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病毒与人类共存的哲学思考

关于病毒与人类共存的哲学思考

关于病毒与人类共存的哲学思考孙孝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北京摘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寄生与对抗、共存与依赖的关系。

以积极进取中的必要妥协策略来对待病毒是人类的理性抉择由此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相应的人类生存观念和生产方式。

关键词病毒与人类对抗依赖必要妥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具有如下特点对人类的威胁具有超国界性造成的危害具有突发性和极端严重性人类应对能力的有限性等。

人们不禁要问病毒和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真的能成为自然的主人吗人类如何更加理性地生存人和自然关系的研究必定要包含人和病毒关系的研究。

那种撇开和轻视人和病毒关系研究的人和自然关系研究注定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甚至会得出某些错误结论。

因为病毒客观存在着病毒和人类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也客观存在着。

我们不能回避之也无法回避之。

寄生与对抗病毒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

从科学的自然分类系统来看病毒界在生物分类系统中居于最低级动物界则居于最高级而人在动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居于最高级。

作为最经济、最有效的生命形式之一地球病毒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根本不能定量界定。

病毒普遍寄生或潜伏于动物及人类、植物和细菌等微生物之内因而可以分类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就目前科学进展而言。

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爱滋病病毒等具有传染性的以人为寄主的乃至致人于死的病毒只是动物病毒中的一小部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一部分病毒来研究病毒和人类关系。

从人类病毒性传染病和病毒破坏人类经济生产来看待人和病毒关系只是这一关系问题的一个维度人类历史上各种瘟疫和传染病表明具有传染性的以人为寄主的乃至致人于死的病毒等微生物并不少【由病毒导致的人类传染病并不少有些后果非常严重和严峻。

比如世纪有亿人死于天花病毒流感病毒从年大流行至今令多万人丧生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感染死亡率最高的病毒在全球已造成多人死亡爱滋病病毒至今已使全球六七千万人感染等【。

病毒对人类生存的间接危害是它们能够直接而普遍地破坏人类的经济生产。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多种不同的营养级位进入互相适应、彼此依赖的食物链关系网的不同层次网结。

无机物如水及水中矿物质等、肉眼可见的动植物和某些微生物如啤酒中的酵母等等都可以成为人类食物的来源它们与人类最基本的代谢生存密切相关。

而不少病毒可以使酵母、蘑菇等真菌受到感染或者使家畜家禽等动物生病死亡或者使农作物、蔬菜、花卉、药材和林木等植物生病减产给人类的经济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包括病毒等寄生微生物在内的任何生物都一直在变异和进化着病毒对动物及人类、植物和细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病毒分别和动物及人类、植物和细菌等微生物之间的对抗关系从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来看却是具有客观必然性。

任何一种生物的任何个体为了生存并能将自己具有适应性的变异或适应的性状遗传给后代即适者生存而总是进行着生存斗争。

这应该成为一种基本的科学信念。

病毒之类微生物亦不例外总在不断变异和进化不断扩大其现有寄主的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孙孝富一内蒙古包头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万方数据关于病毒与人类共存的哲学思考数量及其寄主种类。

寄生关系是指寄生者寄居于寄主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生存和繁殖。

寄生者的生命活动往往给寄主造成有害影响乃至死亡。

人和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爱滋病病毒之类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种间关系中的寄生性的、对抗性的克生关系。

这种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绝非完全缘于人类的不当行为才产生的。

抗击和战胜幔病毒、禽流感病毒、爱滋病病毒等人类从种问关系讲要解决好病原体问题从种内关系讲要处理好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等的爆发应当引起我们人类首先在人类这一物种自身之内对现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深刻反思但更应该明白的是我们所做的努力只是使病毒以及其他致病微生物对我们人类的危害尽可能降低到最小而决不是根绝这些病毒。

因为病毒普遍地寄生或潜伏于细菌等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及人类之中因而根绝这些病毒、特别是其亲代即野生型病毒是根本不可能的。

区分人的致病性的病毒和这种病毒的亲代或野生型病毒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这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特别是突发性传染病并使其成为长久性建制化的基本思想和依据之一。

由于我们人类在某些特定的生产或生活条件下不能妥善处理好与细菌等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相处关系从而可能使某些病毒特别是寄生于动物之中的某些病毒扩大其自身的侵染范围即寄主范围而感染了人类。

比如爱滋病病毒最初是由西非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所携带于世纪年代感染了人类。

一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这场灾难的起源是人们侵入了曾经远离他们的森林并与病毒的携带者黑猩猩发生了接触。

“由于人类侵入而导致了黑猩猩种群数量的减少又导致了一种生物性的需求的产生——类人猿免疫缺陷病毒将要寻找它新的宿主即人类。

”这是人类行为的主观性和病毒寻求新寄主的客观性共同所致的结果。

这也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特别是突发性传染病并使其成为长久性建制化的另一基本思想和依据。

共存与依赖从微生物作为寄生者寄生活的动植物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相应食物链来看待人和病毒关系在一些人文社会学者的论著或文章中总是习惯性地将生物界粗略地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和咱然的关系。

这种习惯性说法并不符合生物科学的事实。

事实上一般把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包括所有的非细胞生物如病毒、亚病毒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的酵母菌、霉菌等以及原生动物和属于植物的微小藻类等。

为了论证世界的和谐性进而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些学者的眼光更多地从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死的动植物遗枯体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相应食物链来看待人和微生物的关系。

应该说这是人和微生物关系的主要方面。

但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不能忽视一是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会分解或转化死的动植物遗枯体比如病毒等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二是部分微生物作为寄生者如病毒、病菌、部分寄生虫和某些原生动物等寄生活的动植物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相应食物链与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和其他有机体分解死的动植物遗枯体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相应食物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过程应予区分。

分解者也叫还原者。

如果没有它们地球表面将堆满动植物的尸体、残物等。

这对于维持人类亦居于其中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必不可少的。

而病毒由于普遍地寄生于细菌等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及人类之中所以病毒对于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是通过协同进化以寄生的方式作用于作为分解者的细菌等微生物作为生产者的植物以及作为消费者的动物及人类从而使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在现有的生境下形成物种的种类和特定物种的数量的某种稳定性而表现出来的。

换言之病毒也是以多种不同的营养级位进入整体上是互相适应、彼此依赖的食物链关系网的不同层次网结从而发挥其使生物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作用。

而人类为了更好生存乃至为了最起码生存必须需要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之中的地球生态系统。

’由此人类面临一种两难选择单单就人类而言应该将致病微生物绝灭以使人类生存或生活得更好但就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言致病微生物亦不能和不应缺少到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那个限度。

因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人类生存所必然要求的。

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战略利益看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不能被彻底绝灭因而人类遭受其威胁也就不能根除。

而同等重要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人类凭借科技和有效的社会合作形式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对符已知的和未知的病毒等致病微生物。

一种妥协调和的策略也许是最为科学和现实的将人类以及与人类】万方数据自然辩证法研究第卷第期生存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动植物尽可能从各种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寄主范围的名单上删除。

换言之我们只能使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寄主的种类和某种特定寄主的数量尽可能减少。

从寄主与寄生者之间的协同进化来看待人和病毒关系有些人可能还会以为病毒除了在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对人类有战略利益之外总是表现为对人类的威胁要么使人类生病死亡要么使家畜家禽等动物生病死亡要么使农作物等植物生病减产。

在人类未能有效地凭借科技手段有目的地介入寄生生物链时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但作为寄生者的病毒和作为寄主的人类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病毒对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构成危害与威胁另一方面寄生者和寄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协同关系从而使得对寄主的危害作用倾向于减弱。

人和病毒也是存在这种协同进化的关系但我们人类一般是不会也不能拿自己直接去做这种需要长期观察并往往需要付出众多个体死亡的巨大代价的实验的。

但人类和病毒的这种协同进化关系却可以从动物和病毒的协同进化实验来推理。

在澳大利亚曾利用黏液瘤病毒控制野兔的数量就是寄主和寄生者协同进化的很好实例‘引。

总的说来第一人类通过自然选择状态下的人与病毒的协同进化可以缓慢地增强对病毒的抗性第二人类通过人为选择状态下的人与病毒的协同进化可以凭借生物医学方面的科技手段迅速地增强对病毒的抗性第三人类通过人为选择状态下的非人物种与病毒的协同进化凭借科技手段利用病毒来改变其他物种数量可以有效调节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从人类专化来看待人和病毒关系人类凭借科技手段使某些生物发生特化从而使自己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正在走向专化向其他方向变化可能的阻碍而向现实环境作适应性反应的单方面发展。

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繁殖加快越来越少地去依赖自然食物链而日趋依赖于人工食物链。

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性的提高本身就意味着专化程度的提高。

任何既定的系统物种或文化都将利用其生存的各种机会提高其专门化的适应性即特殊进化而在特殊进化内部有一个极限机制称为“稳定原理”或“稳定化原则”这是适应的最终产品。

特殊进化意味着提高对某种特定环境的适应性但绝不是指对所有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提高。

适应性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是一种自我限度一旦生存方式或文化完全适应和专化了发展将终止最终不再进步。

艾尔门�9�9塞维斯的“进化潜势法则”也指出一个物种在既定的进化等级中愈是专化和适应其走向更高一级的潜势就愈小【。

当人类已经专化和适应了的环境发生某种改变时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将遭受巨大威胁。

比如病毒或病毒侵染少数几个人类个体时这些刚刚表现出来的“新”的病毒微弱地改变了人类已经专化和适应了的生存、生活环境。

而这种微弱的变化却使普遍的人类个体的自身免疫系统难以适应这些病毒竞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人类为之付出了极其昂贵的生命财产代价。

但人类的专化与其他生物的特化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类能够主动性地凭借科技和社会组织形式显著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及其所处环境。

对于人类已经专化和适应了的生存、生活环境在局部区域发生的微弱改变人类日趋能够在极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恢复其专化和适应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相应的潜在威胁的预防机制和现实危害的应对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