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11 浙江省电力公司企业标准Q/GDW11-361-2012-10314 防误闭锁装置现场验收规范2012-07-06发布2012-08-06实施浙江省电力公司发布Q/GDW11-361-2012-103142 目次前言 (3)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验收总体要求 (4)4 现场竣工验收的内容 (5)附录A(规范性附录)防误闭锁装置验收记录卡 (12)附录B(规范性附录)防误闭锁逻辑验收记录卡 (15)编制说明 (16)Q/GDW11-361-2012-10314前 言为加强浙江省电力公司所属变电所新(扩)建、技改的变电所防误闭锁逻辑系统的验收管理,使验收工作更具专业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提高防误系统可靠性,确保变电所电气操作安全、有序地进行,特制定本规范。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电力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信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公司运维检修部、宁波电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志坚、钱平、朱义勇、张学飞、张金鹏、符晶晶。
本标准首次发布。
3Q/GDW11-361-2012-103144 防误闭锁装置现场验收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10kV及以上变电所防误闭锁装置竣工验收的项目和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110kV及以上变电所防误闭锁装置竣工验收。
35kV及以下同类设备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电网生[2003]243号 关于印发《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家电网安监[2006]904号 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号 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线路部分)》的通知国家电网生〔2012〕352 号 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的通知浙电生〔2004〕1473号 关于印发《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管理办法》的通知浙电安〔2008〕592号 关于印发《浙江省电力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Q/GDW-11-154-2009《110~500kV变电所防误操作闭锁逻辑规范》3 验收总体要求3.1 验收人员组成在工程启动验收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运行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安装单位派员组成防误装置验收小组,并由安监部门负责监督指导。
3.2 防误装置验收的依据3.2.1 国家、行业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反措文件。
3.2.2 变电工程中有关设计文件。
3.2.3 订货技术合同有关条款。
3.2.4 有关设计联络会议纪要。
3.2.5 设备制造商有关说明书、产品使用技术条件。
3.3 防误装置设备根据安装调试情况,部分项目可安排中间验收,其结果可作为总体验收的一部分。
3.4 验收后填写“防误闭锁装置验收记录卡”(见附件A)、“变电所防误闭锁逻辑验收记录卡,并交至工程启动验收委员会。
Q/GDW11-361-2012-10314 4 现场竣工验收的内容4.1 防误装置整体验收项目4.1.1 机械防误闭锁机械防误的结构应简单、可靠,操作维护方便,尽可能不增加正常操作和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机械闭锁装置应满足操作灵活、牢固和耐环境条件等使用要求。
机械闭锁的机械传动部分应有足够的强度,可明显区分闭锁、开放状态。
以下电气设备之间的闭锁宜具备机械联锁功能:a)闸刀与接地闸刀之间;b)手车与接地闸刀之间;c)接地闸刀(接地线)与柜门之间;d)断路器与闸刀之间;e)闸刀与柜门之间;f)断路器与手车之间。
4.1.2 电气防误闭锁4.1.2.1 接入回路中的辅助接点应满足可靠通断的要求,辅助开关应满足响应一次设备状态转换的要求,电气接线应满足防止电气误操作的要求。
4.1.2.2 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接地闸刀电气闭锁严禁用重动继电器,应直接采用辅助接点,辅助接点接触应可靠。
线路无压判别应采用强制性闭锁措施,宜用电压继电器或带电显示器等形式实现电气闭锁。
4.1.2.3 电气闭锁装置(回路)电源应由所用电单独提供,不得与其他电源共用。
4.1.2.4 本间隔断路器与电动操作的闸刀,接地闸刀与电动操作的闸刀应具备电气闭锁功能。
4.1.2.5 主变或母分开关手车柜与闸刀(过渡)手车柜之间应具备电气闭锁功能。
4.1.2.6 同一变压器三侧的成套SF6组合电器(GIS\PASS\HGIS)隔离开关和接地刀闸之间应有电气联锁。
4.1.3 电磁防误闭锁4.1.3.1 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接地闸刀电磁闭锁严禁用重动继电器,应直接采用辅助接点,辅助接点接触应可靠。
4.1.3.2 线路无压判别应采用强制性闭锁措施,宜采用电压继电器或带电显示器等形式实现电磁闭锁。
4.1.3.3 电磁锁应采用间隙式原理,锁栓能自动复位,正常时能进行电源测试。
锁具应具备防锈、防水、防晒以及耐低温特性。
4.1.4 微机防误闭锁微机防误装置应保证设备状态与实际一致,可通过与监控系统通讯实时对位来实现,在通讯中断时,微机防误应维持通讯断开前的状态,并不得影响微机防误装置的独立运行。
4.1.4.1 用微机防误闭锁实现断路器防止误分(合)闭锁的应优先采用电编码锁实现。
5Q/GDW11-361-2012-103144.1.4.2 微机防误闭锁后台预演应保持与实际运行方式一致。
4.1.4.3 微机防误锁具分为普通编码锁和电气编码锁等,锁具应满足操作灵活、牢固和耐环境条件等使用要求做到防尘、防蚀、不卡涩、防干扰、防异物开启,户外锁具还应满足防锈、防水、防晒、防褪色以及耐低温的要求。
4.1.4.4 微机防误装置应具备必要的防走空程的措施。
4.1.4.5 电脑钥匙一次接收的操作步骤上限应大于不少于200,一次充电后,待机时间不少于4天,连续操作不少于5小时,使用寿命不少于3年。
4.1.5 计算机监控系统防误闭锁4.1.5.1 计算机监控系统采集的接点应直接采用辅助接点,不得使用重动继电器,为便于监视状态,应与后台状态采集使用同一辅助接点;监控输出的接点应满足回路开断容量的要求。
4.1.5.2 遥控操作的电气设备应在后台操作界面设置监控闭锁逻辑,而串接于电动操作回路的闭锁接点应由该设备的测控装置实现。
4.1.5.3 计算机监控系统防误闭锁的“开放/ 闭锁”状态应在监控后台操作界面中设置明显标志。
4.2 防误闭锁装置硬件部分验收项目4.2.1 微机防误装置4.2.1.1 五防主后台机a)后台机五防主机应采用不间断电源;b)计算机响应速度应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c)装置失电,预先编入的防误规则闭锁逻辑和其他全部信息不应改变和丢失。
d)具有实时采集信息能力的主机应能同步接收远动装置和高压开关设备的信息。
信息接收正确,无遗漏。
e)模拟开票、生成、传递、回传和执行操作票等操作正常;f)系统内存应满足全部操作任务的要求,正常操作不得出现死机现象;4.2.1.2 锁具a)可靠闭锁,编码锁动作应灵活,无卡涩;b)防误装置锁具及附件应做到防尘、防蚀、不卡涩、防干扰、防异物开启。
户外锁具还应满足防锈、防水、防晒、防褪色以及耐低温的要求。
户外的防误装置还应防水、耐低温。
c)锁具附件的机械强度应满足操作需要,锁具挂设部位正确,在锁具未开启时,任何情况下无法进行操作。
4.2.1.3 电脑钥匙a)接收防误主机操作票正常;b)正确识别编码锁,进行正常操作应顺利开锁,灵活、无卡涩。
误操作应闭锁并有光、声音或语音报警;夜晚操作背景光源自动开启。
c)具有通过识别编码锁将高压开关设备分、合位置传至主机和模拟屏的返校功能;6Q/GDW11-361-2012-10314d)电脑钥匙应具备掉电记忆功能,失电或更新电池后,存储的操作程序和其他全部信息不应改变和丢失;e)故障或失电时,应拒绝开锁,并有故障提示;f)电脑钥匙一次接收的操作步骤不少于上限应大于200,一次充电后,待机时间不少于4天,连续操作不少于5小时,使用寿命不少于3年。
4.2.2 电磁锁4.2.2.1 性能a)锁具应采用间隙式原理,锁栓能自动复位。
开锁时灵活,无卡涩;b)锁具安装位置合理,为适用于户外操作,应具有一定的防雨性能及满足户外使用条件;4.2.2.2 二次回路防误装置应优先采用交流电源,并经隔离变压器供电。
当需用直流电源时,应与继电保护、控制回路的电源分开。
4.2.3 计算机监控系统防误闭锁4.2.3.1 站控层设备a)站控层防误应由防误闭锁软件系统、电脑钥匙、锁具构成,防误闭锁软件可安装在操作员站上,对于只设立有一台操作员站的变电所,应宜采用单独设立一台微机五防工作站的方式。
b)站控层防误应采用与自动化系统一体化的模式,指在逻辑意义上防误闭锁软件与自动化系统融为一体,应满足下列要求:。
c)防误闭锁软件应与自动化系统具有统一的共用数据库,五防模块与自动化系统的其他应用模块一样从同一个实时库获得数据;d)防误闭锁软件与自动化系统具有统一的数据库组态,五防数据直接从自动化系统数据中挑选测点,编辑五防属性,如合分规则,操作术语等;e)防误闭锁软件与自动化系统具有统一的画面编辑,可以直接采用自动化系统的画面作为五防的画面,不用重新制作。
f)五防功能需退出时应可按间隔设置,禁止全站退出五防功能。
g)应有完善的操作权限设置功能,应至少支持管理员、操作员、监护人等三种以上的权限分类,其操作权限应可根据运行需求灵活调整。
,五防功能退出应有独立的权限管理。
h)防误闭锁软件应提供五防逻辑规则编辑功能,在规则校验时应根据输入的规则来判断操作是否允许执行,以防止误操作。
操作规则库应类型多样、定义灵活,支持必要条件规则、充分条件规则、通用规则、一般规则、并(或)条件存在、提示性操作条件等。
可根据用户需求增加、删去删除、修改各逻辑规则。
i)规则编辑工具应使用方便、操作直观,宜采用用户界面友好的图形化的规则编制界面,也可采用文本规则编制界面。
两种方式均应支持复制五防规则等手段,减少五防规则的设置工作量。
系统应具备五防规则导入导出功能。
4.2.3.2 间隔层设备间隔层防误功能应由测控装置完成,实现本单元所控制设备的操作闭锁功能,应满足如下要求:a)完备性:应可使用变电所内任一个开关、刀闸等实时采集到的信息参与任意一点的控制闭锁;b)实时性:应保证五防信号的实时传送,提高了控制的可靠性;7Q/GDW11-361-2012-103148 c)独立性:防误闭锁逻辑分散存放于相应测控装置内,与站控层计算机系统无关,在站控层系统故障退出运行时也可独立实现全站间隔层的控制闭锁;d)冗余性:信息的采集应支持冗余双以太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