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学语文(上册)教材分析及操作策略本册特点:突出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体裁,以专题、文体方式构成,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兼有文言文单元集中教学。
本册目标: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各单元教学目标及操作策略第一单元以歌颂大自然为专题(诗歌)(一)达成目标(三维)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诗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自然美景,体味诗情意,感悟人生真善美。
(二)各课基本内容五首均抒情诗,其中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雪》本词借景抒怀,主要描写雄伟壮阔的雪景,纵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雨说》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普写的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充满希望之歌。
该诗是运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和《夜》两首均为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田园诗。
(三)单元教学要求教学诗歌,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感性认识,进入诗中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语言,感受大自然之美。
形式:通过诵读诗歌,搜集有关资料,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怀表达能力。
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单元以“雨的诉说”引出相关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读诗兴趣、丰富情感。
第二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专题(演讲、书信)(一)达成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掌握演讲辞和书信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增强自主朗读,学习在语境中掌握文章句义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活跃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
(二)各课基本内容《敬业与乐业》(演讲辞)表达作者的从业观和人生的价值取向。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文章对人类先贤的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颂扬,对人类正义和良知的呼唤。
《傅雷家书两侧》分别写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两事,并从两方面表达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致女儿的信》作者在信中对女儿爱情启蒙,并感受“爱情”的真谛。
(三)单元教学要求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词句,把握好口语和书面语特征,掌握演讲稿和书信写法。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格。
形式:通过主题演讲会,学会写讲稿、书信,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目标:通过“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主题演讲会,交流人生体验,养成良好品格,树立高尚情操。
第三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专题(小说)(一)达成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说,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二)各课基本内容《故乡》写故乡闰土等人物的变化,反映旧中国农村人们陷入苦难深重的生活状况。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告诉我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各异,促进成长的动力就不同。
《我的叔叔于勤》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的无义寡情,反映人际关系的社会悲剧。
《心声》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三)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青少年的生活开展的,重点抓住人物分析,揭示小说主题;把握小说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以“青春随想”为主题,开展活动。
形式: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关注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提高语文读写能力。
第四单元以求知为专题(议论文)(一)达成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正确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述语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成为有用人才,才能为祖国贡献力量。
(二)各课基本内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述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
《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文主要论述读书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批驳持悲观论调者,唤起民众救亡的自信心。
(三)单元教学要求在整套教材中,这是唯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必须结合议论文知识分析阅读教材,注意读写结合。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以“好读书,读好书”为活动内容形式:学习名人读书经验,举行关于读书问题的讨论,调查学生读书情况等。
目标:学会阅读和写作议论文,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五单元以古典名著为专题(古代白话小说)(一)达成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个性化语言,领会阅读古代白话小说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人物言行、情节和环境分析,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小说丰富人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享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一、编排结构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
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
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
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
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
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二、教学目标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一)文学作品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议论文: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三)文言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编排宗旨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贯彻以下几个意图。
(一)编写主旨1、人文性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等编排上,努力突出人文性。
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孤独之旅》中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政的反抗等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2、多样性由于读者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是应该允许并予提倡的。
教材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
在阅读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避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
如对《故乡》主题的分析,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悲喜剧内在意义的认识等。
多样性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3、探究性进入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个性的形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入。
所以,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
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探究深层次的问题。
如《敬业与乐业》中对“有业”“圆满”等人生问题的思考;《智取生辰纲》中对叙述角度的研究;《词五首》中“酒”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等。
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单方面地训练某些语文技巧。
4.开放性开放性的含义是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验,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前四册更加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尤其是在研讨与练习中,几乎每课后都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扩展性题目。
如《心声》中对当前教育某些现象的触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唐雎不辱使命》对人格与历史的引申等。
综合性学习更是以某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
如《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初三语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本学期学生即将面临着严峻的中考,迎接好这次中考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中心工作。
因此在教学中将以课本为主体,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内化,即进行综合、应用、创新和中考思维的升华,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还安排一定的时间作强化训练,通过训练,查缺补漏,然后用可操作性对策措施,千方百计缩小差距、消灭差距,实行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复习。
在学生的处理上则分批分层地辅导和督促,让他们实现最佳的成长理想,实现取得好成绩的愿望。
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方面:经过上一个学期的教学,九年级的语文成绩总体上较稳定,期末平均分超过区平均,但在月考和期末区统考中暴露出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及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比较薄弱2、教材分析和主要任务1)语文九年级下册共有六个单元。
分别是散文、议论文、小说、文言文。
这个学期将选择性地展开教学2)复习初中四年的知识,帮助学生迎接中考。
3)分版块系统复习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作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学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考试手册为准则,以中考为终极目标,依据学校教导处制定的计划,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课题研究,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突破教学成绩;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时代意识,与时俱进,增强教育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