停留于具体的真实。

广告表现的产品认知,不仅是个别的,具体的,更是概念的,一般的。

广告形象从具体真实到概念真实,经历了形式化过程。

这种形式化包括内容信息和图象信息二方面的处理,广告主题、标题、广告语等内容信息往往被赋予象征性、表现性的色彩。

作为广告的形象表现,必然是产品实体的抽象和象征,是产品的替代物。

而这种广告形象经过造型语言的转换,提炼概括、去粗取精,必然集中表现产品最本质的设计意图和基本特征。

广告形象审美,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①直接性:
产品实体,广告形象,消费者处于相互对应,直观把握的关系。

审美方式是直接的。

②明晰性:
广告形象与诉求主题是显在的,具有限定性。

③静观性:
暂时摆脱各种现实关系的体验,凝神于广告形象形式的观照,广告形式积淀为相对固定的式样。

2、幻象美
广告形象在深化中被拓展。

幻象,是广告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面。

在特写镜头中,史可整张脸上都覆盖了密密麻麻的斑点,就像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妇人。

随即,她又用轻松的口吻说自己用了该款祛斑霜后,脸上的色斑一扫而光。

再次出现在特写镜头中的史可皮肤细腻,脸上没有一点色斑。

史可更骄傲地宣布:“我只用了一种祛斑霜,那就是×××!”
广告幻象主要由感觉、联想、想象等作用于广告形象,演绎出多重意味,在消费者感觉、心理上构成一种貌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形象。

广告幻象的意义在于创造产品的深层形象,开拓消费者对产品体验的心理空间。

如某化妆品广告,运用延时摄影的手法,将长期才会出现的产品效果在很短时间表现出来,皮肤由粗糙到细腻,皱纹由深到浅到无,都只是一瞬间的事。

表面看这种过程似乎是真实发生的,但这种时间的压缩却确确实实造成了一种心理的幻象,把产品作了一种“艺术性”的表现。

这种由时间浓缩表现的产品效
果,其强度和力度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心理感受。

这种浓缩的感觉是在产品长期使用中不可能体会的。

这种量的差别足以造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知不觉中将产品形象生成为心理幻象。

广告幻象突破时空真实的限制,营造人和产品,体验和使用过程中种种现实——理想,物质——精神的关系、情节,建立人和产品之间的对话、交流、联想、想象。

由广告幻象,完成了广告的表现功能。

表现功能和认知功能一样,是广告创意必不可少的要素。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产品说明书式的,没有虚构色彩的广告能够吸引人,感染人。

人作为一种符号动物,对意义、可能性的关注是其深层的真实。

正是人类的符号思维本性成为广告幻象表现的基础。

广告幻象突破时空真实的限制,营造人和产品,体验和使用过程中种种现实——理想,物质——精神的关系、情节,建立人和产品之间的对话、交流、联想、想象。

由广告幻象,完成了广告的表现功能。

表现功能和认知功能一样,是广告创意必不可少的要素。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产品说明书式的,没有虚构色彩的广告能够吸引人,感染人。

人作为一种符号动物,对意义、可能性的关注是其深层的真实。

正是人类的符号思维本性成为广告幻象表现的基础。

人和产品关系有着无穷的,潜在的可能性。

旧的方式不断被突破,新的关系不断被建立。

而这种突破又往往超越理性思维的惯性,另辟蹊径,以一种诗意的想象创造出新的方式。

广告幻象正是这种创造的契机。

这种想象力的突破和飞跃也将日常体验推向强烈、集中、圆满的高峰,转化为自由创造的审美体验。

广告幻象涵盖了产品形式的静观之美,进入种种关系意味的体验。

这种意味之美,是广告幻象美的核心。

广告幻象美的特征:
①间接性:广告幻象给产品表现赋予多重色彩,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具有多种层次。

②模糊性:幻象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具有多种可能潜在关系,没有明确的限定性。

③体验性:审美不停留于对形式的静观,而是在各种关系的运动中感受和体验。

具有流动性,流行性。

3、意象美
西门子移动电话邀F4为其代言,以一大串红玫瑰为背景,4人身穿红色长袍手托移动电话,将广告的意象美表现至极致。

意象是广告审美的高级境界。

如果说形象美表现了人对产品形式的体验,幻象美使人和产品的各种物理——心理,现实——理想关系得以实现,意象美则将这种体验提升到社会文化、理性的整体框架。

广告意象从更宏面的视野表现人和产品关系的意义。

人类文明、文化的积淀层,包括社会传统,习俗,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是广告创意的基本前提和最终依归。

广告可称为产品设计的设计,形象的形象,符号的符号。

从广告的概念性形象,到心理幻象,再到理念,符号性意象,就表现出这种意味的不断深化,意义的不断升华。

如德国西门子电话机系列广告,将产品分别和长城、贝多芬、原始岩画等人类文明的典型代表形象联系在一起,推出了“长城烽火,传信万里,西门子移动电话,一触即发。

”“贝多芬音乐,百听不厌,西门子是话,声声入耳。

”“古老文明,人类共创,西门子通信技术,人类共享”的创意主题。

这种立意,正是一种广告诉求的符号化表现。

长城、贝多芬、原始岩画等可以说是积淀着人类文明的符号形象。

广告意象达于符号审美层面,既表现为社会审美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就具有一种社会、理性、观念的强制性。

这种强制性的人作为社会群体的活动结果,亦即各种社会关系制约、作用的结果。

它裹挟了个人具体、特殊的感受、喜好,也超越自身设计美的范畴,表现出一种潮流、趋势的引导,一种社会的审美时尚,一种对社会的影响、塑造、整合。

广告意象审美以“符号”为核心,它具有以下特性:
①边缘性:广告意象诉求处于个别——一般,个体——社会,感性理性等各种关系的汇合点,审美方式是综合的和包容的。

②符号性:创意的抽象和象征,意义,理念的集中表现。

③理解性:审美不仅需要感性,感受,更需要理解,理性的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