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软土地基处理安全1.工程概况、土层分析和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拟建的新校区水泵房场地包括配电中心、水池及水泵房三部分内容。
场地占地面积
近1350m2 。
现场地水池区域业已向下开挖约5m 左右,水泵房区域将来地下室开挖深度约5m ,配电中心地下
室及基础埋深考虑约2m 左右。
由于场地地质条件影响,三部分建(构)筑物基底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140kPa),故考虑该部分场地采用静压注浆进行地基处理。
将静压注浆平面划分四个环形区域,即由外往里的\U+2460 、\U+2461 、\U+2462 、\U+2463 四个条带,分
别采用不同的布孔间距,总的原则是外密内疏。
施工时先外后内,以防止浆液过分流失。
2.静压注浆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静压注浆设计要求
1)本工程地基采用静压注浆法进行加固,加固对象为松散填土层,粉质
粘土不必再注浆加固。
勘察报告中ZK6 号孔对应的局部淤泥质土由于范围不大,施工中对以其为中心、直
径3m范围内的注浆孔的底部2m(即淤泥部分)进行高压劈裂注浆处理。
加固后的地基承载力要求达到140kPa
2)注浆区目前已开挖到基底,注浆孔的深度要求钻穿填土层,深度介于1~
4m,各孔采用分段注浆法,段长500,各孔每米水泥平均用量\U+2460区和\U+2461区介于75〜150kg、
\U+2462区和\U+2463区介于100〜200kg,终止注浆的标准一是孔口返浆,且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少注浆量;二是孔口未返浆,但是注浆量已达到每米水泥用量的上限,三是虽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小注浆量,但孔口已返浆,且经现场验证确知所在地层较密实,
可灌性确实最差。
3)灌注纯水泥浆,水灰比1:1(容重1.49 )~ 0.75 :1(容重为1.62),
掺占水泥重量比例2%的早强剂CaCl。
4)由于填土层中存在较多的石块,成孔较困难,为了提高工效,静压注
浆时采用机钻预成孔分段注浆法与击入式钢花管分段灌浆法相结合。
钻孔灌浆法采用1:1水泥浆循环护
壁,自上而下每钻进1m预灌1次,终孔后再自下而上换用0.75 : 1的水泥浆每50cm灌浆一次,花管灌浆法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每50cm 灌浆一次。
(5)为了保证足够的上覆压力,在注浆前,要求先用0.5 : 1水灰比的水
泥浆(容重1.86)浇注基底表面,使表层约50cm 范围得以固化(水泥用量约为50kg/m2 )
6)施工质量检验:(1)开挖检查表观质量:注浆孔1m 直径范围内70%以
上的空隙已充填浆液固结体,土质呈可塑以上状态。
(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3)承载力试验:施工2
周后进行2X 2m大板载荷试验,共3点或按规范规定。
3.静压注浆施工安全技术
1 )现场成立安全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质安员、施工员实行岗位责任
制。
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质安员为安全生产技术负责人,负责本工程安全生产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施工员为所管辖的职责范围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研究
和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实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工程开工前,随同施工组织设计,向参加施
工的人员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每个单项工程开始前,质安员重复交待单项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
3)实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1)各生产班组建立班前安全会活动制度,检查本班组当天的工作范围,若
发现存在隐患要及进整改,如有本班组除不了的隐患,应立即通知领导派人处理,严禁违章冒险作业
2)工地专职质安员,每天必须在工地巡视检查质量、安全,如发现问题及
时向班组工人提出整改,并复查整改情况。
3)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制度。
建立登记、整改制度,在查
出的隐患没有排除前必须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如有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应立即下令停止作业,待整改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方能恢复施工。
4)实行特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电工、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其他施
工机械操作人员也要依照有关规定持证上岗,禁止无证人员操作
5)施工现场一切机械设备,必须经常检查、维护、保养。
夜间施工,现场
要有足够的照明。
消防设施应完全满足消防要求。
6)安全用电
1)按照国家颁布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88)结合工
程现场实际情况,开工前编制临时用电组织设计;
2)施工临时线路整齐有序、架空高度2m 以上;
3)总电源处装总的漏电保护器,各用电设备配电箱均装分漏电保护器,坚
持一机一闸一漏电,电器设备配以金属外壳,有保护接地或接零装置
7)严禁酒后作业。
严防食物中毒
8)严格执行施工安全措施,杜绝安全事故,以免拖延工期。
9)对开挖的深基坑边坡进行安全支护,针对A 施工期较短,且处于冬季
无水季节,B 边坡已有一定坡度,且边坡地质为夹杂块石的杂填土,水泥浆对此有一定的固结强度,决定喷灌水泥浆加固。
效果表明其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加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