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宝石

各种宝石

1、绿柱石⑴六方晶系;⑵H:7.25-7.75;⑶不完全底面解理,贝壳状;⑷SG:2.68-2.90;⑸RI:1.56-1.59(红色1.58-1.60);⑹双射率:0.005-0.009(红色0.008-0.009);U-;⑺玻璃光泽;⑻颜色多;⑼特殊光性:猫眼、星光;⑽多数祖母绿琢型;⑾发光性:一般无紫外荧光,粉色绿柱石可呈弱粉或紫色荧光;⑿吸收光谱:吸收光谱不典型,海蓝宝石在蓝区456nm处显示模糊弱带,紫区427nm处显示较强的宽带,偶尔在537nm处显示一吸收带。

⒀绿柱石主要产在伟晶岩和云英岩中,主要的商业产地有巴西、俄罗斯、马达加斯加、美国、印度和非洲等地。

2、碧玺⑴颜色丰富;⑵三方晶系;⑶光泽:玻璃光泽;⑷多色性:明显,褐色及绿色肉眼可见;⑸特殊光学效应:猫眼效应,管状包体产生;⑹RI:1.624-1.644。

U-。

DR:0.020,有时可达0.040,易看见重影;⑺相对密度:3.06;⑻内含物:不规则线状、扁平状流体包体,管状包体。

伟晶岩及气成热液成因,常与水晶、绿柱石、托帕石等共生。

3、珍珠⑴结构:同心环状珍珠层;⑵表面纹理:叠瓦状结构、等高线状纹理;⑶珍珠光泽;⑷颜色;⑸形状:圆形、椭圆形、梨形及各种不规则形态;⑹H:3.1-4.5;⑺SG:2.6-2.8; ⑻RI:1.53-1.68;⑼发光性:黑珍珠LW下显暗红色荧光。

⑽化学性质:珍珠易溶于各种酸、丙酮及苯等有机溶剂,也不耐碱;4、刚玉⑴三方晶系;⑵各种颜色;⑶多色性:红色/橙红色;⑷RI: 1.760-1.78;⑸H:9;⑹SG:3.95-4.05;⑺光性: U-;⑻滤色镜: 鲜艳的水红色,泰国红宝石暗红色;⑼红色荧光,LW>SW: 长波紫外线LW下可呈弱至强红色荧光,SW下呈弱至中等紫外荧光强度。

(大多数蓝宝无荧光)⑽11、吸收光谱:698、694、659nm吸收线,620~540nm 的吸收带,476、475、468nm 的细吸收线及450nm后的全吸收;⑾解理和裂理:无解理,裂理发育5、尖晶石⑴等轴晶系;⑵晶体形态:常见八面体;⑶光泽:玻璃光泽;⑷色散:0.020(中等);⑸特殊光学效应:少见星光(四射);⑹二色性:紫蓝色/紫红色(斯里兰卡);⑺RI:1.718(+0.017,-0.008),单折射⑻SG:3.60 ;⑼H:8;⑽解理:无;⑾光性:均质体;⑿多色性:无;⒀发光性:体色为主,短波弱于长波;⒁内含物:八面体尖晶石或磁铁矿,可呈面状或漩涡状排列。

张力裂隙中指纹状包体,二相包体6、紫晶⑴三方晶系;⑵H:7;⑶SG:2.65;⑷贝壳状断口;⑸透明;⑹RI:1.544—1.553;⑺DR:0.009.U+,螺旋状黑十字干涉图;⑻猫眼或星光效应;⑼多色性:紫红/紫色;⑽两相包体,愈合裂隙,(紫晶有独特的纤铁矿包体,和红色的纤铁矿细小的晶体中形成放射状、朵状的集合体)7、翡翠⑴折射率:1.66(点测法);⑵油脂光泽-玻璃光泽;⑶H:6.5-7;⑷SG:3.28-3.40,平均3.32;⑸紫外荧光:无; ⑹吸收光谱:白色-浅绿色翡翠常见437nm吸收窄带, 绿色翡翠具有Cr3+的吸收光谱;⑺颜色特征:色调:各种色调的绿色、墨绿色、浅紫色、白色、褐黄-褐红色。

颜色分布:不规则条带状、浸染状和均匀状;8、金绿宝石⑴颜色:黄色至黄绿色,灰绿色,褐-黄褐色。

猫眼:黄-黄绿色,灰绿色;褐色,褐黄色。

变石:在日光下:黄色,褐色,或蓝绿色,在白炽灯光下:橙色或褐红-紫红色。

变石猫眼:蓝绿色和紫褐色;⑵RI:1.746~1.755,DR:0.008~0.010;⑶解理:不完全解理,贝壳状断口;⑷H:8~8.5;⑸SG:3.72;⑹多色性:金绿宝石:三色性,呈弱至中等的黄,绿和褐色。

浅绿黄色金绿宝石多色性较弱,而褐色金绿宝石多色性略强。

猫眼弱,呈现黄/黄绿/橙色。

变石:很强,绿色/橙黄色/紫红色。

⑺猫眼效应、变色效应以及既有猫眼效应又有变色效应的变石猫眼;⑻在LW下无荧光;SW下黄色和绿黄色为无至黄绿色荧光。

猫眼:无。

变石:在LW下发无—中等强度的紫红色荧光。

变石猫眼:在LW 下为弱至中的红色荧光;⑼金绿宝石:指纹状包体,平直的充液空穴和长管、丝状物包体、片状、粒状包体。

猫眼:平行排列的丝状金红石包体或管状包体。

变石:指纹状包体及丝状物。

9、锆石⑴四方晶系;⑵颜色;⑶强玻璃-亚金刚;⑷RI>1.80;⑸色散:0.039,较明显的火彩;⑹性脆:“纸蚀”现象,刻面棱较易磨损;⑺多色性:蓝色:强—蓝/无色,其它颜色:弱;⑻SG:3.90~4.73(变化大);⑼荧光:无—强,变化大,与体色相近。

⑽光谱:红区653.5强吸收线(诊断线),同时还有多条吸收线(多达40条)。

绿色:可达40条。

蓝色、无色:可只有653.5nm;⑽内含物:愈合裂隙:有时呈指纹状,固态包体:磁铁矿、黄铁矿、磷灰石等。

10、软玉⑴单斜晶系;⑵不平坦、锯齿状;⑶H:6.5;⑷RI:1.62(点);⑸SG:2.8~3.1,一般为2.85;⑹非均质集合体,全亮;⑺玻璃—油脂光泽;⑻包裹体:不透明的金属矿物,如磁铁矿;⑼半透明—不透明;⑽吸收光谱:不典型,含铁的绿色品种在蓝区和蓝绿区有吸收带;⑾发光性:惰性。

11、橄榄石⑴斜方晶系;⑵颜色;⑶玻璃光泽;⑷折射率:1.654—1.690;⑸双折射率:0.036;⑹色散:0.020;⑺多色性:弱。

绿/浅黄绿色;⑻发光性:无;⑼吸收光谱:颜色由铁(自色的)致色,宝石一般显典型铁的吸收光谱,在蓝光区有三条主要吸收带(493nm、473nm、453);⑽内含物:常含铬铁矿、铬尖晶石,扁平状应力纹环绕、气液包体。

12、多晶石英⑴晶质集合体,常呈纤维状结构。

⑵光泽:抛光面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⑶透明度:微透明-半透明;⑷光性:集合消光,正交偏光镜下全亮;⑸RI:1.53-1.54;⑹SG: 2.60-2.65;⑺H:6.5-7,性脆。

⑻特殊光学效应:猫眼效应.13、琥珀结晶状态:非晶质体;⑵颜色:浅黄、黄至深褐色、橙色、红、白色。

蓝色、浅绿色少见;⑶树脂光泽;⑷RI:1.540;⑸H: 2~2.5;⑹SG:1.08;⑺紫外荧光:弱至强,黄绿色至橙黄、白色、蓝白或蓝色’⑻动物包裹体、植物包裹体、气液包裹体、漩涡纹、裂纹和其它杂质;⑼特殊性质:热针融化,摩擦产生芳香味,性脆可切性差。

14、月光石⑴单斜晶系;⑵透明—不透明;抛光面呈玻璃光泽;断口呈玻璃至珍珠光泽或油脂光泽;⑶RI:钾长石1.518~1.533,双折射率为0.005~0.007。

斜长石1.529~1.588,双折射率为0.007~0.013;⑷多色性:不明显;⑸H:6—6.5;⑹SG:2.55—2.75;⑺发光性:紫外荧光灯下呈无至弱的白色,紫色,红色,黄色,粉红色,黄绿色,橙红色等颜色的荧光15、绿松石⑴三斜晶系,块状、结核状、脉状和皮壳状隐晶质集合体;⑵H:5.5—6,结构疏松者低;⑶SG:2.4—2.9;⑷RI:1.62;B+⑸发光性:LW淡黄绿—蓝色荧光;SW不明显;⑹吸收:紫区430、420nm处吸收线;⑺不透明;⑻蜡状—油脂光泽;⑼颜色:天蓝、淡黄、灰蓝、蓝绿、绿、灰绿。

16、托帕石⑴无色、蓝色、粉红、黄色;⑵内部干净;⑶斜方晶系;⑷一组完全解理;⑸多色性:弱-明显;⑹RI:1.619-1.627,粉色和黄色稍高;⑺DR:0.008,B+,假一轴晶;⑻相SG:3.53;⑼发光性:无色、蓝色:无荧光,浅褐色、粉红:橙-黄色荧光。

⑽内含物:气液两相包体。

云母、钠长石(板状)、电气石、磷灰石、赤铁矿等。

17、镁铝榴石⑴颜色:常为浅黄红、深红、紫红和红色,因铁和铬致色,成分纯净时为无色;⑵吸收光谱:当由Cr致色时,显铬谱:红区680nm有一弱吸收线。

黄绿区590nm至500nm特征宽吸收带,蓝区475nm以后吸收;⑶内含物:内部较纯净,有时可见浑圆状的磷灰石,细小的片状钛铁矿和其它针状内含物,有时可见由石英组成的圆形雪块状小晶体;⑷变色效应,灯光下红色,日光下紫色;⑸产于各种超基性岩。

⑹RI:1.74-1.76;⑺SG:3.7-3.8;⑻H:7.25;⑼色散:0.02218、铁铝榴石(贵榴石)。

⑴颜色:褐、褐红、紫红、深紫红、紫、深红色;⑵吸收光谱:黄绿区有三条强吸收窄带,分别为576nm、527nm和505nm被形象地称为“铁铝窗”,另外,橙区617nm和紫区425nm有弱吸收;⑶内含物晶体包体,针状金红石呈短纤维状,相互以110°和70°相交;锆石晶体常见“锆石晕”;⑷产于片麻岩云母岩和接触变质岩中、砂矿; ⑹RI:1.76-1.81;⑺SG:3.8-4.2;⑻H:7. 5;⑼色散:0.02419、锰铝榴石⑴颜色:黄色至橙红,其中橙红色最漂亮,价值较高。

成分纯时为黄色至淡橙黄色,含铁时为褐红色色调。

⑵内含物:面沙状的愈合裂隙。

愈合面上由细长暗色的气液二相包体组成指纹状图案,有时也描述“花边状”;⑶产地有斯里兰卡、巴西、马达加斯加、加拿大、坦桑尼亚等。

⑹RI:1..80-1.82;⑺SG:4.16;⑻H:7;⑼色散:0.02720、欧泊⑴非晶质;⑵RI:1.35-1.45,单折射;⑶SG:2.60;⑷H:5.5-6.0;⑸光性:均质体,但有异常消光;⑹发光性: 常有较强的白色紫外荧光, 甚至有磷光;⑺变彩效应21、铁钙铝榴石(桂榴石)⑴暗红、褐黄至褐红色,内含大量的晶体包体,似粒状外观,也描述为糖浆状构造;⑵RI:1.74-1.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