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征路上爬雪山的历史典故

长征路上爬雪山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长征路上爬雪山的历史典故〕
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长征路上爬雪山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长征路上爬雪山的历史典故
爬雪山,过草地,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方,环境是那么恶劣,条件是那么艰苦,但就是在这些艰难困苦面前,才更显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向前,坚韧不拔。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下,所有的红军战士都迸(bèng)发出了最大的力量,向党和国家交上了满分的答卷。

更值得一提的,是广大红军中的干部们,他们为红军革命的胜利,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永远值得我们铭
(mínɡ)记的。

上至中央领导,下至班连负责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想办法让战士们生活得更好一点。

红军爬雪山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那个时候,死亡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但这件事情却使小战士胡冬生记忆了一辈子,并发誓,要扛起指导员的枪,继续走长征的路!
小战士胡冬生参加红军的时候,只有十六岁。

他看到红军队伍从家门口经过时,战士们都穿着军装,戴着军帽,挎着一支支长枪,雄赳赳、气昂昂地迈着整齐的步子,心里十分羡(xiàn)慕。

他立刻找到红军的领导,要求参军,当时,指导员看他虎头虎脑的样子,没嫌他小,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胡冬生这可美了,他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戴上那缀(zhuì)着一个红五星的军帽,再配上一支长枪,多神气啊!
可是,他刚一当上红军,红军就开始长征了,这下子转移得特别急,连粮食都没怎么带,谁给他发军服和军帽呢?更不用说枪了。

长征途中,跟在红军队伍里的胡冬生,在头上裹了一条毛巾,看着老战士们头上戴着的军帽,心里十分羡慕。

那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像小草在他的心里生了根,越看越痒痒,越看越觉得好看。

他想:长征走得急,来不及做军装。

枪支紧张,也不能发枪,但我当了红军,起码应该先发一顶军帽啊!头上裹着一条毛巾,算什么红军呢!没有老红军那么神气。

所以,一路行军,小胡总缠着指导员。

“指导员,没有军装,没有长枪,先给发一顶军帽吧。


“红军哪能不带枪呢?没有枪怎么打敌人?”
每一次,指导员都耐心地对他说:“小鬼,别着急!以后一定发给你!”
可是,长征以来,行军打仗,那么紧张,生活又是那么艰苦,指导员忙得脚不沾地,哪有时间和办法给他发军帽、发枪呢?小胡心里暗暗着急,一边打仗,一边惦(diàn)记着神气的军装。

这一天,部队就要爬雪山了。

先前准备的粮食早就吃完了,战士们全都饿着肚子前进。

宣传队的同志们在队伍中来
回穿插,呐喊着鼓舞士气。

“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
“同志们,翻过这座山,就能休息开饭啦!已经过山的同志们,已经准备了吃的迎接我们啦!”
同志们打起精神,继续爬山,小胡也在战友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

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不仅饿得头昏眼花,连腿都软了。

加上脚上的鞋也完全破了,走一步掉一下,小胡的双脚被冰雪冻得麻木了。

他咬着牙,想着指导员平时说过的话,听着宣传队战士们的呐喊声,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可是,冻僵的腿脚不听话,走着走着,小胡“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

他实在走不动了。

冰凉的双脚一点知觉也没
有。

心里想着要站起来,但挣扎了几下,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他心里一急,不由得掉下了眼泪。

正在这时候,指导员也喘着粗气,从小胡身后走了过来。

连续几个月的急行军,指导员也疲惫不堪了。

他没时间清理自己,乱糟(zāo)糟的胡子拖得老长,被冻得发青的脸上一丝血色也没有,肩膀都垂了下来。

他关切地问道:“小胡!觉得怎么样?”
小胡坐在雪地上,有气无力地说:“指导员,没什么,就是饿得走不动了。


指导员哆哆嗦嗦的从兜里掏出一块煮熟了的牛皮,递给了小胡。

“给,拿着。

快点吃了好赶路,”小胡连忙推辞:“这是您的口粮,我不能要。

”他知道,指导员也两天没吃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