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农作学重要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与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质。
一般可分为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和土壤微生物。
2.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3.矿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4.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6.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Ac 溶液)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7.交换酸:中性盐溶液如K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均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显示出的酸度。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
9.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10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风干土的质量。
以g/cm3表示。
11 土壤孔隙度: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土壤养分:主要依靠土壤提供给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其一般分为两种形态即速效态养分和迟效型养分。
13.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4.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5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
有时称致死水量。
16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17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8.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人工灌水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和地下水的上升。
19.土壤中主要水分的类型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其中重力水可分为两类即自由重力水和支持重力水。
20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21导热性:土壤具有对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22土壤热扩散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23所谓土水势,就是指土壤水的势能与纯自由水的能量之差。
24在饱和状态下,土壤水份所承受的压力与参照水面的差值,称为压力势。
25由于土壤溶质对土壤水的作用而引起的水分势值的降低,称为溶质势。
26土壤水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因重力影响而产生的势能也不同,有此而产生的水势称为重力势。
2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就是以土壤含水量为横坐标,以土壤水吸力为纵坐标绘制的相关曲线28土壤水分入渗是指在给土壤供水期间,液态水自地表进入土壤的过程。
29盐碱土是各种盐化土和盐土以及碱化土和碱土的总称。
我国盐碱土具有的特征是分布广、面积大和类型多。
30.作物体内的水分,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
31.作物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32.根系吸水有两种动力就是根压和蒸腾拉力。
33.根据干旱发生的原因,可将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此外,由于生理原因致使作物不能吸收土壤水分而出现的干旱叫生理干旱。
34.农田小气候一般主要指地面以上2m内的空气层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的状况,以及土壤表层的水、热状况。
35.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缺水最敏感,即缺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时期。
36.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37.离子交换作用:指土壤胶体表面吸收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
38.土壤胶体上吸收性H+和Al+是土壤酸性的根源。
39.土壤水分蒸发量为作物蒸腾和株间蒸发所消耗水量之和。
40.土壤的土粒容重常以2.65做代表。
41.阳离子交换量与盐基饱和度是土壤保肥、供肥、稳肥的两个重要指标。
42.土壤酸度按其存在的方式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两类。
其中潜性酸度又分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土壤中的潜性酸度比活性酸度大得多,因此改良土壤是必须以潜性酸度为依据。
43.标志土壤热学性质的土壤热特性指标主要有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和土壤导温率等。
44.田间持水量作为旱作物的灌溉上限,毛管断裂含水量作为灌水下限。
45.作物需水量在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中,通常是指作物蒸发蒸腾量,包括作物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部分。
2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者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3.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4次生矿物: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土壤矿物,如粘土矿物。
5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
6土壤胶体可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无机有机复合胶体三中类型7上升毛管水:在地形低洼地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可借毛管作用而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上层的毛管空隙中。
这种由地下水沿毛管上升的水分叫上升毛管水。
8悬着毛管水:在地形部位较高,地下水位较低的旱地,降雨或灌水后借毛管力而保持在生层土壤中的水分叫悬着毛管水。
9生理需水:是指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水分。
10生态需水:是指用于改善作物环境条件所需的水分。
11凋萎系数:又称有效水分的下限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2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13土壤导热率:土壤吸收热量以后,除升高温度外,同时还能将热量传给临近的土层,这种传导热量的性质称为土壤导热性。
14土壤导温率:导温性的大小用导温率表示,通常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距离的土壤温度相差1度时单位时间内传导的热量所产生的温度变化值。
15作物抗盐能力可分为:排盐,积盐,拒盐等三种。
16土壤水势一般由基质势,重力势,压力势,溶质势等构成17农田的耗水途径可以包括作物蒸腾、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地表流失和杂草消耗等18.影响根系吸水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土壤因素,包括土水势、土壤通气状况和土壤温度等。
二.简答1水层的作用(1).在水层下,造成土壤还原状态,有机物分解慢,积累多,氮素呈铵态氮存在,磷、钾、硅等也易于释放,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2).水层对稻田的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通过水层深浅及落干可以直接起到促进或控制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4).水层的存在,有利于发挥许多除草剂的除草效果;(5).盐碱地种稻通过水层灌溉,可以起到压盐排碱的作用。
2.节水灌溉的技术措施很多,按其性质不同分为以下三类:(1)减少输水损失的措施,这一环节的节水措施主要包括渠系配套和渠道衬砌防渗措施。
(2)节水型灌水方法,节水型灌水方法主要有:喷灌,微灌,渗灌和改进的地面灌溉等技术。
(3)提高节水灌溉管理技术3.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①作物种类;②作物生长发育阶段;③地区自然气象条件;④农业技术措施,灌排措施;4.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1).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一个主要动力;(2).蒸腾作用促进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和运输;(3)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体和叶片的温度;(4)蒸腾作用的正常进行,气孔开放,有利于光合作用中CO2固定。
5.气孔的形态结构和特点: ①气孔数目多,分布广。
②气孔的面积小,蒸腾速率遵循小孔律。
③保卫细胞的体积小,膨压变化迅速。
保卫细胞与周围细胞联系紧密,便于物质及水分的交流。
6化学农药污染危害(1)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虫益鸟也有杀伤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长期使用同类型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防治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和成本。
(3)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中,产生了农药污染环境问题。
(4)农药被农作物吸收、进入动物体内,经过生物富集浓缩,使其毒性更大,这就不仅使得害虫的天敌更易受到毒害作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的健康。
7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综合防治首先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三废、污水灌溉、农药),对污染土壤可采取措施改良和利用:①改革耕作制度。
根据不同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效应的特点,有选择地种植作物,有利于降低土壤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
②合理利用污染土地。
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
③施用石灰、磷酸盐、氧化铁等化学改良剂,可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
采用稀酸和氯化铁处理土壤可加速排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④客土或深埋等工程措施,是快速和较彻底地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但工程量较大8红壤低产原因(1)质地粘重,保水、保肥力强,但耕性较差;(2)酸性强pH4.5~5.5;(3)土壤养分一般不高,缺乏有机质和养分元素,速效磷缺乏。
(4)易受干旱9盐碱土改良途径:(1)因地制宜地采取井、沟、渠相结合的灌排水利措施排水洗盐;(2)放淤改良、平地翻松、化学改良;(3)综合治理,培肥改良,提高土壤肥力。
(4)抗盐锻练,使植株逐步适应,如稀盐浸种,苗期处理。
(5)选育抗盐品种;(6)改良利用结合,抗盐碱栽培,如种稻改良。
10盐碱过多的危害1)盐土中含有过多可溶性盐类,增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引起植物生理干旱;(2)某些盐类离子,直接毒害植物根系,造成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比例失调;(3)使植物生理代谢紊乱,质膜透性增大,蛋白质水解加快,氨基酸与氨积累,光合与呼吸变化。
(4)碱土中土壤胶体含有大量交换性钠,增加土壤碱度和恶化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湿时膨胀泥泞、干时收缩坚硬,通透性、可耕性极差。
盐碱土改良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井、沟、渠相结合的灌排水利措施,同时结合各种农业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排除过多盐碱和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