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案例银行背景及柜面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案例银行背景及柜面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1.1.2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文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收集、整理并分析和总结了案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研究了成都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这对发现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中的漏洞,进一步完善案例银行操作风险管控体系和架构,进一步提升该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体上,案例银行成都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基本有效。其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构建了相关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明确了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点。而且成都分行在组织机构上形成了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明确分工,对所有的岗位进行了认证上岗,分行领导也非常重视控制柜面操作风险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柜面操作风险监督检查和培训。
案例银行是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都分行属于其省级分行,自2009年进入成都市场以来,发展迅速,对于柜面操作风险的管控非常重视。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理论界关于操作的风险的界定进行了阐述,然后明确操作风险的计量、分类以及管理,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阐述案例银行成都分行的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其柜面操作风险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对案例银行成都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控机制和体系进行规划构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并将可行性理论和方法付诸3实践。
在世界金融历史上,大和银行、巴林银行倒闭破产、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都是金融业内用作教材的案例,这些时间大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且操作风险所致,可见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如果说以上案例对我们来说距离还较远,那么2016 年以来,在货币流通宽松的背景下,银行更是接连爆发了一系列大案要案,大额票据风险事件突显,其中不乏少数均是由操作风险引起,例如农行39亿票据案——票据变报纸,天津银行9.9忆票据案——空的票据包等,在合同签署、接票验票、出库取票等环节均有违规现象,最终导致了风险的发生。现代金融行业,操作风险可谓是一大杀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研究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探讨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防范银行操作风险,尤其是银行柜面的操作风险,受到学术界、金融界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共同关注。
案例银行成都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分行未能及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当地监管实际,出台合理、有效地结算业务管理实施细则,尚未能就全新业务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会计人员结构不甚合理,岗位设置和人员分工待进一步明确,运营条线会计人员数量有待补充;此外,在实际业务流程规范管理方面,部分业务管理边界不清晰,业务管理和操作存在盲区;业务环节的操作还不够规范,问题比较明显,流程繁琐,造成效率低下,各个环节执行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
1.1.1研究的理论意义
我国在金融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针对操作风险在定义界定和分类上,国际国内现在也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在本论文中,作者以案例银行的实践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很多学者或机构的著作理论,给出了操作风险定义的界定,进一步丰富里理论研究成果。中国银监会曾给出了操作风险的指引定义,本文援引该定义进行案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界定。主要内容为由于内部程序、信息系统以及员工不完善或存在问题,因外部事件引发而发生的风险。一般来说,本文定义的风险包含法律风险,但是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不包含在内。由此可以看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时银行主要的操作风险种类,内部风险的诱因为内部人员、操作程序以及系统故障;外部风险的诱因则是非内部的突发事件。本文重点研究的是银行内部系统,尤其是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一方面细分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另外还对柜面操作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文摘要
从2001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发布“新资本协议草案”以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对银行操作风险的系统性管理,重点是怎样通过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降低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本论文以成都分行为实践案例,通过系统研究该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分析案例银行成都分行操作风险的控制体系,相应提出政策性建议和对策,为案例银行进一步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方式主要是规范研究,同时也通过案例进行辅助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分析了作为案例的成都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管理现状和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最终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案例银行发生的风险事件现象入手,引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紧迫性,然后对成都分行在柜面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最终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本文案例成都分行通过“四个建设”、“四个机制”、“十个联动”及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等方法完善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从制度、职能、流程规范、关键环节、人员管理等方面切实防范柜面操作风险。
关键词:案件防控柜面操作风险组织框架体系建设
第1章 绪论
1.1问题提出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
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列为金融行业第三大风险,第一、第二大风险分别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也因此纳入了风险资本的管理和统计范围内。中国银监会作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要发布关于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办法和规定。主要包括《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2006),《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2007),此外还有之前和这几年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充分说明了我国银监会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视。而且通过这些办法与规定还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逐步加大力度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和监督。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不仅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整个金融行业和市场的安全稳定。随着资本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现金全球银行业面临的金融考验也日趋严峻,中国商业银行在最求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操作性风险的影响也在进一步加大,国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力提升管理水平,应尽力避免由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和影响的进一步扩大。