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小课题研究:师生之间对话与交流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实施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通过对话交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即对话教学。
在对话分享中达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自我理解,自我创造,重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的对话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构建,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在他人中发现自己,把课堂教学改造成为师生对话、沟通、探究的舞台。
关键词:数学课堂对话对话教学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因此,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
课堂对话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
因此,对话的课堂,其一要营造气氛、体现真正民主,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说话权利。
其二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其三要吃透教材。
其四找准时机和切入点。
课堂对话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小学学教学改革中的热点。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该理念的具体体现。
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对话。
这对话是师、生、文本三者间的沟通。
传统的教学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关注对文本的解读,忽略学生的反映。
他们成为知识的容器,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
知识的量的积累无法实现质的飞跃,也就无法促成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促使课堂对话更有效,就要对传统课堂提出挑战。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本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
经过近一段的科学实践及理性思考,我校在数学学科情境教学研究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我们课题组对“师生对话与交流”的理解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总结为以下几点:一、对话必须要亲切,给予学生爱与希望。
二、课堂对话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三、课堂对话老师应该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
四、对话与交流要坚持民主的原则,老师态度要和蔼,没有使学生有压迫感。
五、师生间边对话边思考,使对话更深入。
六、师生对话过程中,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一怎样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者从过去的“高高在上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者”,让每位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因此要适应新课改,必须打破教育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他们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局面。
而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又是新课改实施的内容和任务。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能融化师生间的隔阂,能融洽师生间的感情。
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增强“人本”思想,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
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相互建构,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同时,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师生要进行有效的交流,除了教师提供学生交流的时空、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说话以外,还应该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准备材料、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贾路老师应用学过的旧知识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们都参与到其中,实现了课堂的平等。
听了贾璐老师的《两位数减一位数》这节课时,其中的口算环节让我印象很深刻。
师:同学们,我先测测你们的反应能力。
(举手抢答,回答正确全班同学齐说yes,回答错误全班齐说no)1.口算:(1)53+4=86+2=62+7=4+72=(2)30+53=26+30=14+40=20+52=2.口答:35 + 2 =()35+20=()由于是对旧知识的学习,所以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抢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实现了课堂交流上的平等。
二,什么是课堂教学对话?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话有生活中的对话,与妈妈的对话,我们应该使其认识到课堂上的对话。
课堂教学对话,是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凭借、依托着文本,对学生恰当而有效地引领,让学生读进去,有所思,读深入,有所悟,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人文价值得到提升。
贾路老师应用了创设情境倒入新课,很好的做到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师;今天我在来的路上遇见了两位新同学,我把他们请到我们班里了,放映ppt(动画模拟现实生活)2、提出问题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呢?生:小明走了46分钟,小红走了4分钟你能根据所得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生1:小明和小红一共走了多少分钟?生2:小明比小红多走了多少分钟呢?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呢?生:第一个可以用加法算一算,第二个可以用加法。
(说数量关系)师:为什么用这样做呢?谁能大胆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46+4=46-4=(当学生说出第一题的算式时,师适时表扬“你真棒,列出了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算式!”;当学生说出第二题的算式时,师适时鼓励“啊,你真了不起,列出了一道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减法算式!”)三,对话样是什么样的?对话不是一问一答,民主是第一法则,我们不难看到,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思维失去主动性,只能因教师的提问在去思考,失去的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自己思想的复印机和打印机。
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
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师:“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找学生回答是怎样计算的。
46—4=生1:46—4=42 先把个位上的6—4=2,之后十位数40+2=42生2:46—4=42你们用的方法都很好,看看老师带来的方法“计数器”,找一个同学拨珠子(个位拔六个,十位拨四个)老师回拨个位珠子两个(问题: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拨)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生:列竖式46— 4老师提问引导,4放在哪位,为什么全班齐答“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与个位相减”运用的这四种方法,使学生参与到交流中去,每个学生都有对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师生平等要在情感和肢体语言也要平等,积极给学生一个鼓励,你真棒,或者是给予一个肯定的拥抱,都是师生平等的表现。
师:试着做几道数学题,看看你们的学的效果怎么样?(强调“先写横式,后写竖式”)78—5=69—8=46—6=过几分钟后找几个同学上黑板做题。
(老师在下面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数减起”),老师判下面的同学作业,一边判一边表扬。
讲题:师:第一题对不对。
生:yes(老师夸奖“你真棒”)第二题也是如此。
师:第三题对不对呢?生:不对.。
师:请这位同学讲讲他的思路。
(这位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老师积极引导使学生自己改正)师:在解题时,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老师再次强调)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与孩子很好的对话与交流,从而达到老师成为孩子的助手,不要剥夺孩子的话语权,不打击孩子,一年级数学老师贾路就做的很好。
在新授课“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中,贾路老师请了三位同学上黑板做了46-4的竖式运算,其中有一位同学出现了错误把减数4放在了被减数46的十位下面导致计算错误,贾路老师并没有立即说出错误,而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贾路老师一点点只因,问道4为什么要放在6的下面,最后启发孩子说出4是个位数所以要放在个位数的下面,使学生很有成就感,并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对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我们的教学,因对话的形式、内容及思想的改变,而成为“生成”或“生长”的教学。
最终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走进或借助“文本”深入探究,然后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从而掌握课堂知识。
这节课集中用了4种方法,口算、数数、用计数器和列竖式进行解决48-6=42,最后孩子自己总结出了笔算减法的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这个过程就是最终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走进或借助“文本”深入探究,然后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从而掌握课堂知识。
真正好的课堂,一定是对话的课堂,一定是讨论和争论的课堂,这样才有活力和生命。
”我也认同好的课堂一定离不开对话,它的意义还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本世纪的教学,大体经过了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这三个阶段。
只有对话的课堂,才有可能体现人本位。
课堂对话,学生的受益会更多,最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以人的姿态立于课堂。
在对话的课堂中,每一个对话者都会受到尊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你才思敏捷还是思维迟钝,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都有倾听别人发言的义务,都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对话者的能量都能得到尽情的释放,每一个对话者身心都会无比愉悦。
梁卫星认为当今无教育,他认为,“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教育即自由”“既无成长自由,哪里有教育?”虽然话语有些偏激,但不能不说道出了当今教育的部分事实,即许多教师还不能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
许多学者都论述过课堂对话的重要性。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中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刘铁芳通过《守望教育》发表了这样的观点,“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学生乃是有着与教师同样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生命的个体性存在,学校教育不是技术化的训练,而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师生之间作为平等的个人的相互理解、交流、对话而实现师生生命的相遇相融,达到个体人格精神的积极建构。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教师控制之中的标准个体,成为驯服的工具,而是期待每个人更好地成为他(她)自己,成为活生生的置身现代社会中独立自主的公民个体。
”周卫东通过《儿童,一粒生长的种子》告诉我们,“‘自由’即‘由自’,它意味着每个个体的生命诉求都应被尊重、被宽容,意味着个性是生命的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