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文综组张建娥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制作课件。
学生:调查当地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预习新课。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文化传统。
师什么是文化?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兵马俑”“荷兰风车”师以上材料是不是文化现象?生是。
师从以上两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没有地域差异呢?如果有,这种地区文化的差异现象称为什么?生有。
称为地域文化。
师(精讲)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师(承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人口的发展会有什课件展示:材料一:爱尔兰人口约374.4万,是欧盟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国际之一,首都维都柏林。
早在1926年,爱尔兰妇女的平均婚龄便高达29.1岁,超过了当代提倡晚婚的其他所有国家。
根据1951年的人口普查,50岁女性从未结过婚的占同龄女性的26%,在爱尔兰,由于女性晚婚而少数的孩子,在数量上超过因避孕而少生的孩子。
材料二:约85%以上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
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30年内人口将增至1.7亿左右,比现在翻一番。
师通过以上材料可看出,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很大。
师(提出问题)有哪些文化差异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很大?分别是如何影响的?生阅读以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发言。
课件展示:2.宗教对人口发展有何影响?生阅读教材及活动后回答:问题1:婚俗影响出生率,初婚年龄大小、婚姻是否稳定影响人口的发展。
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导致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如南亚、非洲的许多国家属于此种类型;而在发达国家,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家庭观念的影响,许多年轻人选择了晚婚乃至不婚、不育,加上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些现象都会降低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发展缓慢,如英国、德国、北欧许多国家属于此种类型。
问题2: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
一般而言,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采取了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区域的文化对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使人口快速增加,也可能使人口不断下降。
(承转)以上我们学习了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产生的作用,中国文化也同样生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并回答: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师请大家讨论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积极发言。
师(精讲)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使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师(承转)具体来说,我国传统人口文化中被逐渐革除的陋习和发扬光大的文化有哪些?分别有何积极意义?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教材,并回答。
课件展示:表格:生物学研究表明,婚姻范围小,夫妻双方有可能有着比较近的血缘关系,共同的基因缺陷使得子女患“家族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而婚姻范围的扩大可以相互弥补彼此的基因缺陷,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任何地域都会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人口通婚,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提高文化素质。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地域文化,分析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地域文化。
反过来,这种文化的形成又对人口的发展产生了持续的作用。
人口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了解作为人口文化重要内容的人口生育文化,对逐渐革除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陈旧观念、风俗、习惯、制度和不道德行为,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优良的文化,推行计划生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外活动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课后反思课前师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学生搜集当地相关资料和预习新课,教师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制作课件,还有课堂上师生的密切配合,使本节课顺利、圆满、高效的完成。
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认真钻研教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具有地理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
《地域文化与人口》说课稿(马额中学张建娥)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讲的这节课是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对人口》下来我将这节课向大家做以介绍:教学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重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坚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外国文化与人口;二是中国文化与文化课标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活动建议是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迁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教材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入和拓展。
教材一开始就给出了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基础。
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内文化的形成,形成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分析:“外国文化与人口”教材主要从婚俗和宗教两个方面分析了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人口”教材主要就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生基本情况: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案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将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节课中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来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维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制作课件。
学生:调查当地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预习新课。
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列表分析、比较、讨论获得知识从而提高会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ppt)课时安排1课时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密切配合下,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实现了人人参与体现了奥运精神“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时间上出现了后紧的状况。
由于我对新课标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与鼓励,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