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汇总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汇总

RFC(Request For Comments)意为“请求评论”,通常,当某专家提出新的标准或协议,就在RFC上发表,意为征求外界意见,大家可以在其基础上修改与补充,所以RFC编号越大说明越新,RFC包含了因特网几乎所有资料。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传送数据效率较低
报文交换
采用储存转发的方式
不需要建立连接
随时发送,但要加上双方地址信息
所经路径可不同
发送与接收顺序可不同
似日常生活中的邮寄
分组交换
由于报文大小可以不一致,影响通
信效率。

分组交换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b/s (bit/s)。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时,数据从结点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之和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应用层:网络服务与使用者应用程序间的一个接口
表示层:数据表示、数据安全、数据压缩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传输层:用一个寻址机制来标识一个特定的应用程序(端口号)
网络层:基于网络层地址(IP地址)进行不同网络系统间的路径选择。

如:路由器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上建立、撤销、标识逻辑链接和链路复用以及差错校验等功能。

通过使用接收系统的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来寻址。

如:网桥、交换机、网卡
物理层:建立、维护和取消物理连接。

如:中继器和集线器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
数据(data)——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signal)——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信号(analogous)——连续变化的、不间断的正弦波信号 (现在家中的电话线所传输的信号)。

数字信号(digital)——是间断离散的脉冲信号(电脑传输与处理的信号)。

码元——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一种波形,一种波形可的代表一至多个离散数值(0与1值)
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

解调——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单向通信(单工)——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双向同时通信(半双工)——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就是将数字信号 1 或 0 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来表示,然后送到线路上去传输。

•宽带信号则是将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

W log2(1+S/N) b/s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过程:采样Sampling 、量化Quantizing 、编码Encodind
三种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

多种信号在同一信道中传输而互不干扰。

主要方式有: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
制作网线的过程:剥线、排线、插线、压线。

物理层传输的是比特流,单位是比特。

数据链路层传输单位是帧,一帧一帧地处理。

数据链路层的信道:点对点信道(一对一)、广播信道(一对多)
链路(link)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数据链路(data link) 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

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封装成帧(framing)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

确定帧的界限。

物理层:位于最底层,它直接面向原始比特流的物理传输。

数据链路层:涉及相邻结点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

网络层:在通信子网中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使源计算机发送的数据能够通过所选择的路径到达目的计算机。

传输层:端到端进程间数据传输和控制。

会话层:在两个节点间建立、维护和释放面向用户的连接。

表示层:主要涉及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之间所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包括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应用层:负责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帧中继:一种用于统计复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的接口协议,分组长度可变,传输速度为2.408Mb/s或更高,没有流量控制也没有纠错。

TCP/IP: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

UDP:UDP是面向无连接的通讯协议,UDP数据包括目的端口号和源端口号信息,由于通讯不需要连接,所以可以实现广播发送。

UDP通讯时不需要接收方确认,属于不可靠的传输,可能会出丢包现象,实际应用中要求在程序员编程验证。

ICMP:ICMP与IP位于同一层,它被用来传送IP的的控制信息。

它主要是用来提供有关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径信息。

1、利用子网数来计算
如欲将B类IP地址168.195.0.0划分成27个子网:
1)27=11011
2)该二进制为五位数,N = 5
3)将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的主机地址前5位置1,得到255.255.248.0
即为划分成27个子网的B类IP地址168.195.0.0的子网掩码。

2、利用主机数来计算
欲将B类IP地址168.195.0.0划分成若干子网,每个子网内有主机700台:
1) 700=1010111100
2)该二进制为十位数,N = 10
3)将该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的主机地址全部置1,得到255.255.255.255
然后再从后向前将后10位置0,即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
即255.255.252.0。

这就是该欲划分成主机为700台的B类IP地址168.195.0.0的子网掩码。

1. 会产生多少个子网
2的x次方-2(x代表掩码位,即2进制为1的部分,现在的网络中,已经不需要-2,已经可以全部使用,不过需要加上相应的配置命令,例如CISCO路由器需要加上ip subnet zero命令就可以全部使用了。

)
2.能有多少主机
2的y次方-2(y代表主机位,即2进制为0的部分)
2. 有效子网是
有效子网号=256-10进制的子网掩码(结果叫做block size或base number)
4.子网的广播地址是
广播地址=下个子网号-1
5.有效主机分别是
忽略子网内全为0和全为1的地址剩下的就是有效主机地址。

最后有效1个主机地址=下个子网号-2(即广播地址-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