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处理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1. 概述51.1 项目兴建缘由51.2 设计原则61.3 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及标准81.4 工程内容91.5 工程总投资及成本92.设计主要基础资料102.1 地形地貌102.2 气象102.3 水文102.4 地质112.5 抗震设防烈度113. 基地选址113.1 选址基本要求113.2 选址概况134. 总体设计134.1工程规模134.3 总体布置145.工艺设计155.1 工艺概况155.2 工艺流程165.3 道路工程195.4 污水处理196.辅助工程196.1 建筑设计196.2 厂区给排水226.3 电力及照明247. 消防安全277.1 设计原理277.2工程范围277.3 消防设施277.4 消防机构288. 人员及项目管理298.1 机构组织298.2 技术管理298.3 运行管理298.4 定员编制308.5 人员培训308.6 人员管理319. 环境保护329.1 建筑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要求329.2 飞尘及漂浮物的影响与控制措施329.3 噪声污染影响与控制措施3210. 安全与卫生与节能3310.1 安全与卫生3310.2 节能3411. 投资估算与财务评价11.1 投资估算11.2 财务评价12. 工程进度设想12.1 项目总进度13.工程风险分析13.1 风险识别13.2 风险对策14. 结论1.概述1.1 项目兴建缘由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
而如今,建筑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这既是对建筑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减少垃圾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垃圾的再生利用成为标志着我们城市生活文明程度的高低。
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的管理较我国早20~30年,丹麦、荷兰等一些地势低洼的国家,砂石资源特别稀缺,因而也最重视包括废混凝土在内的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
1976年,当时的荷兰、比利时就与联邦德国政府联合成立了“混凝土解体与再利用委员会”,开始以废混凝土作为混凝土的粗、细骨料。
美国不但鼓励再生混凝土的利用,而且还对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实验,通过长期的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干缩率比天然骨料混凝土的要大,因而必须经过针对性的处理。
日本在1977年率先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
1991年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均须送往“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据有关资料报道,东京在1998年对于建筑垃圾的重新利用率就已经达到56%。
长期以来,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一直较为薄弱,建筑垃圾基本不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的方式进行处置。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陆续在一些大城市开展了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条文。
然而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管理不仅内容浮浅,以规范倾倒地点、运输车辆和行车路线等为主,对建筑废物进行减量化和再利用等循环经济关键性的内容基本未涉及。
管理系统本身也还存在种种问题,阻碍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长治市全市有人口310万,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大兴城市改造工程,每年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垃圾如何处理,如何合理利用,是现在长治市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长治市的建筑垃圾清理以堆放填埋为主,每年刚运送建筑垃圾就要消耗大量的燃油。
另外建筑垃圾的堆放填埋对于长治市来讲也是一个大问题,对周遍地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何把这些建筑垃圾合理利用,并且把垃圾变为财富是目前长治市及周边地区考虑的问题。
通过利用破碎机把简单分类的建筑垃圾进行破碎筛分,然后经过化学及物理方法加工,可以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生成各类建筑原材料,进而合理再生利用。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长治市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另外一方面减少了长治市每年购进建筑原材料所花费的费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治市一部分人员就业问题。
1.2 设计原则本次设计将以长期、可靠、稳定、安全、卫生、先进为指导方针,贯彻一个主题:力争将本工程建设成为高标准生态型加工厂场和功能合理的综合处理厂。
建成的综合处理基地具有九个基本特点:1)高标准:本着“力所能及、竭尽所能”的原则,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标准。
2)生态型:在加工厂建设、运行的各个阶段,尽可能保持自然界原来的面貌。
加工厂作为一个系统,其输入和输出对环境都是友好的。
3)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使土地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4)物流平衡,来料控制:根据进厂垃圾变化的预测,合理组织厂内交通和物料运输工艺。
5)全过程全范围控制:对可能产生的污染源(粉尘、污水、臭气、散落垃圾等)进行全面的控制,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6)合理控制工程投资: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要求,杜绝浪费。
7)清洁生产、高效管理:设计中采取充分的措施,保证将来生产的清洁性和管理的高效性。
8)可持续发展:在工程设计时兼顾加工厂的现行运行和远期发展的可能性。
9)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着眼于目前实际情况、兼顾长远发展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总原则进行设计。
1.3 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及标准1)、《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2009);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卫生部等;4)、《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93)建城技字第42号,建设部;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国家标准;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国家标准;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国家标准;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国家标准;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国家标准;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国家标准;11、《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国家标准;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国家标准;;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国家标准;14、《总图制图标准》(GBJ103-87),国家标准;15、《工业企业厂界噪音标准》GB12348-90;1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4 工程内容本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原料存放区存放总面积为120000平方米;工程内容:存放库区硬化、环厂道路以及作业道路和调节室。
2)生产加工厂规模:处理建筑垃圾1000t/天;主体厂房:10000平方米;投产时间:2010年。
3)成品存放区存放总面积为100000平方米;4)管理区综合楼面积:5000平方米;机修、车库、变电所等500平方米;管理区占地:15000m;1.5 工程总投资及成本本项目原料存放区、生产加工厂及设备、成品存放区、管理区、污水处理、运输车队及基地配套设施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工程费用1000万元、第二、三部分费用1500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00万元。
2. 设计主要基础资料2.1 地形地貌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
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
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
2.2 气象长治属典型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在4.9--10.4摄氐度之间,气候条件与避暑山庄承德相近。
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气温为-6.9摄氐度;7月份最热,平均最高气温为22.5摄氐度。
号称“无扇之城”。
年日照时数2418-2616小时,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7月最多,为132.2毫米,1月最少,为5.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1.5-3.0米/秒之间。
2.3 水文长治市境内属北方地区的相对富水区,全市年平均降雨量为573.3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9.07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6.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2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量6.18亿立方米,入境水量为4.08亿立方米。
本地水资源量为14.99亿立方米。
全市人均占有水量611立方米,亩均占有水量346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为全省381立方米的1.6倍,河南省的1.5倍,河北省的1.8倍,北京市的1.9倍,天津市的4倍。
在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可利用量为9.76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51%。
其中,地表水7.47亿立方米,地下水5.11亿立方米,重复利用量2.82亿立方米。
2.4 地质长治市位于长治盆地内,该盆地地表多为松散沉积物所覆盖,盖层最大厚度可达300m,故区内均为隐伏构造。
东部为晋获褶断带中南段,长治断层及其伴生断层;其余均为倾角平缓的褶曲构造。
2.5 抗震防裂强度我市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和山西地震带之间,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五级以上地震。
有十个县市区位于地震烈度七度区,被列为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3.基地选址3.1 选址基本要求根据《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2009)基地选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场址设置应符合长治市城市总体规划及长治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要求,并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认定。
2)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现行标准允许的范围。
3)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4)厂址应选择在生态资源、地面水系、机场、文化遗址、风景区等敏感目标少的区域。
5)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
6)厂址选择应综合考虑基地的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等因素。
7)厂址与市区之间应有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8)厂址应有满足生产、生活的供水水源和污水排放条件。
9)厂址附近应有必须的电力供应。
10)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低、征地费用少、施工方便的场址。
11)厂址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应选在发震断层、滑坡、泥石流、沼泽、流砂及采矿陷落区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