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日本新闻传播史日本的报业《朝日新闻》•报名为唐代书法家欧阳徇的《宗圣观记》。
•1879年1月25日,《朝日新闻》由商人木村平八创立于当时日本经济中心大阪。
1881年,木村将亏损严重的朝日新闻转让给村山家族与上野家族共同经营。
目前,村山、上野两个家族仍是该报最主要股东,被称为“社主”。
•1888年7月收买了一家经营不善的东京报纸,改名为东京朝日新闻。
•1940年9月1日在各地出版的报纸统一名称为《朝日新闻》。
•朝日新闻在日本设有东京、大阪、西部和名古屋四个本社以及北海道支社和福冈本部。
各都道府县共设有43个总局,全国各主要城市共设有250个支局。
拥有两架喷气式飞机和四架直升机供采访报道使用。
它的采访网络遍布国内外,国内约有300处记者站,海外则有30个常驻机构。
中国地区分别设有中国总局(北京)、上海支局、香港支局和台北支局,并于2005年1月新成立了广州支局。
•从读者职业结构看,从事脑力劳动的事务性办公人员比例最高,达到24%,其次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务人员占16.7%,再次为从事零售、钦食等服务的工商服务业者占12.1%,然后依次为政府及企业管理人员占11.5%,专业技术人员占8.6%,律师、执业会计师、画家、作家、开业医生等自由业者(日本的自由业者指的是不为人雇佣、不受勤务时间制约、运用专业知识和才能进行职业活动的人员)占3.4%,农林牧渔业者占2%。
而与其他报纸进行横向比较,朝日新闻读者中,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人员比重仅次于日本经济新闻的读者,明显高于其他三家报纸。
•从户主年龄结构看,朝日新闻读者在60岁以亡的老龄人口比较高,占32.9%,29岁以下的户主比串为3%、与其他报纸相比其比率是最高的,97%以上的户主年龄在30岁以上。
从户主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看,朝日新闻读者中,大学毕业及以上者占43.9%,次于日本经济新闻,明显高于其他报纸,高中毕业者比率为35.7%,虽高于日本经济新闻,但明显低于其他报纸。
发展历程•从趣味本位到知识阶层首选的历程。
•创刊后的朝日新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采取花柳艳闻丑闻优先的编辑方针,为此招来一些知识阶层的批判,一位女教师寄来这样的来信:“像小报这样阅重刊登艳闻情事,最终会变成江户时代流行的黄色画报那样的东西,而且还拼命地‘买呀、买呀’地叫卖着.我对这种下品做法感到叹息,你们就不能编出一份能让一家老少都可以阅读的报纸吗?”顺应时代变化——引进一流学者、记者办报•1893年,东京朝日新闻将曾经任东京大学预备学校校长、文部省参事官兼学务部长的明治时代著名教育家杉浦重刚招进报社,开始了东京朝日社论的杉浦时代。
杉浦注重将身边的社会生活问题作为材料,用简明的行文进行国民大众的教化工作。
“社会问题”成为东京朝日新闻社论的一大主题。
•而此后进入大阪担任主笔的高桥(健三)则以关注政治、时事、论调高迈、文字峻严的风格见长。
高桥在任内阁官报局长期问,以高远的见识和雄健阔达的论调为中央政界言论界所重视。
高桥的加盟大大提高了大阪朝日的声价,版面品位从1894、1895年开始明显提高,虽然丰富的社会新闻仍是看板内容,但花柳界、文娱界的消息明显减少,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的艳闻特有的卑琐、低俗的词句已基本上淡出版面。
大文豪夏目漱石进入朝日新闻•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约奠基人之一,曾任教于东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
1907年.朗日新闻以高出东大教授年薪一倍的薪水将夏目聘为记者,专门从事小说写作。
进入朝日后陆续发表了《虞美人草》、《坑夫》、《此后》、《二四郎》等七部小说,还约请众多新锐作家执笔,刊登了大量代表明治时代纯文学最高水准的文学作品,使一直以通俗小说勉强支撑门面的小说栏焕然一新。
同时,夏目还提议朝日新闻开设了文艺栏,自任编辑。
夏目请来学术、文学、美术、音乐、演剧界的友人为其寄稿,不断地从事文艺栏。
夏目的入社与文艺栏的进一步提高了朝日新闻的品格,使报纸赢得了知识阶层读者的青睐,从而提高了朝日新闻在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
吸引专业读者的报道改革及版面战略•第一,推进经济报道的通俗化。
•第二,加强地方通讯网络建设,发行地方版。
在变革版面的同时,重点编辑收纳地方性新闻的专栏,到1930年逐渐完成1县1版的版面态势。
•第三,开设棋类栏、漫画版和家庭版。
1915年,聘请当时西日本地区的围棋高手,设立棋类栏,刊登名家对局棋谱,并通过棋类栏吸引围棋、象棋爱好者成为自己的固定读者。
1921年,东京朝日新闻发行晚刊,重视报纸的可读性,周日版刊出由著名漫画家冈本一平主持的“漫画之国”。
•第四,创设学艺版。
1919年,日本民俗学奠基人柳田国男进入东京胡日新闻担任论说委员,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众多的民俗调查作品。
1921年,东京胡囚新闻设立了学艺部,创立了以学术、艺术、文化为内容的独立专版。
•第五,设立报道审查部,开日本报道自律之先河。
1927年,朝日新闻设立了连载小说选择委员会。
经过这一委员会的评选,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谷崎润一郎、山本有三、菊他宽、川端康成、犬养使等新锐作家的作品陆续出现在朝日新闻的小说版上,刮起了报纸小说的新风。
《朝日新闻记者守则》•朝日新闻于2006年12月1日率先向社会公布了,以规范记者的职业行为,为自己接受社会监督提供标准。
• 1.不得从被采访机构接受现金与商品券,不得接受除采访资料、常规纪念品以外的物品,否则将损害职业尊严,影响新闻的公正性。
• 2.原则上不接受被采访对象包括夏季慰问与年末礼品等赠品。
• 3.将与被采访对象的餐饮费用控制在社会常识范围内,如果出现不能负担的费用时,选择其他机会与方法进行相应的负担。
• 4.即使是被采访团体与企业策划的所谓“招待采访”,原则上自行负担相关经费;在没有替代手段的情况下进行采访时,不在此列,但原•则上要在新闻中明示接受了相关便利条件。
• 5.在进行有关体育、演唱会、戏剧演出等需要入场券的采访活动时,按照惯例,可以接受使用采访用的入场券与座位。
• 6.创建记者学校,加强记者教育。
•2006年初开设了日本首家专门用于对本报记者进行系统教育培训的记者学校。
这所学校主要承担以下培训项目:为新进大学毕业生进行入社培训与半年后的巩固研修;为地方驻站记者提供司法及地方经济等相关研修;为入社10年左右的中坚记者提供高级研修;针对各年龄层记者关心的问题,提供有关经验与解决问题的研修机会。
报纸改革•1、二三版改革:保留第二版原来的“时时刻刻”(政策分析类新闻)、“人”(人物介绍)的栏目外,将第三版上深受好评的“这个新闻不明白”(通俗新闻解说)栏目转入第二版,并取名“了解今天”;第三版则以长篇新闻解说为中心,外加编辑委员执笔的长期连载和社论,取名“思考明天”。
•2、版面设计改“流水型”为“四角型”。
朝日新闻原来的组版方式是像流水自右向左地排版, 新闻速报性好,但缺乏阅读的便利性和版面的美观性,而且经常出现消息与照片不相关的情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报委托相关大学对读者读报时眼球运动状态进行研究。
引入方形排版方式,将版面分成上下两块,标题像烟囱那样竖排,包括版面设计在内,尽可能使版面呈方形。
•3、建立“新闻监评员”制度,听取读者意见。
•新闻监评员是从该报网站上的读者组织“芦笋俱乐部”(据称会员数超过100万)采取全国公募方式募集来的,每期募集500人,250人为一组,每周交替接受该报网上调查。
这些会员都是该报订户,可以接收电子邮件发表自己的意见。
读卖新闻•1874年11月2日创刊于东京,创始人子安峻。
初为市井小报,持“俗谈平话”的编辑方针,以刊载通俗小说为主要特色。
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损失惨重,翌年正力松太郎接办后逐步振兴。
1942年与《报知新闻》合并,更名《读卖报知》,跃为东京第一大报。
1946年5月1日恢复《读卖新闻》刊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展到大阪、北海道、北陆、九州、名古屋等地出版。
•《读卖新闻》是日本的第一大报,自1994年该报的日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后,曾被《世界吉尼斯大全》列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子安峻一、口语化的语言、街头巷尾的故事•主编铃木田正在创刊号的通知栏内是这样告知读者的:“此新闻报纸的宗旨是妇幼皆宜、大家受益,因此欢迎市民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以聊天的形式向本刊投稿。
”二、版面不断推陈出新•1877年,他们邀请到了作为教育家、政治学者名气颇高的高田早苗为主笔,并开始连载坪内逍遥等一些著名小说家的作品。
高田利用他的名气,邀请到了尾崎红叶、幸田露伴加盟报社,同时还为众多文人墨客提供版面。
森鸥外、田山花袋、泉镜花、岛崎藤村等许多著名作家都开始纷纷向报社投稿。
其中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为报社赢得了许多女性读者。
1914年创设的“读卖妇人附录”。
当时报社邀请女歌手与谢野晶子入社,并把她与女作家田村俊子一起称为“读卖二才女”。
走在时代前列的这些女人们把她们的经历写成故事刊登在《读卖新闻》上,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
三、改革使读卖新闻焕发生机•1925年创设的“读卖新闻广播版”。
广播版第一号使用的是浅红色的纸张,详细介绍了当天的广播节目、广播歌曲、广播剧主要情节、台词等。
广播版的面世在读者中造成了巨大反响。
仅一个月就增加了数千名读者。
•策划顶尖围棋赛。
•1934年组建读卖巨人棒球俱乐部。
日本广播协会•NHK,即日本放送协会Nippon Hoso Kyokai1925年开播。
NHK在日本全国设有54个广播电视台,在世界各地设有34个总局和分局。
NHK 在世界上有着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系统,与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79家电视台和新闻机构有合作关系。
1980年到2003年7月,NHK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节目共131部,向中国提供的节目156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