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

毕业论文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

毕业论文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知识产权运营是在当代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随着知识产权作为企业资源重要性的提升而提出并适用的 企业经营的新课题。

知识产权运营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是知识产权运营的基础和保障,知识产权运营则是知识 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最终目的。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也是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基本形式,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是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

基于 知识产权运营的重要性,《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建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全面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工作,推进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 不断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加强已有专利技术的实施、转化、转让工作,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

要深入研究知识产权制度,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规 则,把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一般原理出发,着重对企业知识产权许可,企业知识产权转让,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资入股、证券化、信托等为表现形式的资本运营等进行深入探讨。

一、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概述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反映了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资产与实现企业价值的内在关联性。

国外有学者提出了“潜藏价值”概念,论证了企业可以从知识产权资产中获取价 值以及知识产权资产与企业增值的关系。

不过,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的实现却离不开有效的运营。

“现代企业运营已由原先的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外延到与 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管理范畴,囊括从运营战略制定、运营系统设计、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企业运营毕业论文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对象也由传统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物质要素向知识、服务等非物质要素转变,使得知识及知识产权资源经营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的战略方针是“激励创新、有效运用、科学管理、依法保护”。

其中,依法保护是手段,科学管理是基础,激励创新是源泉,而有效运用则是最重要的归属和目的。

正如知识产权法专家陶鑫良教授指出:上述方针的灵魂是有效运用,激励创新应落实到有效运用,依法保护也要落实到有效运用,科学管理更应在有效运用,国家与企业知识产权之战略与策略,有效运用是目标,运用有效是关键。

知识产权法专家郑成思教授在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解读时也道出了知识产权战略中知识产权战略运营的意旨。

他在《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与思考》文章中指出,知识产权制度包含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将该成果“产业化(即进入市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将其结合起来可以看成是我们的知识产权战略。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涉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具中运用是创造与保护的延续,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根本所在。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本身属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层面上即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的核心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特点谋求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的重点和创造战略、保护战略以及管理战略不同之处在于,它侧重于如何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的资产,整合企业各种资源,及时有效地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产品,利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而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主要表现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利用、知识产权产品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知识产权投资和预防与控制知识产权流失等内容。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运作知识产权资产而获取经济效益,最终目的则服从于企业战略,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显然,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需要牢固地立足于日常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事务上。

我国目前即使是知识产权实施情况较好的企业,也基本上是以自行实施为主,实施方式比较单一。

2010年2月1日至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中指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产业化仍然是当前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薄弱环节。

这说明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水平,促进技术创新,需要大力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属于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范畴。

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则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角度来说,包括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保护能力、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等;从动态能力的角度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属于企业动态能力的范畴。

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目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当然企业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也对其知识产权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是企业培育知识产权能力的重要动力。

无论如何,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水平,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关键。

另外,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看,传统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侧重于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知识经济的凸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逐步“从作为法律资产的桎梏中释放出作为商业资产的获利,进而发展到策略资产的境界”,确立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理念。

国外一个知识资产管理组织(ICMG)提出的企业专利管理的五个阶段,也体现了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重要性。

这五个阶段是:一是发展知识产权的数量;二是以有限的资源获得量多质优的知识产权;三是许可使用并实现经济价值;四是利用知识产权协助企业发展策略定位;五是创造专利领导技术发展,协助企业调整并创造市场空间的战略影响。

二、企业知识产权许可企业知识产权许可有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交叉许可、分许可等多种形式。

其中交叉许可是实践中运用较多的形式。

通过交叉许可,企业可以实现知识产权的等价交换,并可以节省研究开发经费、避免市场风险。

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具有互利互惠性,因此企业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知识产权才能实施。

发达国家企业高度重视交叉许可的利用,特别是专利技术交叉许可。

以美国思科公司为例,其与微软、英特尔、通信国际、IBM、罗克韦尔等公司进行了双边交叉许可,相互许可实施对方的专利技术。

如在2004年,思科公司与罗克韦尔公司签订VOIP技术创新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根据思科公司专利部门主管罗伯特巴尔的介绍,公司持有大量专利的目的之一就是实行交叉许可,提高谈判的筹码。

公司通常以双方或者多方技术联盟的形式实现交叉许可,这样可以保持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控制着新型市场的发展。

由此可见,交叉许可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产权许可形式,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共同对技术与相关市场的垄断。

以LED产业为例,2011年4月欧司朗与克里签署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后,标志着全球五大LED产业完成了新一轮专利交叉许可,垄断了该产业上游关键技术,包括该产业链的衬底、外延、芯片等。

当然,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许可亦具有各自独到的特点,如在专利许可中,就存在主动对外许可的进攻型模式、以交叉许可为代表的防御型模式、以技术扩散和市场拓展为目的的开放性模式以及以为促进产业而在标准战略适应的合作共享模式等,其中进攻型模式最为普遍,也是通常意义上的专利许可研究对象,在具体实施上它有时通过专利组合模式的运作加以实现;开放式许可形式是知识产权人将自己的知识产权无偿许可他人使用的形式,如开源联盟OMP 就是一种开放式许可联盟的方式。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许可管理,从以上论述可知,不应将企业知识产权许可行为视为纯粹的一种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而应从许可战略的高度加以把握。

在有些情况下,知识产权许可面临树立和培养了强劲的竞争对手,自身失去市场的风险。

美国彩色电视机市场被日本企业占领就是一例:当初美国在彩色电视机专利技术开发上占先,但由于美国本土企业缺乏开拓全球市场的战略构想,而是向日本企业发放专利许可,结果反而使美国企业失去了彩色电视机市场。

为了增加知识产权许可的科学性,企业无论是作为许可方还是被许可方,都要进行仔细的论证,以便使许可行为成为增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行为,同时避免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和技术风险。

一般地说,作为许可方的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许可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能否扩大本企业在相关产业中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是该许可对本企业自身是否具有不利的竞争形势;三是该许可能否给本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四是该许可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如本企业只是共有知识产权人之一,在许可时需要遵循共有知识产权许可的法律规范。

从企业有关实践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许可确实能够为企业发展和市场拓展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以河南宇通公司为例,公司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重视输出技术和品牌。

例如,公司在2005年进入古巴市场时,技术和品牌许可同时进行,要求古巴厂商进口的运通客车使用宇通商标,并支付技术和知识产权费用,既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也通过技术和品牌许可时实现了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竞争实力。

三、企业知识产权转让知识产权转让是知识产权人以出让其知识产权为代价获取转让价金的法律行为。

知识产权转让对知识产权人和受让人而言均具有独特的价值:就转让人而言,可以从转让行为中获得一次性收益,收回知识产权开发的投资,并获取预期利润。

就受让人而言则可以在不付出开发知识产权的投资和承担开发风险的情况下直接获取他人的知识产权,并且可以利用受让的知识产权占领市场。

例如,美国贝尔公司发明半导体技术后,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最早在报纸上获得了这一信息。

当时美国人认为半导体的工业化应用为时尚早。

盛田昭夫则认为该项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遂购买该专利。

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公司率先推出了晶体管收音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益。

不过,知识产权转让对双方而言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转让人的风险在于可能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丢掉了可以垄断的市场。

受让人的风险则在于通过受让获得的技术存在法律瑕疵或者失去应用价值。

因此,无论就知识产权人还是受让人而言,知识产权转让活动均需进行从战略角度进行通盘考虑,综合评估转让的方式、对象、价值、风险等问题。

事实上,知识产权转让已成为当前跨国公司的一种知识产权战略形式。

跨国公司通常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为先锋,在技术和产品的产生和发展初期自己生产产品,以获取技术成长阶段的垄断利润。

待该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被其他很多企业掌握后,即实施专利转让战略,向他人转让其专利技术,而在转让行为本身中,跨国公司也高度重视转让的策略性,如将技术分成不同类型,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绝不转让,以保持技术领先。

与企业知识产权许可一样,知识产权转让也需要对拟受让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考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