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苗族,中华少数民族之一,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
此次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湘西苗族(凤凰)之行,意在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民居及其文化内涵作深一步的了解。
博物馆是全面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步入博物馆便能感受到整个苗族文化的氛围。
在这里也大致了解了整个苗族及其文化。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据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耕作。
苗族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苗族人民便奋起反抗且讲究战略适时避战。
为了保存实力,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和不计其数的小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这是苗族人民智慧的选择和勇敢的体现,如果没有当时这样的选择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苗族。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
这是聪明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智慧性的创造。
因此这种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就有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民居建筑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苗家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保持着淳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他们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因此,当地居民都是就地取材建造民居,这也是苗族民居的一大特点——以木为材。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
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能满足山地建筑的要求,也能解决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寨的主体建筑为黑瓦房和吊脚楼,在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主要是木制结构的的黑瓦房,而在山坡上则是苗家的建筑一绝——吊脚楼。
整体看上去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些极具苗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给苗族人民的生活平添了无限活力,也充分展示了勤劳勇敢、充满激情的苗族人民形象。
我们说一个事物的出现必定有其原因。
同样,苗家吊脚楼的出现也是有因可寻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苗族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后来苗族人民在多次迁徙中带着祖先们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山地条件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干栏式建筑形式,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吊脚楼。
在苗族博物馆里看到了这样的吊脚楼建筑工序:建造吊脚楼一般要经过筑屋基、备料、发墨、折木方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装房等工序。
筑基是选好地基择日动土挖地基,动土前还要烧香敬酒鱼肉于地下,以求土地神保佑施工过程的安全。
备料也很有讲究,中柱和中梁的选择要用枝叶茂盛树项尖不折断的大杉木树,还要请一个三代同堂家庭且儿女男女都有的中年男子去砍或先砍,砍前同样要烧香敬酒鱼肉于树下。
发墨意味着施工的正式开始。
拆木方凿眼是组装前的一系列准备,这个工作完成后便可在地基上组装。
然后就可以择日立房,一般上梁和立房同日进行,上梁时还要请巫师或木匠说吉利话。
装房是吊脚楼可以居住的最后一道工序,装房涉及到神龛和大门还要分别杀鸡祭祀。
看着这繁杂的建筑工序,我们可能会觉得里面有很多迷信的东西,但是从这里我们也窥见了苗族有趣的建房风俗和苗族民居的传统文化以及淳朴的苗族人民。
此外,其实这些繁杂的工序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苗族人民被驱赶辗转迁徙的历史。
选材的讲究、烧香敬酒鱼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希望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并带有他们美好的愿望。
深入苗寨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是贵州传统民居设计的总体思想。
唯有深入苗寨方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
苗族很早就有了一定的风水知识,西江苗族祖先继承了他们先辈的风水术,选中了西江这块风水宝地定居,直到现在。
西江苗族建筑的风水理念有三:其一,实用理念,居住的地方要便于劳动生产,向阳便于晒东西,留平地便于开田开土,这也是苗族人民勤劳的体现,聚居以防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同样来自于被强势民族驱赶辗转迁徙的历史,近水,要有丰富的水源以保证人畜及生产灌溉用水,在半山建寨,利通风,避洪,远眺,陶冶情操,在避难时还有如此周到细致的考虑,足以体现苗族人民的智慧;其二,风水理念,有这样的形容“背依青山长枫树,前有溪门流对坳。
水口修建风雨桥,阔地铺架通天路。
”其三,寄托理念,把山理解为人丁,把水理解为钱财,人丁生生息息,财源滚滚不断,这是苗族人民理想的居住环境和美好的愿望。
西江这片风水宝地,苗族人民在这方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并简单的生活。
据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徙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得没有铺盖,所以借助火塘烧火御寒。
”因此,过去苗家住宅都设有火塘,而且不分昼夜和季节常年不熄,以象征苗家兴旺不熄。
一家人围绕在火塘边,充满了家的亲切、温暖、安全与幸福。
因此,也培养了苗家人民的这种特殊感情。
不过,现在的苗居住宅已很少能看见设有火塘的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科技的发展,电取代了火,电相比火便宜且安全。
虽然火塘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培养的苗家人那种亲切、热情的情感却从未改变,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亲切、热情与好客。
苗家民居建筑的另一大特点——“美人靠”,绝大多数民居建筑都有这样一个美人靠,苗语叫“嘎息”,美人靠是民间的一种美称,据说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
“美人靠”栏杆的设置也很有讲究,它由几十个向外隆起的弯牙形小木条等距离排列组成。
这里敞亮舒适,可凭高远眺,饱览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
其实这里还是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谈古道今以及儿童读书学习嬉戏玩耍的地方。
还有一种说法,“美人靠”的设置是供青年姑娘瞭望唱歌以展示美丽,以便和看上的对家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总之,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
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
”苗族民居文化内涵之丰富不言而喻,因为苗族建筑艺术积淀了很多苗族文化成分。
苗家人民平时的生产生活劳动、亲朋聚会、宗教活动等等都在这里进行,而无论文化还是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民族文化有多丰富其建筑文化就有多丰富。
文化也是遗产,苗族民居文化是苗族特有的非常珍贵的遗产,所以应该予以保护和继承。
苗族民居有着极其丰富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它与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西江千户苗寨因其独特的地理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也正是因为这种聚居形态使得苗族民居形式和文化得以保存得较完好。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苗族人民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不受外来因素影响。
这也正是与湘西苗族最大的不同之处。
湘西苗族(凤凰古镇)并不是一个纯苗族聚居的形态,这里还有土家族、汉族等其他民族。
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苗族特有的民居形式和民居文化就会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逐渐消失,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继承。
此外,湘西(凤凰古镇)的旅游开发也比西江要快得多,这也导致了凤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破坏相比西江要严重的多。
因此,无论从建筑形式还是文化内涵来说湘西(凤凰古镇)的苗族味越来越淡。
民族聚居形态影响着民居建筑形式与民居文化。
再来看看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是纯苗族聚居地,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始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与文化。
然而,商业行为和旅游开发的发展,都将对西江千户苗寨的民居文化构成威胁,这也是我们的担心所在。
因此,如何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做好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想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而且要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保护较好的西江千户苗寨其实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由于商业行为,有些建筑的局部装饰选材已不再是传统的,这一小小的变化大大影响了整体的建筑风格,出现了不协调现象。
据当地居民介绍,为了使所有民居建筑保持统一的风格,政府部门对新建的民居给予了干预。
那么对这些相对来说细节方面的东西政府部门是不是也应该给予一点点的干预。
或许有些人不能理解,认为创新是自己的自由,其实不然,对待这些文化遗产,首先我们考虑的是原汁原味地保护与继承,不要急于改变其形态与技艺,只有当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后再去考虑创新才不会变味。
此外,对于我们苗族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来说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知道文化遗产是不可重复的,一去不复返。
拥有时不去珍惜,失去后才追悔已毫无意义。
苗族民居是苗族人民情感意志的寄托,其中凝聚了苗族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生活美学情感和文化意识。
苗族建筑是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不管是表面还是内在都能反映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苗族民居文化依赖于苗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和自然土壤,同时苗族民居文化也反映了苗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我们不能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而让苗族传统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和继承苗族传统民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