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科技大学液压传动 叶片泵分解

华中科技大学液压传动 叶片泵分解

3-3 叶片泵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及结构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及结构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及结构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及结构
结构组成
定子 其内环由两段 大半径R 圆弧、两段 小半径 r 圆弧和四段 过渡曲线组成
转子 铣有Z个叶片槽, 且与定子同心,宽度 为B
叶片 在叶片槽内能 自由滑动
左、右配流盘 开有 对称布置的吸、压油 窗口
V =B(R - r)[(R r) Z ] cos
R、r-定子长、短半径,B-定子宽度,
单作用叶片泵:
V =2BeR
-叶片厚度, -叶片倾角
B、R 定子宽度和内半径,
e-定子与转子偏心距
三、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1、叶片底部通压力保证叶片与定子内表面的良好接触 原理:将压力油引入所有叶片底部,使叶片与定子可靠
三、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4、叶片数:径向力平衡,取偶数 5、叶片的厚度:太薄:强度、刚度差
太厚:排量减小,接触应力大
t=1.8-2.2mm
三、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6、叶片的倾角:合理兼顾吸油和压油区的压力角的变化
前倾角θ:以叶片顶端为基点,叶片沿旋转方向转动一个角度 压力角α:接触点法线方向与叶片的夹角
减小作用在叶片 底部的液体压力
减小叶片底部的液压作用面积
减小叶片底部的液压作用面积
使叶片顶部和底部的液压力平衡
五、单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定子为圆环, 与转子轴心 有偏心距e 只有1个吸油 窗口和1个压 油窗口
单作用叶片泵与双作用叶片泵的区别
单作用: 1、单数叶片(使流量均匀) 2、 定子、转子和轴受不平衡径向力 3、轴向间隙大,容积效率低 4、叶片底部的通油槽采取高压区通高压、低压区通低压,以
传动轴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及结构
二、叶片泵概述
1、叶片泵的特点:
优点: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
流量均匀(噪声小)
缺点:吸入特性差,对污染比较敏感、制造工艺要求高
2、叶片泵的分类:
双作用叶片泵(定量泵):作用在转子上的径向液压力是平 衡的,也叫平衡式叶片泵
Hale Waihona Puke 单作用叶片泵(可做变量泵)
3、叶片泵的排量公式 双作用叶片泵:
配流窗口沿x和y轴非对称布置 定子上的液压力的水平分力与弹簧力平衡
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配流窗口沿x和y轴对称 布置 外部液压力与弹簧力平衡
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使叶片底部和顶部的受力平衡,叶片靠离心力甩出。 5、叶片常后倾(压力角较小) 双作用: 1、双数叶片(使流量均匀) 2、 定子、转子和轴受平衡径向力 3、叶片底部的通油槽均通以压力油(定子曲线矢径的变化率
较大,在吸油区外伸的加速度较大,叶片的离心力不足以 克服惯性力和摩擦力) 4、叶片常前倾(叶片在吸油区和压油区的压力角变化较大)
地接触。 存在的问题:叶片经过吸油区时叶片底部没有液压力, 附加的叶片底部的液压力会加剧叶片的磨损
三、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2、避免困油现象,减少液压冲击和噪声 1)存在困油现象 2)高低压突然切换产生压力冲击和气蚀 通过开卸荷槽来解决
三、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3、定子曲线
阿基米德螺线、等加速等减速曲线、正弦 加速度曲线、高次曲线
若考虑叶片与定子的摩擦力
四、高压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高压化存在的两个问题: ➢ 端面间隙的泄漏
泄漏的主要途径: 配流盘与转子、叶片端面的轴向间隙(最主要) 叶片与叶片槽的侧面间隙 叶片与定子接触处间隙 ➢ 定子和叶片顶部的磨损
端面间隙的自动补偿
减轻定子和叶片顶部的磨损
➢减小作用在叶片底部的液体压力 ➢减小叶片底部的液压作用面积 ➢使叶片顶部和底部的液压力平衡
阿基米德螺线:叶片径 向速度不变,不会引起 流量脉动,但在螺线与 园弧连接处有硬冲击 (径向速度突变)
等加速等减速曲线:没 有硬冲击但有软冲击 (加速度突变)
正弦加速度曲线:不存 在硬冲和软冲,但为保 证叶片不脱空,R/r值较 小,限制其应用。
高次曲线:能够充分满 足叶片泵对定子曲线径 向速度、加速度和加速 度变化率等的要求,有 利于控制叶片的振动和 噪声
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 调节压力调节螺钉的预 压縮量,即改变特性曲 线中拐点B 的压力大小 pB,曲线 BC 沿水平 方向平移。
• 调节定子右边的最大流 量调节螺钉,可以改变 定子的最大偏心距 emax,即改变泵的最 大流量,曲线 AB上下 移动。
• 更换不同刚度的弹簧, 即改变了BC 的斜率, 泵的最高压力pc也就 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