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心理定势1.实验目的验证问题解决的心理定势效应2.实验材料与仪器印制清晰的陆钦斯(Luchins ,1942)量水问题的题单,见表1-1。
3.实验程序在题单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仔细阅读题单。
这张表的第2列是给予的水罐A、B、C,它们的大小见这列的数据。
用这三个水罐量出该表第三列所要求的水量。
表的第一列是解题的顺序。
按此顺序把计算过程写在表的第四列的相应地方。
做得愈快愈好。
4.实验结论根据收回的题单,计算出结果。
5.实验结论在问题解决的定势效应中包含着知觉定势和反应定势,在计算表中的9个算式时,前7个都是B-2A-C,因为定势效应,使我们产生了定性思维,自然而然的认为8和9两题的计算式子与前7题相同。
但是,8和9 两题其实直接有A-C和A+C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水量。
因为在解决前几个问题时产生了定势效应,导致大家在往后的问题中忽视了其他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定势会使人按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但也妨碍创造性的发挥。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Α.Α.包达列夫研究定势在对人知觉中的作用,他向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
在出示,向第1组被试说,将出示的照片上的人是个怙恶不悛的罪犯。
向第2组被试说,他是个大科学家。
然后让两组被试用文字描绘照片上人的相貌和特点。
第1组被试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他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等等。
第2组被试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认识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
实验二他人信息对判断的影响1.实验目的在某种程度上采用定量的方式,检查在个人就同一对象进行难度较大的判断之际,其他人的判断一旦作为信息以匿名形式提供进来将对诸个人的判断产生什么影响。
2.实验材料以45人为一大组,组成2个小组,大组的人数和性别组成比例基本相等。
在透明的玻璃瓶中装入相当数量的豆类。
按一个小组的人数准备好单人桌和椅子。
第一次和第二次判断值的记录纸各一份为一套以及笔记用品。
秒表1个。
3.实验过程让第一组进入实验室坐定,各桌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使相邻二人相互看不见桌上笔记的内容。
(1)实验者给予以下指示:“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准确判断事物数量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根据车流量判断公路的拥护状况、对集会的参加人数作出推测以及根据顾客人数来决定商品的进货量,等。
今天我们想使用装入大豆的瓶子来测验大家的这种能力,请各位给予合作。
首先,请大家用5秒钟时间仔细观察这个瓶子,然后尽可能正确地对瓶子中的大豆数量作出判断。
不要与周围的人作任何商量,安静地决定自己的判断值。
”(2)实验者将装有大豆的瓶子向实验对象呈现5秒钟,然后收回,接着,要求实验对象将各自的判断值记在桌上第一次判断值的记录用纸上,交给实验者。
(3)在将全体实验对象填写完毕的记录纸回收以后,实验者指示实验对象:“不要说话,安静地等待片刻”,在此期间算出判断值的算术平均值,接着向全体对象口头传达每个人的判断值和全体的平均值,进而给予以下指示:“以上是各位的第一次判断值与平均值,请以此为参考重新考虑一遍,做出第二次判断。
请大家再看一遍刚才的瓶子,时间同样为5秒种。
”。
(4)实验者再次将装有大豆的瓶子呈现5秒种,收回后请实验对象填写第二次判断值的记录用纸并交上来。
(5)对第二小组(控制组),用与上述(1)、(2)相同的方法让其填写第一次判断值并回收记录纸。
第一次判断终了至第二次判断开始,让实验对象不要说话,安静地等待片刻,等待时间与前一个小组相同。
省略上述程序(3),用程序(4)的方法要求实验对象作第二次判断,然后结束实验。
4.实验结果将从二组的各实验对象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判断值按照下表进行整理,求出各列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及最大值。
5.实验结论两组在第一次判断后有得到数值平均值(实验组)和没有得到数值平均值(控制组)对第二次数值的判断有明显差别,实验组在得知平均值后会受到他人信息判断的影响继而改变自己的猜值。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第一小组受他人信息影响的幅度小于第二小组。
在瓶子中大豆极多或极少的情况下,判断变化的差距将减少,因为在极多或极少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比较明显的判断出大豆的大致个数,这对相互之间产生的信息影响程度较小。
实验三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1.实验目的思维的灵活性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操作速度和对外界刺激的速度及正确性;思维的独立性则代表了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抵御外界与思维内容相近的刺激的干扰以及某些暗示的影响,独立而有效地进行思维的特点。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被试在思维灵活性与思维独立性这两方面的思维品质以及其思维能力。
2.实验材料思维品质测验用表、思维品质练习用表、思维能力测验用表、秒表。
4.实验过程先请一位同伴帮忙做练习,被试打开思维品质练习用表,自左至右依次将每个字的颜色念出来,(不要念字)。
要求念得又快又准确。
万一念错了也不要纠正,可继续念下一个字的颜色。
同伴根据练习答案,核对被试所念的颜色是否正确。
遇到念错的地方,就在那里做一个记号,同时,要由同伴控制时间,在发出开始的命令后,应记下开始时间;当被试念完时,再记下结束时间,最后计算出被试在实验中所花费的时间。
做完练习,完全明白怎么做之后,再打开思维品质测验用表,在同伴的帮助下进行正式测验。
做完思维品质测验之后,再进行思维能力测验,打开思维能力测验用表,在二十分钟内完成全部测题。
5.实验结论通过获得练习与实验所要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四冲突方式分等评定1.实验目的1、找出对付组织或群体冲突的方法;2、讨论什么样的解决冲突的方法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3、提供群体决策的经验。
2.实验方法群体的规模:群体的数目不限,每一群体,5人至7人。
时间:90分钟~100分钟。
材料:1.给每人发一张冲突方式工作记录单,给每组发一份;2.给每人发一支铅笔和笔记簿。
场所:大房间,为每组配备桌椅。
3. 实验过程1. 讲解者介绍经验。
在群体中,冲突是难免的。
但冲突处理得好,可转化为建设性力量。
2. 讲解者给成员发冲突方式工作记录单,要求他们于15分钟内填好。
3. 把成员分成小组,每组5人至7人;指定一个成员为观察员。
向观察员宣讲权力与冲突问题。
(参看”权力与冲突”等)4. 给每组发一份冲突方式单子,各组填好单子,告诉各组成员不要用息事宁人的方法,如利用多数人的力量(投票),少数人的力量(以压力为基础的说明)或折衷的方法(为了平息争端而让步)。
讲解者鼓励他们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有些不同意见可看作是建设性的。
小组根据逻辑和相互理解作出决定。
要求人们以45分钟时间填好工作记录单。
5. 每组的观察员向该组汇报该组如何进行分等工作和处理分歧意见;说明具体的附带问题,提出有关的反馈。
6. 观察员汇报完毕,各组集中起来,将每组的决定写在纸上并张贴出去。
如果各组的决定差别很大(同一问题,有的划为“1”,有的划为“5”)。
讲解者可要求每组解释所作回答的理由。
7. 讲解者讲述处理组织冲突的五种方式。
他给每一方式举例说明。
组员们按他们取得的经验讨论这些冲突方式。
然后按方式找出处理冲突的方法。
每一案例的冲突都已列在冲突方式工作记录单上(他们通常都能正确地找出答案)。
8.讲解者和小组一道进行活动,考虑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考虑如何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情况。
他把要点写在纸上。
讲解者,如有必要,可将规定的时间缩短为30分钟。
冲突方式工作记录单上所说的情况可以重新写出,以反映有关参与者(组员)或群体的利益与需要(这些人中有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机关干部、教育工作者等)。
冲突方式工作记录单4.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为小组成员对案例冲突方法的选择以及讨论后的综合选择:经过小组成员讨论提出以下几种生活中解决冲突的方法(1)协商:当发生冲突时,由双方派出代表通过协商的办法解决。
(2)妥协:当协商不能解决问题时,寻找仲裁人,仲裁人采取妥协的办法,让每一方都得到部分满足。
作为领导者,首先根据公平的原则,迅速找到双方的共同点,然后找出他们之间最大的可容点和心理接受点,从而使双方都退让一步,达成彼此可以暂时接受的协议。
(3)第三者仲裁:是由权威人士仲裁,靠法规来解决,或者由冲突双方的共同上级来裁决,要求双方按“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执行裁决。
(4)推延:冲突的双方都不寻求解决的办法,拖延时间,任其发展,以期待环境的变化来解决分歧。
(5)不予理睬:这是“推延”办法的变种,这种不予理睬的办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使冲突加剧。
(6)和平共处:冲突各方采取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方式,避免把意见分歧公开化。
这样做,虽不能消除分歧,但可以避免冲突的激化。
领导者对于一些无原则的纠纷,可劝导双方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7)压制冲突:建立一定法规,或以上级命令,压制冲突,它虽可收效于一时,但并没有消除冲突的根源。
(8)转移目标:引进一个外部竞争者,使冲突双方的注意力转向外部的竞争者。
(9)教育:如通过讨论冲突的得失,开诚布公地与双方加以沟通和讨论,使双方了解冲突所带来的后果,帮助他们改变思想和行为。
(10)重组组织:组织内冲突严重而又长期解决不了,干脆解散,加以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